——记息烽县旅游资源普查队袁玉华、李荣格夫妇

初冬随手拍摄景点(深山探秘境搭档寻)(1)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当年,我就是听他说贵州青山绿水,才决定来贵州的。”李荣格自小生活在华北,1990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跟随丈夫袁玉华来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参加旅游资源大普查,虽然累,但很快乐,也加深了对贵州的新认识,果然处处是美景,很多还藏在深山人不识,我们有责任探秘出来。”

今年初,袁玉华、李荣格夫妇一起参加了息烽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作为此次普查队长的袁玉华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不到7个月的时间要完成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域普查,任务重时间紧不是套话,而是他工作20多年来从未干过的新任务。

李荣格夫妇一头扎进乡村。“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过去在我们眼里不起眼的绿水青山是漂亮的风景线,是聚宝盆。”袁玉华形象的比喻让乡镇村干部们思路陡开。

听说是为家乡寻找旅游资源,息烽县乡镇、村干部热情高涨,纷纷围上前打听什么是旅游资源,怎样填表。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从一开始便如一架战车,分秒必争。

普查工作打破常规,队员们边收集资料边做设计边调查“三同时”进行,外业组白天分赴野外作业点,晚上进行资料整理。各类资料陆续收集到县旅普办,然后交由普查队内业组筛查。妻子李荣格所在内业组按乡镇、村归类整理,用于指导外业组实地调查。

如果说各县直单位、乡镇、村是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探针,那内业组就是旅游资源信息雷达,上万条资源单体线索经他们之眼,织就县旅游资源普查单体信息网络。一段时间,各类资料雪片般送来,地质矿产、矿山遗迹、生物、水利、人文、历史建筑、天象与气候、特色商品、民俗节气,方方面面的文字资料、图片堆积如山,内业组的3名同志投入到繁琐的文字与数据中。他们加班加点像一架架扫描仪,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确保一条不漏。

距第一阶段上报优质资源仅有23天,全队16名同志在袁玉华率领下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在冲刺。他们与县旅普办密切配合,先锁定县重点区重点资源调查,派出3个外业组同时突击县域北部的乌江峡谷。

说起这件事情,袁玉华还心有余悸。当时他们通过资料分析,北部靠近温泉镇的乌江峡谷地形切割大,断层交错,推断会有峡谷水域风光,于是派出外业一组调查。一天跑下来,景色确实很漂亮,但路难走,全部是悬崖峭壁,只得走水路。陡峭的崖壁、奔涌的水流、肆意的漩涡,看着都头晕目眩。当晚全体队员集中整理资料,欣赏冒险拍下的绝美画面,情不自禁地叫好。看着看着,袁玉华却感到后怕。他不敢想象,在那样湍急的江流中,如果真有一点闪失,他怎样向组织交代。正是在他们普查成果基础上,息烽县拿出的视频《乌江温泉峡》在2016年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上滚动播出。

作为普查队长,袁玉华对于重要的、疑问的点他都一一跑到。在鹿窝乡瓮舍村,他与队员们一起深入到少有人迹的雨淋河谷,正值三伏,他们顶着烈日开展工作,为抓紧时间连饭也顾不上吃,带路的古久伍支书只好让人送来一盆煮包谷充饥。

4个多月的外业调查,袁玉华、李荣格夫妇同上阵,把家安在了工作驻地。李荣格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成为丈夫的得力助手。她在内业组,承担繁重的内业资料整理,总是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各个外业组调查的信息表。每次向县、贵阳市旅普办或省旅普办上报资料,她提前做好资料准备。7月中上旬省旅普办开展抽检,息烽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获得通报表扬。

袁玉华爱好摄影,工作之余他都外出取景。这次工作,他带着自己的“家私”,入洞穴、探沟谷,攀高山、越深涧,拍摄了最好的照片。采访结束,当记者向袁玉华索取资料照片时,他有些歉意,因为在他的镜头里,记录下优美的景色,抓拍了队员们的身影,却唯独找不到一张他自己的照片。

人物感言:

息烽乌江峡风景迷人。

这一路,我与妻子李荣格以及团队,有艰险、有汗水、也有满怀的收获。

我希望用镜头,继续记录、挖掘、探索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境,让多彩贵州更加多姿多彩。(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欧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