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军旅作家李骏的中篇小说《费尽心机》,是一篇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涵蕴的思想锐度和现实针对性令人称道。小说的主人公黄山,就像过往生活中曾经熟悉的人物,他的身影或鲜明或模糊地存在于我们的军旅记忆中。

黄山这个人物的设定,显然是针对部队过往政治生态的恶化和存在的积弊。他学习不好,但会“来事儿”,在中学里就因擅打小报告而得到老师赏识。这老师倒也是个“伯乐”:“你的天资不在这(指学习),底子太差了,要是到官场上混还差不多!”黄山与“我”和祁方定三个同学一起当兵了,当兵之路,从此就成了黄山的“仕途”。从接兵开始,黄山就表现积极,会看眼色,因而深得领导喜欢。祁方定抱怨说:“为啥运气总是在他那边?”言外之意是:是谁给了黄山这样的人运气?李骏这篇小说的力道就在于,不仅仅是批判黄山这个庸碌的小人物,而是把批判的矛头含蓄地指向黄山身后的大背景。为什么黄山这样的人能混得如鱼得水?谁给了“黄山们”成长的土壤?李骏的问号,实际上辐射覆盖的是生态环境这个大问题。小说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蕴含着深深的希望:和平年代对将军的考验也是残酷而现实的,需要真的能指挥打仗且能打胜仗的英才。

刘震云曾经在《新兵连》中书写过“一地鸡毛”式的卑微与无奈的生活,而《费尽心机》则使我看到了李骏的希冀和忧思。书写过去的生活,李骏的文字中隐含着某种刺痛感。人在低处,格局就那么小,你是潇洒和调侃不起来的,甚至连幽默感都不可能有。在《费尽心机》中,李骏也表达了对军旅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困惑:“按说,这样大的机关领导表扬我会写材料,我应该高兴才是。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那时我的小说本来也写得风生水起,写一篇发一篇,但学会写材料后,让我的小说语言大打折扣,编辑们回信说,总是有些半生不熟,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我那时一门心思想当作家,觉得写作是一门不要关系可以谋生的行当,所以功夫全用在写小说上了。如果编辑和读者们都知道,一定会多多担待我的。可惜,编辑只认稿子质量,让我发表小说的速度一下子降了下来。”这段话,当是作家现实生活与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李骏的工作性质,让他对于机关生活有着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他的短篇小说《待风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小公务员之死》是站在小公务员的角度写的:小公务员担心自己无意间的一个喷嚏开罪了将军,便不停地去向将军解释,将军不胜其烦,终于喝令他滚出去,这下小公务员真的被吓死了,死于一个喷嚏。李骏的《待风吹》不是站在小公务员的角度,而是站在相当于“将军”的角度写的;也没有那么夸张变形,而是更贴近生活真实的样态。机关无小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大有深意。长此以往,人的大脑和肢体都被机关化了。这种异化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套中人,无法再找回真正的自我。正如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所言: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化简单为复杂的套中人,将如何建构健康的机关生态和自然人性呢?当有一天,领导产生了去篮球场上闪跃腾挪一番的冲动,下属们发现平日无比严肃的领导突然有了一种张牙舞爪的、与领导的稳重体统很不匹配的动作,双方都惊呆了。但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彼此都是感到一种释然和复苏。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姿,无疑是一种健康人性的象征和鲜活生命力的回归。李骏的处境,使他能够观察到机关生活的潜流,并深有感触。能够捕捉到这种生活的潜流并写出人物灵魂之深,彰显了作家的敏感和警觉。只要作家的灵魂醒着,他就还葆有对时代和现实的省察,而这种深刻且生动的省察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所在。

李骏很会抓问题,他在小说中所反映的问题,都是在过往的生活中慢慢捕捉到并咂摸熟的,丝丝缕缕,都有着很厚重的味道。他的忧思与希冀,都热乎乎、沉甸甸的,其中三味,令人沉吟思索。这,或许就是现实主义的味道吧。

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的味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