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年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最近看“千里走单骑”那一段,听评书也是一趟顺嘴就出来了:"话说那关羽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胯下赤兔胭脂马,手中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那叫一个佩服啊,真是武圣人啊。
后来重读文学史,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三国上千里走单骑这一段,有一个晚上,关羽安排好了两位嫂嫂之后,就在另一个房间里夜读《春秋》,撑着一盏小油灯,在哪读《春秋》,相传《春秋》这本书是文圣人孔子修订,想想这个场景,文武两圣同框,真赞。可是,可是,问题来了……
《春秋》这本书,晚上能读得进去吗?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历史,这本书,其实就是孔子尊王攘夷的一本书,立定周王朝为正统,其他都是没有名份的,大家应当维护周王朝的绝对权威,孔子语言极其简单地记述历年来发生的事儿。简单到啥程度呢,就像现在的新闻标题,对新闻标题。但是像新闻标题一样的文字记录的却是以前发生的事儿,读起来估计相当枯燥吧。
比如,《春秋》上这样写:“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再比如,那个《大学语文》里经常学到的选自《左传》里的《郑伯克段于鄢》那么洋洋洒洒的一篇大故事,又是颖考叔呢,又是郑庄公啊的,又是地下相见啊,《春秋》上就说,“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啊,为啥考试不考《春秋》啊,偏偏要考《左传》,头大。
后来才落实,发现《左传》又叫《左氏春秋》,估计关羽晚上读的那本书就是这个《春秋》,要不,孔子他老人家的那个《春秋》,简直就没啥故事情节啊,关圣人难道能读下去,但也不好说,也许,圣人就是圣人,就乐意看那干巴巴的书也说不定,又或者,当时的读物实在是太少了,没有啥看,权当解闷吧,又或者,关羽实在是太好学了。反正,我是觉得春秋读起来实在是又累又枯燥的。
后来,鉴于《春秋》这种把复杂的事情记录得很有简单的记录方法,称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算是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笔法,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两层含义,一是简洁,再复杂的事儿,一句话说完;二是作者不议论,通过文章中的记叙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通过议论文辞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