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是作为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而被载入史册和广为人知的,这要得益于《诗经》,因为人们认为她是其中几首诗的作者,包括这首《载驰》事实上这都是基于诗歌所表达内容的一种推测,就拿这首《载驰》而言,无论作者是谁,从所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看,放在其所产生的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及“归唁卫侯”“言至于漕”“许人”“女子”等特定的词汇,这一切都指向主人公就应该是许穆夫人,因此我更愿意首先把她看作是放弃安逸生活、不顾夫家阻拦而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之即倒的一代侠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三国十首最好的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三国十首最好的诗(谁才可以成为故事被流传)

论三国十首最好的诗

许穆夫人是作为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而被载入史册和广为人知的,这要得益于《诗经》,因为人们认为她是其中几首诗的作者,包括这首《载驰》。事实上这都是基于诗歌所表达内容的一种推测,就拿这首《载驰》而言,无论作者是谁,从所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看,放在其所产生的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及“归唁卫侯”“言至于漕”“许人”“女子”等特定的词汇,这一切都指向主人公就应该是许穆夫人,因此我更愿意首先把她看作是放弃安逸生活、不顾夫家阻拦而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之即倒的一代侠女。

据说许穆夫人的少女时代,就因为聪明和漂亮而闻名于诸侯,当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她站在自己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到齐国是诸侯霸主,实力雄厚,又是邻国,卫国有了危难可以及时救援,而许国不仅国小势微,而且离卫国又远,所以便主张嫁到齐国去,但是当时的卫懿公贪图许国的彩礼,把她嫁给了许穆公,这才有了许穆夫人。这段故事被汉朝的刘向写在了《列女传·仁智篇》里:“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果然不幸被许穆夫人言中,卫国被狄人所灭,许穆公胆小怕事不肯出兵相救,许穆夫人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当初陪嫁过来的几个卫国人昼夜兼程赶回卫国,而许穆公还派人前去阻拦劝返,这就是《载驰》所讲述的故事。

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似乎没有争议,唯一的是在划分章节上,有人分为四章,有人分为五章,而我将其分为两章。当然了,在对个别字的解读上,也有不同。

第一章是讲许穆夫人归国,许穆公派人追赶劝阻,许穆夫人由此大发感慨。唁,本意是对于遭遇非常变故后的探望和安慰,后来专门用于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慰问,比如吊唁、唁电。卫侯是指卫国的国君。开篇一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既渲染了事情的紧急,又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有人说“归唁卫侯”是吊唁卫戴公的去世,这就错了,从时间上看,根据孔子《春秋》的记载,“十有二月,狄入卫。”而这首诗记录的时间应该是初夏,正值小麦茂盛的时候,所谓“芃芃其麦”。同时按照“唁”字的本义,是因为许穆夫人听说卫国发生了被狄人所灭这样大的变故,所以才要赶回去慰问和帮助。

许穆公为什么要反对许穆夫人回卫国呢?一说按照那个时候的规定,女人出嫁后只有父母去世才可以回家探望,否则就是违背礼仪。更主流的看法就是许穆公胆小怕事,不想引火烧身。“既不我嘉”的嘉是赞许的意思,也就是许国的官僚贵族们不赞成许穆夫人回国这件事,“反”是返回,“济”是停止,“旋”表示很快、马上,这是在表明许穆夫人的坚决态度:即便你们不赞成我、不支持我,我也不会停下回家的脚步而跟你们回去。进而还斥责这些许穆公派来的说客“不臧”,“臧”是好和善的意思,说这些人不好,心地不善,是指他们对待许穆夫人也就是对待卫国国难的那种态度。“远”是离开,可以理解为逃避;“閟”是关闭,可以理解为只想自己。“视尔”与“我思”是一种对比,“视尔”通俗点就是看你们这伙如何如何,这在《诗经》里就已经是很严厉的骂人的话了,由此可见,这不仅仅是表明一种态度,更是对许国人逃避责任和自私行为的辛辣挖苦。

第二章是讲许穆夫人为了寻找救国良方而不辞辛苦地奔波。她来到山坡上,看到可以治病的贝母草,就想到哪里才可以找到救国的良药呢?来到田野,看到茂盛的麦苗,就想到谁可以帮助卫国重新兴盛呢?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也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和行事主张,就是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于水火,这和许国那些胆小怕事鼠目寸光却又狂妄自大毫无同理心也就是“众穉且狂”的许人比起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如何才能救国呢?只有“控于大邦”,也就是向有实力的大国求援,这不是许穆夫人一时的冲动,更不是有病乱投医,而是她早在当年决定嫁给谁的时候就形成的主张,这不是她的婚姻观,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治国理念,可惜当年一心养鹤的卫懿公没有采纳,才造成如今这种国破家亡的结局。决心已定,就不再犹豫,“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是说,和你们那些人不靠谱的想法相比,哪里有我的想法更可行呢?!这里的“之”,有人解释为行动,说你们想半天,不如我亲自去齐国搬救兵,我倒认为是代词,代指许穆夫人的想法,“我所之”就是我所思所想。

整首诗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从刚刚得到消息急于归国的焦急,到对阻拦她回家的气愤,再到思考如何救国的徘徊,最后是下定决心的坚定,先急后徐,曲折有致,节奏感很强,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和情绪表达可谓细腻而又生动,一个感念故国、敢爱敢恨、豪气干云、勇于担当、不让须眉的侠女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不如我所之”,彰显了许穆夫人倔强而自信的性格,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可谓言犹尽而意不绝,读者留下的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然了,历史告诉我们,卫国经此一难,卫文公在齐国的帮助下励精图治,实现了卫国中兴,许穆夫人的愿望也得以实现,这就是《定之方中》告诉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