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吕铮同名小说《三叉戟》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故事讲述了3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精英警察,在临退休之际,因为好兄弟的牺牲再次集结,携手侦破一个个案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陈建斌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陈建斌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陈建斌要用生活的尺子衡量)

陈建斌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改编自吕铮同名小说《三叉戟》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故事讲述了3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精英警察,在临退休之际,因为好兄弟的牺牲再次集结,携手侦破一个个案件……

陈建斌在剧中饰演“三叉戟”之一——“大背头”崔铁军。和以往影视剧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不同的是,《三叉戟》中崔铁军的警察形象并没有被“神化”,相反,常常还暴露出很多小缺点。陈建斌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正是吸引他拍摄这部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部剧并没有把崔铁军的警察形象描写得非常完美,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回避他的缺点,也不神化他的优点,而是按照生活的尺子来衡量,把他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很多观众在崔铁军的身上看到了人到中年向生活妥协的一种无奈,但陈建斌更愿意用“与生活和解”来诠释中年男人这样的状态:“不光是崔铁军,也是生活中绝大部分普通人,到了中年面对生活的一个状态,其实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本质。”

饰演崔铁军最大的挑战是把他当做普通人来演

新华网:饰演崔铁军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建斌: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来演,要用生活的尺子来衡量他,但是又不得不考虑他是一个警察,要考虑到警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比如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创作的敏感、创作的鲜活,又要在警察身份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能把这两点都把握住的话,我觉得对这个戏、对这个人物的把握才会是准确的。

新华网:在警察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总会出现“法”和“情”的抉择,《三叉戟》中的崔铁军会更理性还是更感性?

陈建斌:就这3个人来说,“大棍子”是一个真正感性的人,“大喷子”是一个真正理性的人,他们3个当中把理性和感性抓得最好的是“大背头”,他是有感性也有理性的一个人,所以他可以做首脑,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往前走。

不回避崔铁军的缺点

也不神化他的优点

新华网:《三叉戟》中的崔铁军并没有被“神化”,甚至身上还有很多小毛病,怎样看待这样的警察形象?

陈建斌:首先吸引我去拍这个电视剧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并没有把警察描写得非常完美,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跟我们大家都一样的一个人。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回避他的缺点,也不神化他的优点,而是按照生活的尺子来衡量,把他当做一个“人”来衡量、来看待,这是原著作者吕铮老师做得非常好的一点,也是我们的编剧做得非常好的一点,也是海波导演这次特别强调的,也是我愿意演这个角色的原因。

新华网:剧中,崔铁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警察,也是一位有些向现实妥协的“中年男人”,这个度如何拿捏?

陈建斌:其实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其实在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跟生活“和解”,很多东西不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剑拔弩张,我们换了一种更柔和的方式,仍然是在面对着这个问题,没有回避,但不再是以前那种状态了。我觉得其实不光是崔铁军,生活中绝大部分普通人到了中年,面对生活的一个状态,其实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新华网:听说你最初接到崔铁军这个角色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些拒绝的,是真的吗?

陈建斌:我没有拒绝过,我现在都想不起来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我提的要求是希望所有的演员能在一起围读剧本,希望剧中的“三叉戟”在生活中也能达到一个默契的程度。

就是说我们在生活里就气味相投、就能聊得来、就能玩到一块去,然后把关系带到这个戏里,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比如说我和董勇、郝平的关系,我觉得约等于戏里的“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在生活里,3个人在拍戏的现场,每天碰到之后聊天,我觉得这个默契是存在的,这种感觉是存在的。而且随着拍戏进程,我们越来越默契,我觉得这种默契特别重要。

警察这个职业

担得起“神圣”这个词

新华网:在拍摄这部剧之前,对警察这份职业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进行过哪些深入了解?

陈建斌:在很早以前,我在一部电影里演过警察,但他并不是经侦警察,而是刑警,当时去刑警队去体验过。后来我又演了一部电视剧,饰演了一名云南的缉毒警。

其实就演过这么两回警察,这次演的警察跟之前的角色性质完全不同。就像我们台词里说的,这是看不见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觉得其实对人的考验会更大。他每天面对的都是经济犯罪一类的,其实这个对人的考验特别大。

我在生活中碰到过经侦警察,还一块吃饭、聊天,我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东西,跟以往想象的警察是不同的,他更像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我后来想这可能就是他们经侦警察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当他面对犯罪嫌疑人,当他在调查的时候,不会让你觉得他是个警察,会让你放下包袱、放下防备,不知不觉地靠近你,然后把他想要的东西就拿走了。也就是说他的侦查、他的侦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他变成了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出现,获得他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我对“崔铁军”还有对经侦警察的最大感触。

新华网:《三叉戟》和以往警察题材作品相比,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陈建斌:其实我本人也没有看过太多的国产警察题材作品,但是我可以说我个人的喜好。我不喜欢以“事情”为主的戏,我觉得要有人物、要有生活。

警察这个人物在生活中,就像我们大家一样在生活着,吃着、喝着、笑着、哭着,经历着所有我们经历的事,但同时他也在扩展,他在经历着生死,他会有牺牲。就像《三叉戟》一样,从人展开这个事情的发展,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他首先第一个身份是人,倒过来就会显得特别可笑。

新华网:拍摄《三叉戟》前后,对警察这个职业有哪些不一样的认识?

陈建斌: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职业是非常特殊的,本身做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可能会牺牲、要奉献。比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这次拍《三叉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在不断继续,我们每天都在吃喝拉撒,每天正常的上班、干活,但有些人的上班,这个班有可能就牺牲了、回不来了。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用“神圣”形容,绝对担得起。

本版内容均摘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