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马戏团 | 文
你认识这个黑人小哥吗?你大概率认识。
在去年同期,这小哥的名气被传到了中国。大家叫他“人类智商天花板”,他干的事很简单:吐槽TikTok上看着很蠢的视频,他会先展示一遍被吐槽的作品,然后自己出场,用正常的方式把事做一遍,并两手一摊,摆出他标志性的表情。
这个套路简单得一句话就能概括。当时,这名叫Khaby Lame的小哥在中国也火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被他朴素的吐槽视频逗笑,所以你现在去百度搜“黑人表情包”,会发现图全变成了他,不再是之前尼克·杨的黑人问号。
但那时,很多人认为他的名气只是昙花一现——小哥在中国也确实光速过气了,以至于现在,他甚至没一个传开的中文名,搞得我们只得叫他黑人小哥。
然而,就在今年7月,黑人小哥已经成了TikTok粉丝数最多的人,即将达到1.5亿粉。
对一些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反直觉的事。尤其是,你越了解TikTok的生态,它就越显得反直觉。鉴于TikTok基本算海外版的抖音,我们可以看看抖音名列前排的账号,会发现除了官媒外,基本都是明星和帅哥/美女网红。TikTok也是如此,黑人小哥在其中显得极为突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可以试着去问一下安迪·沃霍尔。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你听过这句话吗?你大概率听过。
这是安迪·沃霍尔最出名的言论,自诞生起,它每天要被全世界编辑(比如我)用个上千次来提升文章逼格。它火得如此过头,以至于嗜好名利的沃霍尔都被它搞烦了,愤而宣布这话让人恼火,他要整句新的。
新言论是:“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成名”。然后,它讽刺又自然地成了新的名言,还被和上句话缝在了一起。
人人都引用沃霍尔,但其实没多少人还在研究他的艺术。他是波普艺术的灵魂,现代流行文化的先知,如果你稍微去了解一下他还说了什么,会发现黑人小哥爆火的答案,一直就在他的预言中。
黑人小哥是在15秒内出名的,他的内容是返璞归真级的质朴,真就是用同样的表情和姿势,一遍遍吐槽那些一眼就看出在做无用功的短视频。直到今天,这种视频依旧构成了他创作内容的主体。
它们确实很搞笑,但似乎不像是能把一个人变成TikTok之王的级别。
然而转念一想,黑人小哥的视频的确有些像沃霍尔的两句名言:有一定内涵,理解门槛低,还很短,又有微弱的颠覆性。于是,它有潜力被不断重复、传播,直到让部分人生厌;然后,继续重复、传播,直到变得无人不知。
这就是黑人小哥身上发生的事。
要介绍黑人小哥,是有范文模板的。去年,你可以在海内外看到一堆这种文章,它们都会提到他的视频多简单,这是一切的基础。
黑人小哥的视频不止简单,它们还符合一种叫“越肩定律”的东西:如果一个视频能在地铁上,让旁人越过你的肩膀,从你的手机上看到,并get到它的意思,那它就符合越肩定律,有成为爆款的潜力。
你会发现如今各国的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位居前列的作品很多都是如此。要传播,你不需要细节,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需要声音。
黑人小哥的视频恰好是沉默、朴素、简短的,任何国家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它在说什么。黑人小哥从不在这些视频里说话,他的第一语言是意大利语,其实不擅长说英文,他早期的意大利语视频无人问津,他的沉默恰恰造就了他的世界性。
所以为何哑剧如此受人欢迎,从卓别林到基顿到憨豆先生,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哑剧喜剧明星,黑人小哥赶上了短视频的时代。
在一年后的今天,你还会发现他的视频极为重复。虽然现在黑人小哥已经在尝试其他方向的内容,有些还很有创意,但他的基本盘依旧在这类吐槽视频上。重复让人生厌——这常理没在黑人小哥身上灵验,因为它原本就不一定对。
“盯着一个东西看太久,它就会失去意义。”霍沃尔如是说,但霍沃尔不认为失去意义很糟糕。社交网络的推荐机制正是这样,它把人的目光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精准,总是让你看类似的内容,但人们还是乐在其中。
重复和简单,正是安迪·沃霍尔作品的两大要素。沃霍尔有个著名故事,他曾为可口可乐画了两幅宣传画,一幅带一点抽象艺术性,一幅清晰且实事求是。最后,他在友人的建议下选了后者,它大获成功,定下了60年代半个美国的广告风格。
因为流行文化不需要复杂性,它只需在毫无内涵之上加一层浅浅的营养:沃霍尔的画功与对造型的一流设计。正如黑人小哥的视频,浅浅地浮在毫无内涵的被吐槽素材上。
流行文化也不惧怕重复性,只要它不是真正的重复。正如沃霍尔在听到毕加索一生创作4000幅画后,吹嘘自己一天就要画这么多,然后把一个东西不断重复,只是更换色彩;接着,再把这个艺术模式不断重复,只是更换它的描画对象——此乃波普艺术。
黑人小哥也是如此。他总是重复,重复变成了一种积累,一种标志,让他的视频理解门槛越来越低,让他的个人风格愈发突出。然而他又总是在变换,你经常不一定能猜中他的吐槽方向,且就算只是看看那些被他吐槽的傻视频,也很好笑。
就像沃霍尔的作品,黑人小哥的视频,“歪打正着”地在简单和重复上找到了一个精准的平衡点。它们有恰到好处的简单和重复,又有恰到好处的复杂和创意,来摆脱单纯的简单重复,所以它们是制造流行之王的完美原料。
沃霍尔的一生,为两件事着迷:明星和广告。他相信明星能散布某种光辉,就像星星洒下星光,让人迷醉,然后,以此赚钱。所以在他的年代,他为明星添上了那个年代人们相信的辉光:遥不可及、绝美而虚幻,带着现实中不存在的美出现在广告上。
但是大人,时代变了。半个世纪过去,梦已幻灭,模特的神话被戳破,维密秀也消失。现代人需要的星光不是富贵与美,他们看了太多星星,于是自己也想成为它们,不再因为人美就高人一等而服气,他们的明星,变成了被处理过的草根。
黑人小哥身上,就是新时代的星光。明星的光从来不是真实的,它永远是人造物。黑人小哥是被“发现”的,但在大数据的时代,没有任何东西真正被发现,他的走红是因为巧合,但他的大火,是因为造神。
TikTok需要一个这样的神,因为黑人小哥代表的是草根圆梦,是被疫情打击的人重拾希望。
黑人小哥出身贫困,生在意大利,却连公民身份都没。他在爆火前,是不断跳槽的服务员,还因为疫情丢了工作。更别提,他还是个黑人穆斯林,甚至是个哈菲兹——能背诵整本《古兰经》的人。
那些介绍他的通稿,总是把他塑造成美国梦成真的范例。“就算你没工作,没上过学,也能在社交网络出名。新的明星不会来自好莱坞,而是任何国家”——这是油管上千万播放的黑人小哥介绍视频中的原话,电次看了都说自己想当摄影师。
黑人小哥从不粉饰自己身上的标签,当有人宣传他曾受过种族歧视,他会反驳说自己童年时很被人尊重——他的态度让这种宣传不令人生厌。
于是,TikTok自然会大力支持他,他们需要告诉世人,自己不止有唱跳rap的白人美女;同时,他们需要告诉自己的用户:来拍视频吧,来自愿贡献内容,这样有一天,你也会站在星光之下。
同时,黑人小哥又是观众的明星。沃霍尔推广了无数明星,他们全都精致至极,除了他自己。人们叫他流行之王,可他是反流行的,他是个戴银色假发的秃头,架着书呆子眼镜,一直和老妈住一起。
人们总是需要一个明星,来反明星。这个角色曾是沃霍尔,现在它是黑人小哥——TikTok一哥是反TikTok的,这事听起来同样反直觉,但其实它完全符合逻辑。
哪怕是TikTok的用户,很多也早就受不了它的内容了。泛滥的卖蠢视频;奇怪的才艺展示,其实只是在展示帅哥美女的身材;或是尬到让人脚趾抠土的情话。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骑士,来代替我们吐槽它们。但同时,他不能真像个重装骑兵一样来场毁灭冲锋,因为这些傻视频虽然没营养、但它们不是有罪的,有时还挺有趣;对于很多因生活而疲惫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它们。
黑人小哥正是这样的骑士。他总是精准吐槽互联网的傻内容,从不玩擦边球,没有传统网红在作风与素质上的破事;但他的吐槽又很温和,甚至友好,没有攻击性。
于是,他成了平台的明星,用户的骑士。他首先属于这个平台,融入了它,然后又超越了这个平台,对TikTok不感兴趣的人也会看他。于是,他超过了TikTok上的所有网红。
想要引爆潮流,你就得去冒犯一些人,引发争议和话题性,但你不能做过头——这(又)是沃霍尔教给世人的道理。
最后,黑人小哥的爆火,还有个最明显的原因:他工业化了。
沃霍尔拒绝把自己的工作室叫工作室,因为这词源于拉丁语,太过阳春白雪了,他坚持把它叫做工厂。在他看来,波普艺术就该工业化、商业化。
黑人小哥也是如此。在他的经纪人带领下,他的创作团队每天为他寻找适合吐槽的素材,为他添加一些其他风格的创新视频,仿佛不喧宾夺主的佐料。
黑人小哥和经纪人
接着,他和无数明星合作:黄老板、皮耶罗、Snoop Dogg……他们用超越网红的方式打造他,仿佛一个真正的明星。于是,他接到了明星级的广告,为网飞做推广,给雨果博斯当模特。
黑人小哥有极为成功的工业化背景,这种工业化很成功,但不彻底。就像沃霍尔再怎么把工作室叫工厂,称自己为商人,也改变不了他依旧是个艺术家。
黑人小哥也一样,他的工业化没有改变他的本质,他依旧在做着最初做的事——重复和简单,在此有了另一层意义。
同样,他们还把这些明星联动的上层阶级味冲淡:他与皮耶罗同框,是因为皮耶罗是他年幼时的偶像,谁不能理解这种感动呢?哪怕心知这是营销。
所以没有变质、没有“被污染”的黑人小哥是安全的。看他的视频,你不需要敲响潜意识的警钟,避开虚伪的消费陷阱,你可以真正清空大脑去欣赏,不需要跳,便可触到人类智商天花板。
就像沃霍尔……为什么又是安迪·沃霍尔?我们不是在说黑人小哥吗?
可能因为,沃霍尔是流行文化永远绕不开的向导吧。在中国,人们总是说波普艺术,波普波普,让人觉得这似乎是种已经淘汰的艺术形式,像达达主义和洛可可,忘了其实“波普”的原文,就是“pop”而已,它就是流行,从未消亡。
所以与其聊网红,不如聊聊流行文化,不如聊聊安迪·沃霍尔。尤其是,他确实从某方面预言了短视频时代的内核。
沃霍尔是个画家,但他也拍电影,很具实验性的电影。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对着帝国大厦拍摄8小时,直到它褪入黑暗,这作品因其是影史最长电影而闻名;另一个,则是他对着镜头吃汉堡。
这两个极为另类的视频,揭示了短视频时代的真相:要出名,你要么成为做某件事的第一人;要么把一件事做到荒唐的极致;要么,你就对着镜头把汉堡吃完。
流行文化,就是沃霍尔在镜头前吃汉堡——它空虚,讽刺,荒诞,同时有趣,轻松,温和。然后,它会蔑视常理,如排山倒海般席卷整个世界。
史上最早吃播——1982
所以,我们看到黑人小哥成了TikTok一哥,看到猫片霸占互联网。
安迪·沃霍尔的鬼魂总是在流行文化的浪潮中涌现,当我们看黑人小哥,未尝不是在看着沃霍尔。所以他就算重复、就算简单,也依旧越来越火。因为他有话题性,有轻微的冒犯精神,还有精致的工业化和足够的真诚,让你在不需要想那么多时,不想那么多,尽情享受一下快乐——这就是流行文化的精髓。
你看,这篇文章就算不读文字,光是看看黑人小哥的吐槽动图,也挺有意思的,对吧?
“我是一个深刻的浅薄之人”——沃霍尔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