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2)

今日冬至。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特殊地位,在官俗和民俗中也极被重视。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记载:

“(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这是说,冬至有三层含义,阴极之至指的是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始至指的是阳气萌生的时候;日行南至指的是阳光直射点最南的时候。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3)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4)

来源:@中国天气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冬至三候:

初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进入冬至时节,阳气微升,蚯蚓头开始转而向上。此时,蚯蚓身体形状像打了结的绳子。

糜,俗称四不像,即麋鹿。古人认为麋鹿属阴,冬至一阳生,麋鹿角脱落,这是阳气萌生,阴气衰退的征兆。

古人认为水阳升而动,冬至阳气萌生,泉水开始上涌流动。这或许是在提醒人们,天寒地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阳气的渐渐萌生。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5)

数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最冷天气与春暖花开的方法,即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

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一直数到“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6)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华北版本的“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7)九九歌”: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8)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9)四九冰上走,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0)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1)八九雁来,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2)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人们最熟悉的“写九”,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是清宣宗道光帝发明的文字游戏。

“道光初年,御制‘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3)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

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4)

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着贴绘“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5)九九消寒图”习俗。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消寒图”条目,下面记载:“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6)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7)九九消寒之图。”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8)

冬至是公元纪年的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亚岁”。

冬至在不少地方隆重到了分为大冬和小冬。

人们将冬至这一天称为“大冬”,而此前一天则被称为“小冬”。民间有“大冬大似年”的说法。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9)

因此,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也因此,在南方,一家人温馨围坐在一起品尝香甜的汤圆,是冬至节日的传统习俗。汤圆被赋予家人“团圆”、生活“圆满”的美好象征意义。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20)

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传说中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今日寒露秋风凉更夜长(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21)

今天,你是吃汤圆还是吃饺子呢?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中国天气 新津科协等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侯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