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作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的经历实在是多事,不论生前身后都遇上一大堆看了就头疼的事儿。首先是生前,三大征暂且不提,光是一场国本之争就十分精彩了。皇帝大人与群臣的一场拉锯战争论了十五年之久,最后因明末三案之一的梃击案走向结束,太子朱常洛地位定下。接着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驾崩了,可他依然没法安稳。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1)

他的陵墓是坐落在大峪山下的定陵,在长陵的西南方,修建得非常早。定陵修建完成了三十年后,万历才葬了进来,在这里与他的皇后安稳的躺了三百三十多年。直到五十年代初,吴晗、郭沫若等人给上边提出了一个计划:对明朝十三陵的考察计划。这个计划提出之初便得到了很多人的不赞同,这些不赞同的人认为现在技术还不够,没法保护陵墓的文物。上图为准备挖掘定陵,边上是参与工作人员在围观。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2)

可这些人的意见没能阻止郭吴,而他们最先选定的是长陵,也就是成祖朱棣的陵墓。可长陵实在太大了,地宫入口也没找到,不巧的是定陵刚好出现了坍塌。定陵的规模比之长陵并不大,两人便调转方向,开始了定陵的考察。而这是一次灾难性的考古发掘,这张照片中工作人员正在拆除定陵的金刚墙,这座墙的后边便是定陵的地宫。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3)

地宫中殿放着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宝座,每个座前还有一口青花大瓷缸,缸里还有大量的长明灯。当初应该是点燃的,后来墓门关闭,里面的空气被耗尽后才熄灭的。相对来说这些文物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它们不会氧化,而除它们之外。整个定陵的挖掘过程中,有无数珍贵文物在接触到空气的那一瞬间,便氧化灰飞烟灭了。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4)

再走入后殿便是棺椁所在,汉白玉棺床上放着三口棺椁,中间那口是万历的。两侧分别是他的皇后孝端和孝敬,打开之后发现尸体已经腐烂,不过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周围塞满了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遗憾的是这些纺织品都没保存下来。万历的龙袍也迅速氧化变黑,他的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是其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正是因此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5)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万历的遗骨,可以看出,他的姿势很是奇怪。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脸颊,左手拿着一串念珠放在腹部。查证资料才知道,这是帝王特有的葬姿,名为北斗七星式。古人常常以星象来预测吉凶,陵墓的选址、布局都跟天象有关,帝王的葬姿跟天象有关也不奇怪。而北斗七星在星宿中属于紫微星,紫微星是帝星所在,所以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场所。

1957定陵地宫考古(1958年定陵挖掘珍贵照)(6)

这张照片为郭沫若视察定陵发掘工作,最终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不知当时亲眼看到的郭沫若作何感想?事实上开墓之初的损毁还不是最终的损毁,后来六十年代混乱期间,皇陵一类都被当做牛鬼蛇神。其他没开的自然没办法,而这开的定陵就遭殃了,万历跟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等资料都被抬去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接受批斗并被焚毁。

那块由上好木料制成的棺材,本身质地坚固,历经几百年完好无损。然而也被扔去了城外的山沟中,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叹息,而从此也有了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规定。规模较小的定陵都落得如此结局,幸好当年发掘的不是长陵,否则遭受的损失更难以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