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国,却被迫流浪,最终客死异乡;他疯狂地与女作家乔治·桑相恋,9 年后却因爱成恨;他的钢琴演奏魅力非凡,却偏偏厌恶公开的音乐会;他满脑子充满音乐,却因为极度追求完美,使创作过程变得极为艰辛。他,就是 200 年前诞生于波兰的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半个多世纪前,一部描写肖邦短暂而伟大一生的美国影片《一曲难忘》传入中国,让很多人走进这位作曲家的音乐与情感世界。几年前,周杰伦的一张《十一月的肖邦》,又缩短了“90 后”们与肖邦之间的距离。
上图:唯一已知的肖邦照片
1810 年,肖邦生于毗邻华沙的热左瓦·沃拉,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在 6 岁时开始学习钢琴,2年后就登台公演了。16 岁那年,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当他 19 岁毕业时,已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830 年,肖邦前往巴黎进一步深造,不料却在途中听到了波兰被沙俄占领的消息,他悲愤欲绝,谱写了多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
上图:年幼的肖邦正在演奏钢琴
1831 年开始,肖邦定居巴黎,在此他结识了一大批艺术家。1837 年,他与年长自己 6 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相识并相恋,此后的 9 年,在乔治·桑的关爱和抚慰下,肖邦的音乐灵感不断被唤起,进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高峰,杰作迭出。1846年后,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感情上的挫折也进一步损害了肖邦的健康,加之处于异族奴役之中的祖国的命运日夜煎熬着他的心灵,使他陷入悲观和忧郁的情绪之中。3 年后,肖邦因长期折磨他的肺结核病而去世,年仅 39 岁。法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的心脏被运回波兰,并撒上了一抔他客居异乡时一直珍藏在身边的故乡波兰的泥土。
音乐史中,像肖邦那样,将整个创作生涯都献给钢琴这一件乐器的作曲家,可谓绝无仅有。而他的那些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之丰富、风格之广泛,同样是鲜有人可企及的。他在此创造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让人一听即知的风格。
肖邦的音乐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其优美的旋律、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与诗一般的意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为纪念这位受人热爱的伟大音乐家,今年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肖邦作品集,但假如只允许我推荐其中一套的话,非这套由 DG 公司出品的《肖邦精选》(编号:477 8727)莫属。其中收录了 18 位钢琴大家所演奏的 32 首肖邦的代表作,几乎涵盖了他的所有重要创作体裁。
整套唱片以 1960 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波利尼演奏的《英雄波罗乃兹舞曲》开场,可以说是肖邦重新挖掘出波罗乃兹舞曲威武雄壮的特点,并且赋予其宏伟悲壮、洋溢爱国热情的深刻内容。接着是两位个性独具的女钢琴家——1965 年肖邦大赛桂冠得主阿格里奇、葡萄牙钢琴家皮雷斯分别演奏的《雨滴前奏曲》与《小狗圆舞曲》。前奏曲在肖邦的作品中独放异彩,每一首都犹如格言警句一般,虽乐思简洁,但形象鲜明;他也突破了圆舞曲这一体裁原有的束缚,
将它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每一首练习曲中,肖邦都将明确的技术课题与鲜明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无论是由巴西钢琴家弗莱雷演奏的《离别练习曲》,还是 1955 年肖邦大赛的银奖阿什肯纳奇演奏的“革命”、“冬风”与“蝴蝶”这三首练习曲,无不反映了这一特点。
一直以来,夜曲都是肖邦作品中最热门的主题,他那与生俱来的对钢琴音色的敏感和对钢琴技巧的创造力,在这里尽显无遗。由才华横溢的阿根廷钢琴家巴伦博伊姆演奏的《降 E 大调夜曲》与我国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降 D 大调夜曲》,恰恰又是肖邦这一体裁中最动听的两首。肖邦的玛祖卡舞曲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是波兰的民族魂,它们充满波兰乡土气息,同时又有着高雅的诗意,这里收录了两位老一辈钢琴大师——霍洛维茨与米开朗杰利的演奏。法国女钢琴家格里莫演奏的《葬礼进行曲》,来自肖邦《降 b 小调第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它后来被用于作曲家本人的葬礼上,如他的传记作者卡拉索夫所言:“只有灵魂中回响着整个民族哀痛的肖邦,才能写出这样的葬礼进行曲。”此外,这套唱片还收录了肖邦的叙事曲、诙谐曲、即兴曲、摇篮曲、船歌、奏鸣曲等杰作,可以说这是古典音乐入门者与这位钢琴诗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最佳教材。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