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北边的各游牧民族不断往内地迁徙,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杂居区。其中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族、氐、羌,史称“ 五胡”。

这些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奴役。这些擅于骑射的部落民被强制充军,或作“田客(农奴)”;被强行掳掠贩卖为奴,譬如后赵开国君王、羯族人石勒就曾被“两胡一枷”——将两个胡人(少数民族)枷锁在一起掠卖为奴;被恣意欺凌甚至杀戮,如同杀牛宰羊。故此在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中,各游牧部族相继揭竿而起,举兵攻晋。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1)

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刘渊乘乱割据新兴郡、并州,率先称帝,建国号汉,亦称“汉赵”,拉开了向西晋大举进攻的序幕。残酷而惨烈的战争在厚重的史册上刻下一长串黑色的死亡数字。

公元309年,自称匈奴大单于冒顿之后的刘渊两次率军攻打洛阳,兵锋进至洛阳近郊,晋军大败亏输,死伤无数。刘渊撤军时,将俘虏的3万军民驱赶入雒水(洛河)中溺死, 河上浮尸如麻,惨不忍睹。

310年7月,刘渊病死,其次子刘聪弑杀太子刘和,夺权继位。311年,刘聪遣大将石勒伐晋,在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带与晋军激战,大败晋军,10多万晋军将士被杀;刘聪派大将军呼延晏率军进攻洛阳,晋军先后12战12败,战死者多达3万余人;刘曜、石勒、呼延晏等统兵围攻洛阳,最后一举攻陷,纵兵烧杀抢掠,西晋宗室亲贵、文武大臣及民众窜出洛阳东门向东南方向逃去,石勒率骑兵紧追不舍,追上后将其团团围住,先刀砍斧劈,再乱箭齐射,数万西晋权贵、洛阳居民全部被匈奴兵杀死,无一幸免。史称”永嘉之乱" 。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2)

呼延晏率部闯入晋宫,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313年3月14日,晋怀帝被汉赵昭武帝刘聪毒死,年仅30岁。

西晋幸存的朝臣另立司马邺为帝,是为晋愍帝,迁都长安。刘聪仍不断派兵伐晋,经过5年几无停歇 、动辄”伏尸数百里“的惨烈战争,汉赵建威将军刘曜统兵攻陷长安,此前城中粮食吃尽, 树皮、草根、鼠雀被吃绝,竟然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待刘曜攻破城池,城中军民已经死去大半。晋愍帝被刘曜活捉,后被刘聪杀害,年18 。西晋灭亡。

从此,黄河流域成了五胡十六国争夺统治权的战场。真好比”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3)

刘聪死后,刘曜、石勒(均为刘渊养子)各自称王,刘曜建立的政权叫前赵,以匈奴族为主;石勒建立的国家叫后赵,以羯族人为主。前后赵为争夺土地、人口而长期混战不休,战死者难计其数,堪称杀人如麻。

325年,前赵、后赵军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战死、俘虏后被坑杀(活埋)的将士共3万余人;327年,爆发了著名的济河之役,双方共有2万将士战死;高侯之役,前赵军大破后赵军 ,后赵军死伤惨重,”枕尸二百余里“。随后发生的洛阳战役,后赵军击败前赵军,”斩首五万余级“;329年,后赵军与前赵军决战,再次击溃前赵军。前赵军大败亏输,”枕尸千里“, 前赵灭亡。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4)

灭掉前赵后,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基本占据并控制了中原地区。史载, 后赵全盛时期地域广阔,西至河西,东至大海,北至幽燕、代郡,南至江淮。

333年,后赵高祖石勒病死,其子孙为争夺帝位而自相残杀,最终凶残戾狠的侄儿石虎杀掉石勒之子石弘,夺取帝位。石虎称帝后,后赵军与各族义军鏖战不休,在黄河流域留下了无数尸骸;同年,后赵军在一次战役中惨败,”枕尸三百余里“; 338年,后赵军在两次战役中被杀及杀人7万余;343年,后赵军伐鲜卑,斩首30000余;349年,后赵与慕容鲜卑、前凉进行了两次战役,赵军将30000降卒坑杀 ,诛灭3000余户民家。同年,后赵政权被汉人冉闵(石勒养子)夺取 。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5)

冉闵下达“杀胡令”,主要是针对残暴成性的羯人,境内汉人闻风而动,一日之内便有30000余羯人被杀,前后共有20余万羯人被屠。350年,冉闵改国号魏,史称冉魏。境内有不服者起兵抗拒,冉闵率军讨伐,有1000多人死于乱军中。

351年到352年,冉魏被前燕所灭,冉闵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擒杀,这场战争双方共有15万多将士死亡。353年至372年, 由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逐渐强盛,先后击灭前燕、前凉、代国等,并控制了西域,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中,各方战死将士多达90万人。战争如此惨烈, 无数生灵惨遭屠戮,难怪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文集》中如此写道:

“日本人尝言曰:‘中国一部历史,实以脓血充塞之历史也。吾耻其言,虽然,吾不得不忍其言’”。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6)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和影响(西晋八王之乱有多惨烈)(7)

【插图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