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些守护一方百姓的村医被尊敬、被看见。

寻找阿尔祖古丽:在边疆寻找阿尔申古丽(1)

(在偏远地区,乡村医生一直都是村民最为尊敬的群体之一,是乡村医疗的保障。图/腾讯新闻萤火计划)

本刊记者/邱慧

在新疆北部的草原,要找到阿尔申古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总在跑。从乌鲁木齐出发的来访者,需要变换飞机、大巴车、越野车三种交通工具,才能如约与她见面。

阿尔申古丽·协力扎提,是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章阿托干村的一名乡村医生,负责106位牧民的健康问题。

这个地处于新疆北部的偏远县城至今沿袭着游牧的生活方式,牧民们遵循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生活传统。

游牧医生

牧民转场,村医也得跟着。

3月中旬,牧民得赶着牲畜,从冬牧场顺着积雪消融的方向一直向北游牧;6月向阿勒泰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山区降雪,牧民将牛羊向山外驱赶,开始从北向南游牧;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

对于随同迁徙的村医来说,骑马是必备的技能之一。骑马去牧民家问诊,遇上坡坎,得背着药箱,牵着马走过去。冬天下雪时,路上积雪能有2米厚,车开上去很容易抛锚,大多时候只能依靠步行。

当村医5年,阿尔申古丽对这些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次半夜急诊,荒野四周漆黑,近5公里的路摸黑走,砂石、深坑、悬崖、野兽……一路上磕磕碰碰,总算有惊无险地到达了患者家中。

草原的牧民极少主动求医,村医要想了解牧民的健康状况,得到家随访。阿尔申古丽告诉《中国慈善家》,在卫生室,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进入牧民家随访。去年冬天,她的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她不得不承担起更多家务,往往是天不亮就起床去往牧民家中,随访结束再赶回家做家务。

寻找阿尔祖古丽:在边疆寻找阿尔申古丽(2)

(来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医生为牧民义诊。图/刘新)

在吉木乃县,像阿尔申古丽一样的村医还有40位,他们大多随着牧民分散在草原的各个方位。

尽管国家政策规定,在收入、社保等方面应让村医享有稳定的保障,但是现实中政策落实得并不到位。公益项目“乡村医生”驻点队队长郭帅曾在采访中告诉《中国慈善家》,绝大多数地区村医面临着没有社保、没有编制等方面的窘境,收入也非常微薄。

而遇上条件困难的牧民,村医往往还会自掏腰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003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10年已经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但对于常年放牧、低收入的牧民来说,尽管新农合解决了一部分的医疗支出,但自费部分对他们来说仍有压力。

古力娜尔·巴合提拜是吉木乃县阔衣塔斯村的村医。她以自己的一名高血压病人举例说,这名病人的儿子是个哑巴,孙子患有脑瘫,家庭的困境让他很难应付每个月的医药支出。于是,古力娜尔每个月都会帮他支付医保报销之外的降压药费用20元。她说,这种情况在草原很常见。

2017年12月,复星基金会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单位启动了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以下简称“乡村医生”),针对偏远地区贫困人员的健康医疗问题进行帮扶。吉木乃县是项目较偏远的驻点县之一,目前全县41名乡村医生都已建好帮扶档案。

不漏水的卫生室

和阿尔申古丽一样,喀毕拉·吾汗每年有近四个月的时间要跟随着牧民一起迁徙,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她是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卫生院的院长。

乌拉斯特镇有14个村和牧区,人口约1.4万。由于常年生活在户外,昼夜温差大,饮食结构单一,这里的牧民大多患有心脑血管、肠胃、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的人依靠中医长期诊疗,也有的只能依靠药物维持。

寻找阿尔祖古丽:在边疆寻找阿尔申古丽(3)

(喀毕拉·吾汗(左一)和牧民一起。图/受访者提供)

喀毕拉·吾汗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受父亲的影响,大学时她选择了护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吉木乃县工作。在她入行的时候,北疆的医生不多,女医生更是罕见。之后乌拉斯特镇卫生院成立,她因专业能力突出被县里安排主持卫生院的筹备工作。

牧场地处偏远,正常的医疗救援难以有效覆盖。喀毕拉·吾汗记得,有一次去冬牧场巡回医疗时,牧民突发高血压。牧区没有好的诊疗设备,只能做简单的心肺复苏。那时,刚取得驾照不久的喀毕拉·吾汗开了十多小时的车,才把牧民送到县医院。

由于常年积雪,加上卫生室设施年久失修,漏水、潮湿是村卫生室常见的问题。他们经常要拿拖把清理积水,情况严重的时候还得拿着盆去接住不断渗出的漏水。

2020年“99公益日”期间,“乡村医生”项目推出乡村中医馆修建计划,喀毕拉·吾汗所在的乌拉斯特镇拉斯特村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项目募集到的款项用于筹建村级中医理疗馆,这将是一个42平米、拥有艾灸仪和中药熏蒸等设备、不会漏水的中医诊疗场所。

寻找阿尔祖古丽:在边疆寻找阿尔申古丽(4)

(一年中有近四个月,喀毕拉·吾汗(右一)会跟牧民一起迁徙。图/受访者提供)

属于村医的歌

2021年5月,“乡村医生”项目联合痛仰乐队到吉木乃县探访村医和牧民。其中一站是阿尔申古丽负责的牧民家。

这一天,阿尔申古丽早早地等在这里。入夏的草原寒风凛冽,即便衣物层层包裹,也还有点难以抵御透骨的风。阿尔申古丽裹着棉服,头巾包住头和脖子,抵挡着紫外线的直射。常年辗转在大草原,她的皮肤近乎小麦色;笑起来的时候,脸上那一块“高原红”一下子跳出头巾的遮挡,跃然视线之中。她说,这里的冬天最难熬,温度最低时,零下30度,走在路上不多会儿就会因寒冷而变得乏力。

大多时候,她会唱歌解乏,在路途上消遣寂寞。那首《火红的萨日朗》是她的最爱,歌里写的正是她的家乡吉木乃。

探访现场,两位来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医生为牧民问诊,阿尔申古丽也在一旁“偷师”。乐队主唱高虎和医生一同为牧民送上装着基础性药物的药箱。高虎是第一次来到草原探访村医,当地的情况让他有点意外——之前对村医的状况也略知一二,但他们为游牧民众来回辗转的辛苦程度远超了他们的想象。

寻找阿尔祖古丽:在边疆寻找阿尔申古丽(5)

(前来听演唱会的乐迷自发捐药。图/刘新)

此行,乐队也带来了以村医为灵感的新歌《为了他们的晴朗》。“穿过草原和山岗,人们世代在奔忙,为了他们的晴朗,你带来光芒。”这首由音乐人高晓松作词作曲、痛仰乐队改编的歌在5月22日“医路同行·牧场公益音乐会”首演。

阿尔申古丽和其他村医代表们也被邀请到音乐会的举办点阔依塔斯牧场。到场的村医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属于村医自己的歌。

现场,乐迷们带着自发采购的感冒、消毒类家常用药前来。复星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王津元告诉《中国慈善家》,乐迷捐赠的药物交由吉木乃当地卫生院,清点分类后,将按需分发给吉木乃当地的乡村医生和牧民。

痛仰乐队主唱高虎说,参与“乡村医生”公益,举办这场音乐会,就是希望通过自己身上的一点影响力,把光折射出去,让更多人能关注并关爱乡村医生群体,希望能通过音乐让这些默默守护一方的基层卫生人员被尊敬、被看见。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