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立于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两千多年的历史为这座古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频频到访于此,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其中,和合肥有关的古诗词足有数千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今天读来仍然意境美妙,回味无穷,让人沉醉。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2)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3)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4)

01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唐/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5)

❀ 李白在谒见庐江郡守吴王李祗时相处甚欢,与吴王一起为当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作《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此诗虽为应时挥毫之作,却留下了“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这样的佳句,清爽秀丽、浑然天成。

02

合肥怀古·曹公教弩台

唐/吴资

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

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6)

❀ 诗句道出了“教弩台”与“明教寺”的历史关系。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史载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南朝梁时,在点将台原址上建寺(明朝时始称“明教寺”)。“明教寺”屡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4年)复毁于战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太平军失败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庐寺,后参禅于明教寺(为西庐寺下院),经多年苦行募化,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现在的大雄宝殿后殿即为当年的建筑,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1981年,明教寺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03

咏四顶山二首(其一)

唐/罗隐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7)

❀ 这首诗描写的是庐阳八景中的一景“四顶朝霞”。四顶山,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山体面积2.67平方公里。因山有四顶,故名。四顶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

04

秋日湖外书事

唐/杜荀鹤

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

鸟径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树摇风。

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8)

❀ 秋日巢湖风光撩人,契合作者心境,两者产生共情。作者在巢湖岸边,望湖抒情,感叹人生。

05

仙人洞看花

北宋 / 欧阳修

学书学剑未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

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

饶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

此是巢南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9)

❀ 仙人洞在巢湖市银屏镇南银屏山上,《巢湖地区简志》记:“洞高约20米,宽30米,纵深200余米。洞内曲折幽深,蔚然奇观。仙人洞上方为悬崖峭壁高有百米,临空欲倾,形极险峻。”

06

汤坑泉

北宋/王安石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

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

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

更忆骊山下,敞然雪蒲塍。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0)

❀这是王安石被贬至舒州赴任途中,受李公麟邀请游东汤池,品香茗,泡温泉,遂题诗《汤坑泉》。“汤坑泉”就是今天的汤池温泉,在庐江县汤池镇境内。丁汝昌亦曾题诗云:“青川水常流,骑马去闲闲。温泉如有意,暮雀相与还。名城藏古刹,落日满秋山。待到还乡日,归此且闭关。”

07

送范仲讷往合肥

南宋/姜夔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1)

❀ 赤阑桥是南宋词人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从字面看,赤阑桥是红色栏杆的木桥,姜夔走过这座桥,就走进了合肥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页。姜夔是江西鄱阳人,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却是不断往返于杭州、合肥之间,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文字都是和合肥这座古城联系在一起的。

经考证,赤阑桥具体位置在今桐城路的月潭庵北侧,45中门口。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45中(当时是合肥师范附小)门口立了一块“赤栏桥”石碑,并将姜夔的《送范仲讷往合肥》刻于碑上。2006年,该桥附近进行改造,结合姜夔的诗句,再次将桥更名为更有历史意义的赤阑桥,成了桐城路上的标志性景点。

08

巢山二首(其一)

南宋/ 陆游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

半谷传樵响,中林过鹿群。

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

不踏溪桥路,仙凡自此分。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2)

❀ 此诗应该为陆游九年川陕生活后(淳熙五年)东归经巢山而作,细腻笔法,语言豪迈,描绘了巢山的优美风光,讴歌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诗中的巢山,据《太平环宇记》载,本名道人山,唐天宝六年改为巢山,即今巢湖市坝镇境内的象山。

09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

明/王阳明

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

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

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

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3)

❀ 立春日为重大节日,巢湖流域称之为迎春日,仪式隆重。此为作者在立春日赴合肥途中见闻抒怀。

10

中 庙

明/储良村

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

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4)

❀明御史储良村这首诗描述了巢湖之中,傍晚之时,众多船只打鱼归来,降下风帆的画面。 同时,描写了中庙的气势。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朱砂色巨石矶,突入湖中,形似飞凤,用“凤凰台”三字形容中庙最恰当不过,凌空映波,壮殿压云,缥缈于河岸烟雨之间。

11

谒包公祠

清/宋衡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5)

❀ 清代思想家宋衡诗中所描绘的孝肃祠指的就是合肥包孝肃公祠,坐落在合肥包河的香花墩之上。包拯辞世之后,灵柩从开封运回合肥,归葬于包孝肃公墓园,后在包河东南畔重建。到了明朝,包河岸边的香花墩兴建“包公书院”,供包家后裔及城内百姓读书,后被定名为“包公祠”,可惜毁于战火。直至光绪年间,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重建包公祠堂,一直延续至今。包公墓、包公祠、香花墩、廉泉,承载着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之情。

12

湖上七绝

清/李鸿章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6)

❀ 李鸿章对中庙、姥山有过设计与建设,此诗应为文峰塔续建后,登舟泛湖时的即兴之作,诗中透露出作者心情舒展,浪漫且不乏豪放与傲物。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7)

往期精选

▶市政府通报2018年度全市工业发展目标考核结果!这些单位获得优秀等次~

▶合肥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通知

▶最新文件!合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每台可申请20万元补助

▶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永怀初心”雕像揭幕仪式并调研

▶总额位居全国省会第九!“数”说一季度合肥进出口

古诗中的合肥(古诗中的合肥原来这么美)(18)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