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里的战争

文 /吴甜、倪方六

上篇文章中说了1980年陕西发现多友鼎的事情,有不少网友看了不满意,说铭文中到底说 了什么样的战争?这篇就来具体聊这事情。

圈内都知道,出土的青铜器身上如果有铭文,价值就不同一般。意外出土的多友鼎之所以值钱,被考古界、史学界看重,就是因为器身上发现了铭文,令其身价暴涨。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1)

图:多友鼎内铭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2)

图:多友鼎铭文拓片

多友鼎铭文共有277字,姑且不论其他因素,仅用过去盗墓圈的行情来算,铭文是万把块一个字,也就是说,就凭这277个字,此鼎的身价就要近300万。而这还是过去的行情,如果以现在不低于3万一个字的市场行情来说,要千把万了。而收藏在台北故宫的毛公鼎,器身铭文近500字,价值连城!

这是真正的古汉语,相当不好读。大意是说——

猃狁来犯我边境,武公奉王命,遣将军多友率兵叽击。战斗异常激烈,多友分别在邾、龚、世、杨冢四地击败猃狁,斩获300余人,俘虏20余人,获车127辆,而且还夺冋了被猃狁掳掠的大批人和财物。多友将战利品献绪武公,武公又转献于周王,多友受到陆重的赏赐,除土田外,踢品还有圭踢一,主钟一套,矫鉴百钧。为纪念这次战功和赏踢,多友把矫鉴(长足舫和铜马饰)百钧(三千斤)熔炼而铸此鼎。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3)

图:郑桓公护卫周天子图

虽然,铭文中一共8次提到了“多友”,青铜鼎也因此被命名为“多友鼎”,但是该鼎主人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所铸,说法不一,至今成谜。

学术界更倾向于多友鼎的铸造者是郑桓公。历史上,郑桓公名友,或称多父,或称桓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的异母弟。

西周时期铜是极其珍贵的,铸造较大的一件铜器是没有爵位和官衔的普通人难以负担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等级才能得到丰厚的赏赐。从鼎的铭文中可以得知,如果不是宣王的弟弟,是不可能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和厚重的赏赐的。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4)

图:多友鼎

这次战争周王朝成功地击退了猃狁的入侵,暂时限制了猃狁的嚣张气焰。然而从另一方面而言,猃狁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已经超乎周王朝的控制,对宗周地区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以后的周宣王、周幽王时期,西周与猃狁的矛盾越演越烈。

周宣王即位后,废除了厉王吋期的一些苛政,西周的国力恢复出现中兴的景象,但是,在对外的战争却较之以往更为频繁,特别是与猃狁的战争,终宣王朝,西周与猃狁的战斗从未打过停歇,并不强大,天下无敌,更非“盛世”。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5)

图:西周王家建筑想象图

诗经》中选入了不少周宣王对外征伐成功的诗歌,歌功颂德,这与靑铜器铭文所透露的信息刚好相左,说明《诗经》里所录入的不少诗歌,在当时是为周王说好话的“软文”。

《国语》、《史记》等史书里所记的周宣王,也不是值得歌颂的君王,而是一位昏君,好战分子。据《国语•周语下》,太子晋便称,“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大祸,至于今未弭。”

其实,历史是无法掩饰的,有关西周与猃狁的关系,在其他青铜器铭文中亦有不少记载,如兮甲盘、虢季子白盘。

这两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分别记录了周宣王五年和十二年天子派大军征伐猃狁的史实。虢季子白盘铭文也记载周朝征伐猃狁的经过说,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猃狁,首战交锋,就轿敌五百,立了大功,宣王为奖励他,赏给他车马、弓矢和斧截。

另有一件“四十二年逨鼎”,铭文记录了宣王末年周朝与猃狁的一次战争,周王四十二年,将军逨随杨侯长父征伐猃狁。与其他青铜品铭文不同,四十二年逨鼎铭文很少提及“斩首”、“执讯”的具体数目,与宣王前期和猃犹作战铭文相比,战果已不再辉煌。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6)

图:西周战车铜件

进入宣王后期,周王朝衰颓之势已不可避免。除了四十二年逨鼎铭文中周与猃狁作战还取得小胜之外,后来其他的战争多以周的失败而告终。而现存《诗经》中,不少诗篇则是颂扬周宣王伐猃狁、平淮夷、讨徐方、征荆蛮的赫赫武功,赞美之辞多多。

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什么(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7)

图:西周人形车辖

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可弥补了历史文献中的不足,为真相作证。多友鼎以及其他同时期青铜器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对研究西周的历史相当珍贵,其价值之大不言而喻。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