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榆林古驿里的穿越之旅)(1)

慈禧西行曾下榻的房屋,整体布局和装饰仍旧保留着浓浓的明清风韵。

陕西榆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榆林古驿里的穿越之旅)(2)

榆林堡昔日的城墙只剩土丘,上面长了很多蒿草和小灌木。

陕西榆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榆林古驿里的穿越之旅)(3)

村内偶见一两处土坯和石块砌筑的老屋,便是昔日的街面商铺。

陕西榆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榆林古驿里的穿越之旅)(4)

近年来,有关部门复建了一段榆林堡城墙,再现原貌。

榆林古驿站作为古代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榆林驿的诗文颇多。元代文人黄晋在《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榆林”中写道:“向来边陲地,今见风尘清,禾黍被行路,牛羊散郊墒……”元代周伯琦在《榆林驿》中描写:“……但见柳清清,夹路忘炎昼。行旅苏汗歇,车骑藉阴覆;培植将百年,柯繁叶滋茂。驿亭当要冲,人烟纷辐辏;崇山峙南北,步障明锦绣。辇路中平平,形胜信天授;宛如道衡庐,中流望云岫。”从这些描写可看出,榆林驿风光秀丽,也具有一定规模,驿路平而宽,路边树木成行,行人可在树荫下小憩。自元代以后,“榆林夕照”更被称为“古代延庆”八景之一。《妫川八景诗·榆林夕照》中写道“阵阵牛羊下远坡,疏林返照夕阳多。数声牧笛归村疃,几缕炊烟出薜罗。”最后一缕光线也终将掩没,日出日落,这一天一次的影与光的变化,曾引来多少诗人的赞叹和唏嘘。

如今,四通八达的京藏高速公路、大秦铁路,替代了曾经漫天黄沙的古道,一栋栋翻新的民宅,替代了古老陈旧的驿站。夕阳下的榆林堡,身披岁月的风尘,容颜虽改,风骨犹存。傍晚时分,鳞次栉比的民宅中,升起袅袅炊烟,历史的沉淀,在这一刻重焕生机。

说起驿站,似乎在北京周边并不少见。但随着岁月更迭,大多风韵不再。而位于延庆县康庄镇西南两三公里、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的榆林堡,却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古驿站遗址。炎炎夏日,带着一颗探寻之心,到这里感受古驿站上来来往往的百年历史,也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穿越之旅”。

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驿站的雏形,用快马传递消息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邮递方式之一。马的体力和奔跑距离有限,要完成数百里的传送,不能不中途换马,这样沿途就建立了许多驿站。驿站在北京周边地区不少,通州的潞河驿、和合驿,房山良乡的固节驿,昌平的榆河驿、居庸关驿等。其中,榆林驿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著,历来是京北交通线上的主要驿站之一,也是一处战略要地。榆林驿东临八达岭长城,西近康西草原,守着进入京畿的门户。驿站不光是传递文书 、更换马匹,还要接待过往的官员,规模随之不断扩大。

从八达岭出关,经西拨子三岔口向左,过康庄,路右侧不远处便是榆林堡。若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算起,榆林堡设立驿站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岁月悠悠,弹指一挥间。当疾驰的汽车取代叮当作响的驿马,柏油马路替换坑洼土路,手机电话代替狼烟烽火,这个曾经的古驿站已在年代和村庄的变迁中,逐渐隐匿。遥想几百年前,人们行进在这条塞外古道上,望见一处驿站,心中必然是既欣喜又温暖的。

从榆林堡村东进入,顺着街道前行,路两侧都已建成村民住宅,偶见一两处土坯和石块砌筑的老屋。村民指点说,这便是当年进入驿站的官道大街上的街面商铺,繁盛时期,整条街从东向西商铺遍布。据《怀来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三、五、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仅四、五十户人家就有王家客店、吕家车马店、德丰恒百货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等十六、七家店铺。每逢集日商客云集,工、农、副、渔各类商品样样俱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行进在众多充满现代气息的农宅中,刘家大院里的老房显得格外醒目。大院铁门敞开,似乎早已习惯时刻迎接慕名而来的游人。临街房做了翻建,而院中房屋的整体布局和装饰,却仍旧保留着浓浓的明清风韵,五楹南房,极具古代建筑特点。窗上的雀替、廊上的雕花,十分精美,可看出昔日奢华。只是,如今窗户已经改成一水儿的玻璃窗,提醒着人们时光不再。绕

老房墙外,可见墙上刷着“慈禧西行、乾隆寻梦”的字样。据查,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在岔道城关帝庙住了一晚后,经过榆林堡休息时,“临幸”的便是这间老屋。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时任怀来知县,收到延庆州知州秦良奎的亲笔信,立刻赶往榆林驿接驾。吴永倾其所有,奉上了鸡蛋、小米粥,虽然简陋,但饥寒交迫的慈禧仍然非常高兴。

一路西行,榆林城西门外,地势明显比城里低了许多,村民们介绍说,那是当年的护城河。河很宽,现在已填平,修成一条小路。此处建起一道影壁,能想出这里曾为城门,为内外的分界。影壁内,地上平铺着32块磨盘,为城堡内一景,也是城堡镇物。相传明末李自成进京途中,曾准备攻打榆林堡,穿城而过,见到磨盘,以为是什么奇异的布局,认为踩在上面不吉利,于是连城都没敢进,绕城而行。传说无据可考,而磨盘确实为废弃实物。《元史》中记载,如果“乘驿使臣”在此地换马,驿站要备下粥食和解渴酒水等物接待;如果住宿,标准如下:“正使臣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从人白米一升,面一斤。”看到这些废弃磨盘,可以想象到当年驿站人来人往的繁忙,这样的磨盘、石碾、石臼散落在村中,随处可见,有的半埋在土里,有的堆放在墙根儿被当成晒响的小凳。

过了影壁墙,也就进入了几百年前的榆林堡。榆林堡被城墙围成一个“凸”字,说是城墙,却早已没了城砖,只剩土丘,上面长满蒿草、小灌木、酸枣树,一种厚重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据延庆县文物管理所的记录显示,当年南、北城共有城楼6座。北城是砖砌,设东、南两门,南门曰“镇安门”,有城楼和瓮城。南城为土筑,设东、西两门。从布局上看,北城是驿站和马场,南城是民居和店铺。堡内现存一座城隍庙,院中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柏,枝叶茂盛,象一把巨大的伞遮盖半个院子,据说这棵古柏的树龄至少有500年以上。堡内原来还有一些寺庙,但是经过战火和人为因素,已经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是些遗基与废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