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祥

三国中曹操的真实身份(曹操在延津干的四件大事)(1)

现在一提曹操,恐怕很多人思想上还是戏剧舞台上那个“白脸奸贼”形象,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冤案。这个历史冤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平反,最初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1959年郭沫若第一个响应毛泽东号召,写文章为曹操翻案,直到现在,曹操已经被史学界政治界公认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三国伟人中排第一.

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在我们新乡市的延津县历史上,干了足足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国中曹操的真实身份(曹操在延津干的四件大事)(2)

 第一件事:曹操在酸枣怒斥众诸侯不作为,谋划讨伐董卓大计。东汉末年,董卓专权,胡作非为,如何对待董卓成为当时的大是大非问题,多少三国风云人物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而被历史淘汰和耻笑。如吕布,虽被誉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但他认贼作父,充当董卓的爪牙。而这时的曹操初出茅庐,身份低微,兵力弱小,其他诸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却全然不顾这些,勇敢地打响了讨伐董卓的第一枪。当时,十八路诸侯联盟起兵,讨伐董卓,《三国志》记载:“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其中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和曹操等,驻军在酸枣(今延津),各路兵马都有几万人之多,和驻扎在其他地方的诸侯大军一起由北、东、南三方将京城洛阳团团围住.

但是,各路诸侯害怕董卓势力强大,谁也不敢率先出阵进攻。曹操谏言道:“我们兴义兵是讨伐叛乱,现在各路军马已经汇合,大家还顾虑什么呢,董卓焚烧皇宫,挟持天子,全国动荡,民不聊生,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董卓啊!这是一个一战就能安定天下的机会,我们可不能坐失良机啊!”接着,兵力少名气小的曹操率先领兵向董卓开战。队伍开到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相遇,双方激战,曹操战败,被流箭射中,马也受伤了,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以没有将军您!”

曹操率领败兵连夜逃到酸枣大本营一看,几十万大军在那里饱食终日,山吃海喝,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根本不考虑讨伐董卓那回事。曹操非常气氛,严厉斥责了他们一番,然后给他们陈述如何讨伐董卓的宏伟蓝图。其中具体到驻扎酸枣的六路大军如何行动——驻守成皋,控制敖仓,封锁辗辕、太谷两个关隘等等。可惜曹操的这些谋划最终没有被张邈等诸侯采纳,反董联盟分崩离析,但是这件事充分表现出曹操是一个有远见、有理想、有谋略敢作敢为的人。《三国志曹操传》开宗明义就记述这件事,作者陈寿称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个评价是相当高啊,而曹操一生那么多事迹,陈寿却把曹操初出茅庐打的第一仗,同时也是一场大败仗,在《曹操传》中,放在开头介绍,作者陈寿的用意是什么?这就叫颇具匠心啊!一出场就是一个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形象!敢作敢为敢担当,有勇有谋有理想,哪里是什么“白脸奸贼”啊!曹操被冤枉了1800多年啊!这样有名的历史大事,就发生在我们延津,我们昏然不知啊!

三国中曹操的真实身份(曹操在延津干的四件大事)(3)

曹操在延津的第二件事,叫“曹操白马解围”。这件事和上一件事相隔整整十年,上件事是公元190年,这件事是公元200年,属“官渡之战”的范畴。官渡之战,虽然以现在中牟县的官渡命名,但其精彩的战争片段,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战争故事却大都发生在延津,这就是《曹操白马解围》《曹操延津诱敌》《曹操火烧乌巢》《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等等。《白马解围》的“白马”,按照现在的版图,白马属滑县,但在三国时代或者包括其他时代,白马归延津管辖,何以为证?《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武将”“遗迹”两个篇章均有记载。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引兵先到延津,装作渡过黄河去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准备乘袁绍西来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部分军队往延津迎战,曹操立刻派关羽突袭白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颜良于万马军中,白马之围随解。这一战的意义是什么呢?曹操在这一战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把这一件事作为曹操的一件光彩事来讲呢?第一,说明曹操民主,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采纳谋士荀攸的计谋,声东击西计。有人说,别人出的点子,又不是他自己的主谋,为什么把战绩记到他的头上,归功于他呢,这不是谋士荀攸的功劳吗?两军打仗,主帅是关键,有个成语“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一把手,主要领导,优秀不优秀,直接关系大局的成败,领导的决策错误,下属人员干的越有劲,失败的越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在啰嗦。第二,说明曹操宽宏大量容人,不拘一格用人。下邳一战,曹操军把刘备军打得七零八落,刘备投靠了袁绍,张飞逃往芒砀山,关羽和刘备的两个老婆被曹军俘虏了。曹操如果模仿滥杀俘虏的历史先例,后果不堪设想。他不但不杀关羽,而且大胆启用降将关羽,看到关羽是个人才,一心要招降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万马军中突袭颜良,打破了河北名将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国中曹操的真实身份(曹操在延津干的四件大事)(4)

曹操在延津的第三件事《曹操延津诱敌》,这是毫无争议的延津故事,紧接上一战,白马解围后,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出,随着曹军沿黄河向官渡撤退。袁绍闻报,又急又气,亲帅大军渡河南进,追歼曹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军吞掉,当袁军赶到延津南的时候,曹操命令部队在延津南面土山坡下扎好营,卸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车辆,军用物资,杂乱的停放在路上,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率领五六千先头部队赶到,一看堆的满地的军用物资,就争先恐后的去抢啊夺呀,部队阵容大乱,曹军乘势反击冲杀,大败袁军,万马军中斩杀了袁绍的又一名将文丑,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然后继续向官渡进发。此次战役叫“延津战”,又称“延津诱敌。”上一次战役叫“白马战”又称“白马解围”,这两次战役合称“白马、延津之战”。被称为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战是曹操听从了荀攸的计策,而这次延津战全是曹操一人操作的,在《三十六计》一书中,被作为战例讲述,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11频道)2009年前后曾经放过一段京剧花脸脸谱,其中有个戏命叫《战延津》,花脸脸谱人物是文丑,讲的就是这件事。有意思的是戏剧《战延津》,不是表现延津战的实际指挥者曹操,而是表现的是关羽诛文丑。而这个“关羽诛文丑”恰恰是个艺术虚构,《三国志关羽传》只记载有关羽斩颜良,文丑是在万马军中被杀的,究竟死于何人之手,至今还是个谜。

曹操在延津的第四件事是《曹操火烧乌巢》。乌巢,《中国通史》注解,在今河南延津境内。近几年有人考证,具体地点就在现在的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东,村人号称“乌巢泽”。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2008年7月1日《新乡日报》上。前边说了,曹操民主,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袁绍正好相反,主观武断,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一点意见。袁绍的谋士许攸,就是感到袁绍骄傲轻敌又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一听说许攸前来投靠,高兴的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去迎接,接着就是曹操和许攸那段关于军粮的有名的对话,许攸看到曹操如此尊重人才,就把袁绍在乌巢囤积军粮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曹操,并献计叫曹操率领轻骑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掉。

曹操当天夜里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干柴,口里衔着一根筷子般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马嘴都束起来以防出声,从小路奔向乌巢,把袁军的粮屯团团围住,然后放起火来,黑夜中,只见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主将淳于琼本来就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昨晚又喝的酩酊大醉,营帐外人喊马嘶,熊熊大火把粮食烧的噼啪炸响,他还在那里鼾声如雷,结果被曹操手下大将乐进,一刀斩首。袁军的一万多车军粮被烧的一干二净。

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从此袁绍军大势已去,曹操军由劣势变为强势,胜利在望!

为什么说曹操由劣势变为强势呢?本文开头为什么说这些事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一开始,曹袁双方根本不成比例,袁绍有十万大军,曹操仅有两万不足;袁绍长的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在当时的资历、地位、名声都远远高于曹操,是有名的“四世三公”,即袁家四代人在朝中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之职”,权倾天下,名声显赫,不仅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被推举为盟主,后来又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军事集团,而曹操则是一个宦官的后代,名声小、地位低、长相又矮又黑,在十八路诸侯中地位最低,排不上号。可就是这样一位“小人物”,放出了一个又一个“惊天炮”:打响了讨伐董卓的第一枪,“白马、延津之战”启用一个降将,连续斩杀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河北名将,从此,曹操威名远扬,全军士气高昂,没出几年发展成雄踞北方的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