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什么是中国各电视台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什么是中国耗时最长、转场最多、动用戏曲演员最多的电视剧?什么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推及人数最多的电视剧?答案是杨洁导演的《西游记》。

2017年4月15日,功勋卓著的杨洁导演去世了,享年88岁。杨洁导演开创了四大名著上荧屏的先河,在没有收视率统计的年代创造了无人可比的收视率。杨洁导演和团队创设了童趣西游的世界,让略显暗黑的原著以合家欢的明朗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杨洁导演首次尝试“土法特技”,以今天看来略显粗糙的画面极大地满足了80年代观众对视觉奇观的需求。杨洁导演在不同的段落中试验了恐怖片、爱情片、寓言片的诸多套路,令影像西游异彩纷呈,一戏一格。杨洁导演曾在2009年接受编者的专访,说起西游往事毫不遮掩,快意恩仇…

杨洁导演走了,亿万观众在心中点起思悼的蜡烛,感念她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斗战胜佛的精神鼓舞。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和最大哀荣。

杨洁导演的作品终究会被后来者覆盖和超越,但她作为文艺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将永远照耀中国人的求索和前行。

杨洁导演

杨洁导演的《西游记》第一次亮相荧屏在1982年,试集《除妖乌鸡国》于当年国庆节播出。25集《西游记》成整体播出的时候,已经是1988年2月。也就是说,《西游记》的拍摄横跨了八十年代的大半程。导演杨洁率领前后将近2000人的队伍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远涉泰国,才完成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

(1)忠于原著,一戏一格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2)

《西游记》秉承了空灵玄妙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名山大川雄美壮观,亭台楼阁云雾缭绕,色彩艳丽的孙悟空在天上飞翔,这个最基本的意象决定了全剧的写意感觉。这里面有着《大闹天宫》的影子,也有着山水画的韵味。

主创人员的翻拍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除了删去一些被认为是迷信色彩浓厚的“唐太宗游地府还魂”的情节,以及比较雷同的降妖除魔的故事,没对原著进行任何颠覆式的改编。从人物来说,主要是加强了唐僧师徒身上“人”的色彩。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3)

孙悟空本是神通广大、勇敢无畏的“完美型”人物,小孩子自然会觉得可爱好玩,大人却难免觉得有距离感。在《困囚五行山》一集中,孙悟空被如来压在山下。电视剧通过各种手法加强了他的弱者身份。先是他在山下苦苦挣扎,天庭里的诸位神仙却在开怀痛饮,两边的镜头来回闪,再配以欢快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此刻,仙界这帮家伙面目可憎,而猴子处境凄凉。接着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孙悟空一边喊着“如来,你骗了俺老孙”,一边痛苦地低下了头。一曲深情惆怅的《他多想是棵小草》的歌声唱响,表述了猴子渴望自由的心愿:“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雷鸣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心爽快”。接着是一个细节:原本来去无踪的孙大圣,吃个猴子都得假手牧童去摘。至此,孙悟空彻底被塑造成一个蒙冤被屈的凡人形象,惹动了观众大把的同情。之后,每当猴子和师傅反目被赶走的时候,总有委屈的表情和充满别意的歌声。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4)

唐僧在原著中纯粹是个昏虫,认死理儿,不知变通,聒噪不休,老是帮倒忙,老是记吃不记打,很让人讨厌。在电视剧中,师徒喜相逢,就给老和尚加了一段类似“晴雯补裘”的戏——连夜为孙悟空赶制虎皮裙。原著只是简单一提,在这里通过镜头重点表现,自然给唐僧加分不少。在后来的唐孙观念之争中,唐僧冥顽不化的感觉也少了。猴子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老和尚是心如古井的菩萨,沙和尚当苦力没有想法,而猪八戒最具人味儿,“食色性也”在他身上体现得最充分,馋懒奸猾、怨天尤地,一直在逗观众。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战斗场面与往往与书里不同。比如说,《祸起观音院》那段,书里的黑熊精和孙悟空从早晨打到中午也没分出个胜负,以致于黑熊精要求暂停,吃完饭再战。也就说二人武艺不相上下,猴子顶多也就强个精力旺盛,不用吃饭。从菩萨后来给的待遇看,二人也是相同:你戴紧箍咒,我也有紧箍咒。可是到了电视剧里,黑熊精让猴子三拳两脚就打趴下了,只不过逃到洞里,让猴子一时奈何不得。

《趣经女儿国》那段,书里的蝎子精一身好本事,似乎长着很多手,钢叉没头没脑地扎过来,孙、猪二人合战多时也占不得便宜。妖精最后懒得缠斗,使了“倒马毒桩”,将大圣和八戒蛰倒。到了电视剧里她就战斗力平常,靠了一把勾魂摄魄的琵琶弹得猴子头昏眼花,才着了道。而猪八戒因为色心大起,凑得太近,才被蝎子蛰中要害。

《智激美猴王》那段,书里奎木狼变化的黄袍怪也曾跟孙悟空大战了五六十个回合,到了电视剧里完全不是对手。当然,原作似乎就有点问题,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天界所有人马都困他不住,而奎木狼不过是二十八宿之一,到了凡间怎么反倒跟老孙本事仿佛?原著里有很多妖精功夫不逊,又有法宝,孙悟空处处败北,次次找观音菩萨,显得当年的“齐天大圣”浪得虚名。这么看反倒是电视剧的设计更严谨了。

电视剧跟原著贴得很紧,但也有几集体现了编导的创新,算得上一戏一格。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5)

《计收猪八戒》是照八十年代盛行的轻喜剧拍的。所谓轻喜剧,既不像周星驰的癫狂喜剧,也不像《围城》的幽默喜剧,就是半喜剧不喜剧,把日常生活略做夸张弄成笑料。猪八戒强占高翠兰,手段恶劣,“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而且一进门见着猴子变的翠兰“一把搂住,就要亲嘴”,可见早已生米做成熟饭。可是到了电视剧里就喜兴多了,形象也正面多了。先是老猪抱打不平,救下被地保强抢的高小姐,然后着重表现了他的干活蛮力和吃饭海量,高老太太是越看越欢喜,就许了这门亲事。摆酒当日,老猪喝得酩酊,醉后暴露了嘴脸。这段拍得妙趣横生。高家毁婚,老猪把高小姐摄入后院,关了起来。直到猴子到来,老猪也没真的去动高小姐,一直保持绅士风度。收猪八戒的过程中,老猪被猴子反复捉弄,洋相出尽。这一集,基本感觉不到驯化前老猪的妖精气质,只是觉得好玩。到了《坎途逢三难》里,他又掉进了黎山老母和几位菩萨设下的局里,“撞天婚配女婿”不成,被吊在树上过了一夜。

《三打白骨精》玩的是恐怖气息。一开始就是重雾叠嶂,幽暗洞穴,鬼火磷磷,白骨一堆突然化作杨春霞扮演的白骨精,很是吓人。白骨精幻化的少女、老妪、老头也不是像原著中那样随便变化、凭空而来,而是实有其人。一家三口在山前犁地时,被一团黑云摄入洞中。白骨精迷了少女的魂,当场吸了她的血。这几处都有些糁人,我女儿作为《西游记》的忠实观众,独独不敢看这集。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6)

《趣经女儿国》尽可能地表现了爱情。西天取经是中心工作,和尚是不能有爱情的,可是没有爱情不成剧,编导技痒得厉害,就在这集里大肆铺排了女王对唐僧的爱恋。一见美男就失了魂,俩眼发直盯着看,唐僧连报三次名号,女王浑若未闻。游赏御花园,女王的眼里春情荡漾,而一首《鸳鸯双栖蝶双飞》,唱得天地之间尽是柔情蜜意。唐僧也不是全不动心,只是用信念克制了绮念。最后好事不成,长亭作别,女王的双眼泪水隐隐,又是一首百转情歌《相见难别亦难》,同样的曲子却无限凄婉。当年这段无果的爱情不知道击中了多少怀春男女的心,朱琳扮演的女王和徐少华扮演的“御弟哥哥”真是一对璧人,换了汪粤和迟重瑞断无此等效果。

(2)会聚戏曲、影视、话剧精英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7)

《西游记》的美术造型、音乐插曲、幕后配音、山川美景,都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回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演员阵容,《西游记》因为他们而鲜活。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演员都已老去(有的更已去世),不为今日之观众熟悉。

电视剧《西游记》和戏曲结缘最深。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曾执导过《追鱼》《十五贯》等戏曲电视片,录制过六小龄童之父六龄童主演的舞台剧《孙悟空三大白骨精》。这些艺术经历决定了她拍摄《西游记》的美学风格和选择演员的倾向。剧中的扮相、念白、开打各方面,带有浓厚的戏曲韵味。很多角色找的就是戏曲演员。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出身“猴王世家”,其父六龄童是绍剧猴王,他本人曾是昆剧演员。剧中孙悟空用的就是猴戏的表演程式,声音是尖细的,“含胸,拔背,抱肩,躬腰,吸臀,曲腿,藏裆”,一抬胳膊就是“云手”,一迈步就是“云步”,舞起棒子来车轮也似,打起架来转圈不止,充满了写意的美感。

第一任“猪八戒”马德华是昆剧演员。根据猪八戒半人半猪的特点,他设计了哼哼唧唧的说话方式,喜感十足。唐僧说话比较雅驯,一张嘴就是“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猪八戒则是生动的口语,什么“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什么的。初到高老庄,猪八戒变成一个浓眉大眼的壮实后生,那就是马德华的本来面目。在中央电视台1987年春节期间播出的《齐天乐》晚会上,“猪八戒”来了段“四小天鹅”,令人喜出望外。马德华很看重“猪八戒”这个角色,1998年拍摄续集时以“年事已高”为由弃用了他,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结。后来《北京青年报》报道《西游记》重播的消息,记者提到猪八戒的扮演者只写了崔景富(第二任),马德华特意打电话到报社理论:他才是真正的猪八戒。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8)

观音菩萨的扮演者是左大玢,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八十年代时气质绝佳,到九十年代末拍续集时略显老态。她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当年和毛主席跳舞时,毛把“左大玢(宾)”念成了“左大芬”,她还嘲笑了“主席念白字”。毛并不认输,让她回去查一下:“玢”字究竟是不是两个读音。

评戏演员赵丽蓉扮演了车迟国王后,相声演员李文华演了国王。二人额头的皱纹一个更比一个密,耳软心活,是剧中一对儿活宝。后来,赵丽蓉在春节晚会上成为优秀的小品演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她还当过《花为媒》里舞着烟袋的媒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扮演了猪八戒的丈母娘高老太太,八部样板戏她一人就主演了俩:《红灯记》和《平原作战》。另一位样板戏红星、《杜鹃山》里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在《西游记》里演了白骨精,在绿色灯光的照耀下,那张正气凛然的脸十分狰狞。

黄梅戏头牌女演员马兰扮演了唐三藏的母亲殷小姐,只有几个镜头:抛绣球时的娇羞、与陈光蕊的恩爱、被韩善续霸占后的恐惧、往江里飘孩子时的凄苦,没有什么台词,就是几个戏曲表演的表情,给人的印象深刻。京剧演员王忠信扮演了太白金星,他也参加过《杜鹃山》的演出。湖北的黄梅戏演员杨俊扮演了《三打白骨精》里的村姑。扮演哪吒的艾金梅是江苏省京剧院的武旦演员,十年前以一出《火凤凰》在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一鸣惊人,而今年过不惑仍活跃在舞台上。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凤霞扮演了铁扇公主,1983年她主演的京剧电影《火焰山》在全国热映,该片由吉林京剧院演出。那部电影因陋就简、巧思妙想地搞了很多土特技,视觉效果相当不俗。可惜的是,她已于1993年因癌症而过世。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9)

北京人艺贡献了不少演员。“沙和尚”阎怀礼现已退休,话剧《蔡文姬》《王昭君》里都有他,离现在最近的作品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贪官“陈辉祖”。“镇元大仙”吴桂苓也是人艺演员,他的夫人是头号“慈禧太后”吕中。郑榕扮演了太上老君,他是人艺的招牌演员。还有韩善续,扮演了杀死唐僧父亲的凶残船夫。“梨山老母”孙凤琴演过话剧《虎符》《狗儿爷涅磐》。她在《西游记》里有句台词是称赞猪八戒:好女婿呀,连丈母娘都要了!当时尚年轻的杨立新戴着头套演了银角大王,要不是听他的独特声线,再对他的体型和脸型,还真看不出他有过这个经历。

还有几个著名的电影演员。如来佛祖由朱龙广扮演,他可是风靡中国的电影“三战一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西哈努克访华)中《地雷战》高传宝的扮演者,他的佛祖气派雍容、声若洪钟,不用做第二人之想。更难得的是,在近年的大热剧集《武林外传》里,他演了佟老版的老爹佟伯达,说着陕西话,一副犟脾气,很有喜感。

八一厂著名演员刘江扮演了头上凹凸不平的阎王,被孙悟空追得满地乱跑,最后只能拿出生死簿,把猴类的寿限一勾了之。上海的著名演员向梅扮演了乌鸡国的王后,受苦受难,忍辱负重。向梅早在五十年代就主演了谢晋电影《女篮五号》,还是《红色娘子军》里的红莲。七八十年代更凭《保密局的枪声》和《蓝色档案》成为那个年代的大众偶像。“乌鸡国国王”雷鸣演过反特片《黑三角》里公安人员石岩,该片是1978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弥勒佛”铁牛演了太多的革命故事片,他在《南征北战》里是个胖乎乎的战士:“大炮不能上刺刀,到了冲锋的时候啊,还得靠我们步兵!”“黄眉怪”曹铎是上影的演员,一辈子演了无数配角。程前的老爸程之扮演了贪婪的“金池长老”,他在灯下看袈裟,看着看着呜呜地哭了起来,让人不由得感叹:贪念竟然可以让人失态如斯!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0)

多年以来,朱琳扮演的女儿国国王一直被公认为《西游记》第一美女。其实以现代人目光看,端庄的女王、乖巧的玉兔(李玲玉)、冰美人嫦娥(邱佩宁)、多情的杏仙(王苓华)固然美丽,而几个专以美色惑人的妖精恐怕更有诱惑力:碧波潭那位水性扬花的龙公主(张青)像个“野蛮女友”,肌肤胜雪,看人时眼白多、瞳人少,第一漂亮。金鼻白毛老鼠精(常青),不及龙女轻灵,狐媚气质更甚,剧中那个红衣喇嘛经不住诱惑,倒茶的时候声音都变了。牛魔王的小妾玉面狐狸(郑益萍),也是风情外露、刁蛮任性,铁扇公主恐怕很难不败给她。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1)

《三国演义》里的“小乔”何晴在《西游记》里只是晃了一眼的“怜怜”,就是猪八戒“撞天婚配女婿”那段三个“姐姐”中的一个。歌手李玲玉扮演了“玉兔”,她也向着唐僧歌以咏情:“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 是那圆圆的明月 是那潺潺的山泉 我像那戴着露珠的花瓣 甜甜地把你依恋 噢……沙里瓦,噢……嗬!”这首歌充满西域风情,非常动听。

王苓华扮演的杏仙可称是《西游记》中最善良的妖精,她烹得一手好茶,能歌善舞,也钟情于唐僧,一曲“雨润红滋娇”把人唱得化了。魏慧丽扮演了猪八戒的媳妇高小姐,此前她已在电影《精变》中扮演善良的狐狸精而走红,与她配对的公子正是“唐僧”徐少华。

王伯昭扮演了小白龙。在《西游记》之前,王伯昭与赵静主演《笔中情》已然成名。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古装片,王伯昭扮演的书法家赵旭之的名字取自三位著名书法家的姓名:赵孟頫、张旭、王羲之。《笔中情》的浪漫与青春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八十年代中期,出国热潮席卷内地影坛,王伯昭1986年去了美国,像很多青年演员一样突然销声匿迹。九十年代,他在海外接演了李安的《推手》,在小圈子里有影响。近年回国主攻电视剧,出演过《金粉世家》《花无缺与小鱼儿》。

“王母娘娘”万馥香非是常人,而是歌剧《江姐》的一号扮演者。她早年间是苏州评弹演员,后被空政文工团相中,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经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特批才得入伍。家里老有人写信告状,万馥香不得安宁。苏州市的造反派到北京串联时,三番五次地要把万馥香揪回苏州去批斗。空政不是把万馥香藏起来,就是连哄带吓唬,把造反派撵走。在那些日子里,万馥香成天提心吊胆,一听到苏州口音的人都要躲起来。1975年专业以后,先当越剧演员,又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94年11月8日,万馥香因患癌症病逝,年仅53岁。

“托塔天王”王玉立是中戏的教师,同时也是猪八戒的两个配音者之一(另一个是里坡)。“二郎神”林志谦硬汉形象,为人仗义,同时是剧组的动作设计。项汉在《西游记》里演了顺风耳、高才、黑熊精、土地爷等无数小角色,也是剧组的武打设计。六小龄童的太太于虹当时是剧组的化妆师,她在《扫塔辨奇冤》中扮演外国使节,在《天竺收玉兔》中扮演王后。这也是《西游记》剧组的一个特点,一专多能,台前幕后都上阵。

(3)杨洁导演细说当年事

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1958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几十年的电视工作摸爬滚打下来,从场务、剧务到导演、副导演、助理导演、切换导演,她对这些工种掌握得滚瓜烂熟。

改革开放之初,电视屏幕上播的多数是外国片,像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西游记》,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以当时眼光来看,日本的《西游记》有些莫名其妙,孙悟空拿棍子一捅,石油蹿得老高。这个片子放了两集就停播了,因为有观众提抗议,说糟蹋了我们的古典名著。中央有关方面觉得,中国的古典名著应该由中国的电视人来拍电视剧。于是,中央电视台就把拍摄古典名著提到日程上来了。

当时,杨洁正一门心思想调换工作。她是戏曲组的,可是戏曲方面的想法也得不到实现。又想搞电视剧,可是当时中央台的规矩是你搞戏曲就不准搞别的。为了证明自己能搞电视剧,杨洁在1980年拍了一个电视剧《崂山道士》(上下集)。这个戏当年播了以后影响不小,但是没被承认,杨洁就很丧气,就打了个报告要求调工作。结果后来央视来了一位新的副台长,让她再等一等。没到三个月,央视就下达任务了:一个是王扶林搞《红楼梦》,再一个是杨洁拍《西游记》。这个决定成就了经典作品《西游记》,也成就了杨洁一生的功业。

说起那些峥嵘岁月,杨洁感慨万千:

我们首先定下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它本身是雅俗共赏的东西,一定要忠于原著才能把它精神拍出来的。不能想当然就去拍。《西游记》这本书容易拍得强调了俗的方面,怎么好玩怎么来,就会拍出比较低级、比较闹的东西。慎于翻新呢?它毕竟是一个文学性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电视剧,用真人在真山真水里头演,这个改编一定要慎重,不管加一些什么情节、人物,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讲究情节的合理性,等等。

用了那么多戏曲的演员和表演程式,倒不是有意于立足戏曲,而是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有些东西,要需要借助于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什么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猴子抓耳挠腮,蹦上跳下,它需要借助舞台上猴子的表演。但是你要把它完全变了,变成真人一样的,那就不是猴哥了。第一次我们试集,又演猴又演人,就搞得孙悟空无所适从。所以还要借助戏曲舞台上的东西,既然这样,其他人的表演就要往这方面靠,你不能弄两张皮。再还有原因就是我当时主要搞戏曲,戏曲方面认识的演员比较多。我想把它努力地糅合,把戏曲演员和电影演员、话剧演员的表演糅合在一起,但是现在看起来糅合的不太好,戏曲痕迹还是多了一些。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2)

当时在《西游记》里面用了很多成名的戏曲演员,像马兰、左大玢、赵丽蓉老师,很强的阵容。那个时候,请他们来演的角色,时间耽误不了他们太长,不影响他们的舞台演出,另外就是他们也喜爱这些人物,适合这些人物。我选人都是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的,你比如马兰,我为什么来选他演唐僧的母亲呢?唐僧的母亲是凡人,而唐代崇尚胖美人,就是丰腴一些。马兰是个圆脸,虽然身上并不胖,可是脸给人感觉像杨贵妃似的,就选中了马兰。我们要拍的时候,她正好在合肥演出,我们在云南大理。剧团给了一天的假,头一天晚上走,第二天到那拍完之后,立刻飞机送走,不影响第二天的戏。这就是我们的组里传的佳话:千里送马兰。

从1982年到1985年,三年拍了15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西游记》着重在于个“游”字,我们在全国找景,选景不只是名山大川,还有没名的,张家界、九寨沟那时候都没名,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到了有名的地方去找,往往不太合适,你比方黄山、峨嵋山,没有适合演出的地方。除了九华山以外,我们都用的是人们不熟悉的地方。一个是找景,一个是选演员,一个是搞特技,一个是做模子人物造型,这些要素加起来,我们不得不慢。

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特技。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72般变化,怎么来表现这些东西?那时候根本没有特技,只听说过有什么蓝幕抠像。但是我们把人搁在蓝幕前头抠出来的像是死的,怎么也不像飞起来的。后来有香港的同行来看了我们的样片,他说你这个根本没有重量感,你得把他吊起来。于是我们就请假到了香港去了,他们当时拍一个片子,一个鬼从坟墓里飞出来。就看见一堆人拉着钢丝往那跑,这个就鬼就出来了。跑了两三遍,这个镜头拍完了。问也问不清楚,我们没办法我们就回来了。就照那个想法,把人绑在钢丝上,自己想的办法,就像一个穿裤衩一样的,把他绞起来背后拴着。吊起来,上面拴个滑轮,那面人拉着走,这边人就飞起来了。但是钢丝有承重量,什么样的钢丝能吊多少重量,我们搞不清楚,害得演员摔了不少跟头,好在没出人命。其他的特技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要搞好多遍才能搞成。比如说孙悟空带着小猴子飞进水帘洞,那个镜头就是拍了四五次,拍了一个猴子进去,再一个猴子进去,合成了七八次,才完成这一个镜头。光是这一个镜头,大概需要一个星期,你说时间能不长吗。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3)

《西游记》本身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唐僧在西行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妖怪,如何避免雷同性,就有意在每一个故事里面塑造不同的风格。猪八戒就是绝对轻喜剧风格,三打白骨精有点恐怖片的感觉了。我们尽量地把它找出不同点,强调不同点,包括化妆、服装、人物性格上,尽量地让人感觉到风格不一样。但是毕竟它是一个个国度,一个个妖怪,本身就有雷同性,就找不出更多的不同了,所以就感觉到特点鲜明了。

《西游记》的音乐我是非常在意的。我觉得它是神话剧,神话剧就要不受局限,活泼、明快,而有的地方又有哀伤和抒情,女儿国有抒情的音乐,玉兔那集有异域风情的音乐。主题歌要有一种奋进的精神,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取真经,又要感觉到一年一年不容易,所以这个歌要表现的内容很多。找到许镜清这个作曲以前,有八个还是九个作曲家来试过,都是名家,但是他们做的作品,都太四平八稳,太老气横秋了,像唐僧在念经。所以虽然是播出了几年了,因为每集春节都要拿出来播出,我还没找到理想的主题歌。后来我听到了一个小曲子,只有一分多钟,后来我取名叫《欢乐的花果山》,也就是众小猴在花果山里面,饮酒作乐的伴奏曲。这个曲子是由电声音乐伴奏的,这就是我所需要的群猴嬉戏的场面,我说你有找他给写一个主题歌。结果就写出了《敢问路在何方》,我看这个名字和这个歌,一听我觉得就是他了。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简练地概括出来了。11集播出以后影响很大,这时噩耗传来了,家里头听说开了专家会,要换作曲,换主题歌。

罪名是什么?就是没有时代感。时代感是什么,就是要像《诸葛亮》,像《四世同堂》学习。他们那个就用的完全是民乐。另外,说中国的民族怎么能用电子音乐,好像是不入流的东西。当时我就炸了,说孙悟空出世之前,出世之后,都是上千年的历史了,你说他哪个时代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阎王老子是哪个时代的?另外,用中国的笙箫管笛来表现一个神话题材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说电声乐器,有更多的乐器我都拿来为我所用。我说我现在是导演,我对艺术负全责,没有第二个主题歌比这个更合适。女声不合适,改男生唱,民族唱法来替代通俗唱法。于是作曲家保留了,主题歌也留下来了。到了88年全部播出的时候,用的是蒋大为唱的主题歌。所以这个主题歌和《西游记》的作曲家是我保留下来的,反正也是得罪了不少人。许镜清的作曲比较多元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情需要,就有不同的音乐,这还是不容易的。

《西游记》里面美女如云,演员怎么找的?这个我就奇怪,拍《西游记》好像有点“天助我也”,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你比如说观音,这是我在湖南1976年拍《追鱼》的时候,她就演了个观音。我当时说你这扮相,将来我要拍有观音的戏,我就用你。没想到这个预言六年以后就实现了。左大玢就像观音,肿肿的眼泡,微翘的上嘴唇,一种慈眉善目的样子。还有像朱琳,我也是看了一个电影,就觉得她是中国女性很秀丽也很端庄大方的美,就定这个演员演女儿国国王。那李玲玉就更绝了,我在《大众电影》上看到她很小的照片,我说这个女孩子好,为什么呢?她洋气,又靓又洋,玉兔出来时已经到了天竺国了,她需要有点印度女孩的洋味,所以就是她好。当时说这个人在东方歌舞团,能歌善舞,我说赶紧去把她借来。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4)

至于何晴,是我在火车站碰到的,到苏州去拍《撞天婚》那段,真真、爱爱都有了,就是个怜怜找不到,结果在火车站碰见了。她刚刚拍完一个戏本要回团里,正好我们同车。演嫦娥的邱佩宁原来是战友歌舞团,后来到了央视国际部。她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美,演了特别合适。试集里的王后原来找了李维康,结果出发之前,告诉我李维康不能来了,我就傻了,后来在当地找了一个,凑合先演下来,反正我很不满意。后来试集基本上是重拍了,王后也换成了向梅。有一部分没有重拍,猴子的表演在全景里头的还凑合的就算了,国王、王后、唐僧、猴子的近景全换了。

回头看这个作品,最大的遗憾就是钱不够。自己搞了300万吧,还没拍全,只好后来拍个续集。续集15集和前25集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别的三大名著都是完整的,这个是两截,这是个最大的遗憾。还有就是有些特技不太满意。比如说我们的人变扁了,那个时候那个软件,人转起来不立体,就跟个纸片一样,我当时特遗憾。结果观众说,我们认为就应该是那样。最满意的是拍完了,观众还都比较喜欢。

【文/李星文】


杨洁

生平

杨洁192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祖籍四川营山,中国内地女导演、制片人。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青岛市,作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杨洁向青岛市人民发出了第一条“青岛解放”的消息。1961年开始担任央视戏曲节目导演,同年执导的京剧《香罗帕》在1981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电视艺术加工文艺节目。 1980年执导《崂山道士》从此开启了电视剧导演生涯,1982年-1988年历时6年时间拍摄完成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该剧自1986年起播出,称霸荧屏30年之久,并获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特别奖,杨洁也因此入选新时期(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并名列十佳电视导演之首。1998-1999年执导《西游记续集》为央视86版《西游记》画上了圆满句号。2010年,获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杰出贡献奖”。 2013年出版个人首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2014年出版个人首部自传《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杨洁于2017年4月15日逝世。


版权声明

西游记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 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去了(15)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