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一个前提,任何人的忧伤都无可挑剔。指责林黛玉过于忧伤的人,自己又何曾一直真正快乐着;指责林黛玉过于小心眼的人,自己又何曾是多么大度之人。每个人心底都有着最深的痛,或多或少的,都会去宣泄过自己的情绪。
所以,更不要有优越感,每一种心情,都要试着去理解它,而不是指三道四,甚至是责骂。
大家看史湘云与林黛玉的出身同样悲苦,史湘云也同样小有才华,但是史湘云过得却似乎比林黛玉快乐,洒脱。于是,也就有了一种观念,说林黛玉不够阳光,过于沉溺于悲伤,不善于适应环境。
这也就是一种典型的冷漠与指三道四的态度了。一个人伤心了,你告诉她不能伤心,一个人难过了,你告诉他难过就是不善于适应环境,一个人有情绪了,你告诉他情绪是魔鬼……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说明你不愿意接受她的那颗受伤的心灵,更不想去理解、安慰那颗受伤的心。
生活中,我们不能有或者尽量少有负面情绪,谁都懂。这正如患了抑郁症的人,他也不想要那该死的抑郁症,为了与抑郁症抗争,抛弃抑郁症,许多人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他们许多人还一直抑郁着,因为很多时候,情绪与心境,都无法自主选择,它们只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最自然的条件反射。
我们再看林黛玉与史湘云,粗略的一看,其二人的境遇确实十分相似,但是仔细一想,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方面,也就是许多朋友谈到的,林黛玉曾经拥有过幸福,一旦失去那份天伦之乐,自然是比一向就不曾拥有过那种幸福的史湘云要痛苦十倍。
也就是说,林黛玉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史湘云没有经历过,她从一出生,就是生活在那种悲苦的环境中,也就不谈不曾真正失去过什么。
在我们看来,再多的悲苦,在史湘云眼里都只是寻常。不是她境界有多高,实则她就如山间的松树一样,一出生就是在惨烈的环境里生存,她早已习惯了。
而林黛玉则仿佛是温室里最美的花朵,突然某一天,风霜刀剑严相逼,是哪个人,也会在外在恶劣的环境的刺激之下,生发出强烈的一时难为人理解的情感。
这也就是第二方面。林黛玉进贾府,名义上是有着老祖宗的疼爱,实际上,林黛玉却是入乡随俗。
大家只知道曹雪芹说林黛玉目无下尘,谁有真正去理解过林黛玉也是看人的脸色行事的。贾母疼爱她,她的吃穿用度好了一点,大家就非议她,慢慢地,她要什么,她也不说,窗纱旧了,不好看了,她不提,还是贾母有心给她换了;她身体弱,需要燕窝滋补,她更不提……
所以林黛玉最是有忍耐心,最是善于吃苦,她的目无下尘指的也应当是她的这份清高。俗话说,人不可有傲气,但是不可无傲骨。这份清高,也就正是林黛玉的傲骨。
这只是下人门的见风使舵,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始作俑者——王夫人、薛宝钗,薛姨妈、袭人等,则更是一次次给林黛玉带来沉重的打击。在她们的苦心经营之下,木石前盟,宝黛爱情,也就甚少人支持。对未来充满无望,她对宝玉又是那么用情至深,这样的情势,又怎会不一次次地摧残着她的心灵。多流几次泪,又算得了什么?
反观史湘云,作者又没有写她在史家如何生活,又怎知道她在史家不像林黛玉一样地伤感呢?她不是常常盼着人去接她到贾府吗?她跟着宝钗谈在家里的处境,眼圈不是也红了吗?说明她在悲苦的环境里也一点都不豪放。
她天天盼着来贾府生活,由此可见,贾府是她梦想中的幸福地,在一个感觉到幸福的地方,又怎会不十分的开心洒脱呢?在幸福的环境,林黛玉不也是谈笑风生,甚至比史湘云更豁达,更有人格魅力吗?所以也不要高看了史湘云,她也只是一个要人疼爱的女孩子。
更何况,贾府里更不曾有人像对付林黛玉一般地对付着史湘云,她到贾府是安全的,安逸的,是来享受生活的。我们怎么能够将一个享受生活的人与一个倍受欺凌的人拿到一起,比较她俩的心境呢?
真要比较,也只该拿二人有着同样处境的时刻来比较。这个时刻就是史湘云被薛宝钗抛弃的那个中秋之夜。史湘云见林黛玉又思念亲人,也就来劝解她,诉说着共同的悲苦命运,甚是有着惺惺相惜、互相取暖之意。史湘云说道有着许多不遂心之事,谁知林黛玉倒比她看得开,说道:“不但你我不能称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大小事,有理无理,其不能遂心者同一理也。”
林黛玉这是大而化之,意思当然就是个人的小情感,人人都有,不止你我,而且没有谁更悲苦,是同一理,大家都不容易。
这话语的弦外之音,当然就是虽有悲苦,但是也不必陷入整天自怨自艾的糟糕心境之中,所以我们在大观园里,也就能经常听到林黛玉的笑声。据有心人统计,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笑声,远比哭声多。这就说明了她其实更有着一颗淡然的心,只是有时候她的情感确实控制不住,才被宣泄出来,一切都只是一个正常之人的正常的情绪反应。
这是林黛玉如何面对身边的环境,说明了她是一个再正常坚强不过的女子,那么她又如何面对自己的疾病呢?我们择机再作分析!欢迎关注珍爱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