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最苦的时候于谦干嘛去了(和德云社完全无关)(1)

昨天的气节诗,我们谈到明代末年的礼部尚书钱谦益,面对清军,他不是抗争,而是直接投降,与他的爱妾柳如是的气节相比,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明代

真正有气节的尚书大人。

德云社最苦的时候于谦干嘛去了(和德云社完全无关)(2)

石 灰 吟

- 明·于谦 -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德云社最苦的时候于谦干嘛去了(和德云社完全无关)(3)

为奔忙赋闲,让生活有诗,欢迎踏上时间诗旅。 刚才轶伦为大家朗诵 的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于谦写的《石灰吟》,他写道:深山里 石灰石的开采,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获得,而石灰窑里石灰的烧炼,要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但对它来说,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从青黑色的石灰石变成洁白的石灰,需要 粉身碎骨,但它毫不惧怕,甘愿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相信《时间诗旅》的忠实听友们,能听出来这是一首 托物言志的象征诗,表面是在说石灰石经过千锤百炼的挖采,熊熊烈火的焚烧,最后变成石灰的过程,实际是说诗人自己的志向和精神,就算有 千难万险,烈火焚烧般的严峻考验,他也视若等闲,哪怕最终要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他宁肯牺牲,也要保全自己清白的名声,忠贞的精神。

德云社最苦的时候于谦干嘛去了(和德云社完全无关)(4)

这首诗读来令人感动,尤其是那铮铮铁骨,凛凛正气的豪言壮语,特别让人振奋,但是这是不是诗人在说大话?要知道写诗喊口号那是人人都会,这世上大多数人和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首诗据说是于谦少年时,看到 石灰窑的师傅们煅烧石灰的过程,有所感悟,脱口吟出来的,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这是不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在说大话呢?

其实不然,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英雄的一生和忠贞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十二岁吟出《石灰吟》表达自己“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远大志向并不奇怪,因为他跟如今十来岁的孩子们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偶像的 事迹激励了他的成长和一生的重大选择,而且,他 跟当今的孩子们一样,把偶像的画挂在自己房间里日夜膜拜,只不过这位偶像不是TF boy不是吴亦凡,而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 从小就发誓要做文天祥那样的人,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明英宗时,蒙古人入侵,英宗被人蛊惑御驾亲征,尽管于谦强烈反对,但皇帝还是一意孤行,最终明朝 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蒙古大军押着皇帝兵临北京城,充斥北京城的,是惊慌失措和悲观绝望,朝中那些胆小怕事之人纷纷要求迁都,逃往南方,宋代徽钦二帝被掳,北宋南迁,从此国势一路下滑的历史,似乎又要重演,明朝的 国运来到了即将改变的关键时刻,这时候是于谦力排众议,坚持要固守北京,他厉声训斥道:“建议迁都的人,该杀!京城是国之根本,南迁便大势不可挽回,大家难道忘了宋朝南迁的历史吗?!”最终在于谦的坚持下,当时监国的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坚定了固守北京的决心。

但是,当时京城的精锐部队已经全部覆没敌手,京城里面人心惶惶,是于谦紧急部署调动了二十二万预备部队进京勤王,并立郕王为皇帝,当时蒙古军队大军压境,北京城九个城门都是需要重点防御的关口,大将石亨提议坚壁清野,关门固守,只要蒙古人粮草耗尽,自然也就知难而退了,这个提议很稳妥,但在于谦看来,这就是向蒙古人示弱,只会让本就押着太上皇人质的敌人更为嚣张,更加轻视明朝 ,从此长驱南下,所以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断然下令,各将率领大军,分别列阵九门外迎敌,并且要求部队出了城门之后便关闭九门,临阵将军不顾军队自己先退后的,斩将军,军士们不顾将军而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将士们听到这个命令之后全都震惊了,他们都知道于谦这回是要动真格的,要拼命了,这回出了城门如果不杀退敌军,自己就不能活着回来,而且于谦自己,也出城在德胜门外,亲自面对蒙古的主力部队,当看到这场战争的最高指挥官,兵部尚书大人抱着必死的信念出了城门,看到这个铁骨铮铮的文弱书生,也要与大明军队,与北京城共存亡,将士们精神振奋,自然是三军用命,以死迎敌了。

事实证明,在必死的信念,强悍的精神力和“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的统帅,在这三重加持之下,明朝 终于力挽狂澜,将一场皇帝被俘、大军压境、首都被困、主力尽失、士气低迷的必败战争,生生扭转过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原人民终于免遭蒙古贵族的再次野蛮统治,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那位扶大厦于将倾的文弱书生,那个三十多年前膜拜文天祥的小小少年,于谦。

可是,这个英雄却没有善终的结局。尽管他为国立了大功,为官廉洁正直,深受百姓爱戴,但因为他看不起那些怯懦无能的权贵大臣,加上本身个性刚直强势,所以招致很多权奸的忌恨,只不过因为代宗的全力支持,才没有让小人得逞,蒙古人进犯北京的时候,挟持着英宗逼明朝 君臣言和,好从中大敲一把竹杠,于谦回复“社稷为重,君为轻”,予以拒绝,并且立了代宗为新皇帝。蒙古人发现手中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没有办法,只好把英宗放了回去,七年之后,代宗病重,几个小人迎接英宗复辟,英宗心中早就对于谦不满,加上他复辟后要清理以于谦为首的代宗势力,因此他立即便将于谦逮捕入狱,并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抄家的时候,发现他当了那么多年的大官,居然清廉到家里没有什么钱财,只有代宗赐的蟒袍和宝剑,全天下的人,都认为于谦是冤枉的,都为英雄的死去而恸哭。

直到英宗死后,太子宪宗即位,才将于谦平反恢复他的官职,英宗的孙子孝宗追赠他荣誉称号,在他的墓旁为他建立祠堂,为他祭祀。

对于皇帝们的这些嘉奖许可,我想,写《明朝 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的评价,最适合与大家分享: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 ,堪与日月同辉,这首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德云社最苦的时候于谦干嘛去了(和德云社完全无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