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出王翦王贲父子两人的名字极可能是秦始皇赐的名或谥,并对“翦”的本义作了剖折。
简言之,王“翦”是大秦帝国战船的纤夫。
(说明:个人认为,“纤夫”是拉船前行者,本应写作“歬夫”。“拉纤”实为“拉歬”。)
今天,我将对王贲之“贲”进行解折。
查了一下,传统解读“贲”有四个读音四个常用义条,本义为“文饰”(这是许慎《说文》的观点),引申义为“大”,通假为“奔”和“墳(坟)”。是不是脑瓜子嗡嗡的?
要真正弄清“贲”的本义,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我曾经解读过一些汉字,颠覆了其中“艸”头和“竹”头的传统认知,重新纠正为“四轭”,代指“四匹马拉车”。
首先,得先从“冯/馮”入手。“冯/溤”从“仌馬”,其“仌”不是“冰”而是“双轭”之形。
从上图可知,“凭”本是“凴”,就是因为这种靠几象双轭之形,所以命名为“凴”。
这种靠几之形就象“半艸”或“半竹”,所以可以推出“笞”和“艾”的本义。
知道了“艾”的本义后也就能理解所有“艾”的相关义条。
言归正传,再看“贲”,小篆从“芔贝”。
如果用现在的认知去解释,“贲”肯定就是与“草、贝”相关一一“贝上长草”?钱多了长绿毛了?这根本说不通,也无法解释相关的四个义条。
必须强调一下,汉字中的“贝”并不全是来自“贝”(财富),有时也来自“鼎”(权力)。比如“員”和“則”:
所以,我大胆推测“贲”应该是“芔 鼎”。
“芔”是“六轭”,代指“六匹马拉的车”。
“贝”是“鼎”,代指“九鼎”,即“天子”。
所以,“贲”的本义是“天子驾六”,引申为“为天子驾车的人”。
从西周到战国,一直存在着一套繁琐的礼乐制度,尽管后来“礼崩乐坏”了。关于“天子驾六”到底是“古制(指先秦)”还是“汉制(指西汉)”,东汉的许慎和郑玄之间还发生了一场论战,此后的经学大儒也分成了两派。
许慎:“天子驾六”是古制(先秦就有)。
郑玄:“天子驾六”是汉制(西汉才有)。
其实,从现代考古结果看,“天子驾六”肯定是古制(先秦就有)。目前已发现五处“天子驾六”遗迹:按照周礼,只有洛阳周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是合规的,其他均属于“僭越”行为。
我支持许慎的观点(即“天子驾六”是古制,在先秦就有),但我是从古汉字分析出来的。
除了汉字“贲”,还有另一个汉字“奔”。
“奔”字在西周早期金文中已出现,从“夭芔”(注意:不是“大芔”)。
“夭”,“人舞动双臂”之形,表意“抖动辔绳的御者(车夫)”。
“芔”,“六轭”之形,代指“六匹马拉的车”。
所以,“奔”的本义是“'天子驾六'的御者(车夫)”。故“贲”可通“奔”。
“贲”义小结:
“贲”的本义是“天子驾六”,引申为“为天子驾车的人”。
1.“奔”的本义是“'天子驾六'的御者(车夫)”。故“贲”可通“奔”。
2.“天子驾六”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马车,故“贲”可引申出“高、大”之意。
3.“贲”通“墳”,是取“高大”之意,即“高大的土堆”。
4.“天子驾六”是最豪华的马车,必定文饰精美,故“贲”可引申出“文饰”之意。
5.为天子驾车必定是勇猛之士,也是忠信之士,故“贲”不仅有“勇士”之意,也是帝王最信任的人。“虎贲”是掌侍卫君王和保卫王宫、王门的官职。
结论:
王贲之“贲”极可能是秦始皇赐予的名或谥。
“贲”本义是“天子驾六”,代表天子,代表大秦帝国。
秦始皇:“你父亲是大秦帝国战船的“纤夫”,你是大秦帝国战车的“车夫”,大秦能够一扫六合,你们父子居功至伟,劳苦功高。”
注意,这里的“纤夫”和“车夫”不是贬抑,而是褒扬一一“劳苦功高”。特别是“贲”,给皇帝当车夫,不仅肯定了“勇猛”,更是给予了“信任”。
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史书中消失了。不过,按照王翦的性格可以推测,父子俩应该是怕功高盖主急流勇退了,而且都死在秦始皇驾崩前。《史记》中最后的痕迹是巨鹿之战,王家第三代王离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两个月后被俘,结局不明。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