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张艺谋导演1994年电影作品《活着》。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

电影《活着》剧照

《活着》这部电影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电影了,距今已经25年,是由葛优,巩俐,姜武,郭涛,牛犇等主演的。

改编自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如果看原著《活着》是给人以绝望的话,那么看电影《活着》就是给人以希望。

绝望和希望,只差一个字,但这中间却隔了千山万水。

想知道绝望是如何变成希望的吗?

请容我细细道来……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2)

电影《活着》剧照

原著《活着》

正式讲之前,先表示一下遗憾,因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活着》小说的原作者:余华,并没有获奖。

众所周知,《活着》是余华一部极其经典的小说,它讲述的是:因为主人公福贵的起因,导致了他一生中的至亲,一个个先他而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记忆深刻,过目不忘,,就是因为它给予读者的痛苦是一级一级,层层叠加,并最后达到了让人心痛得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让读者经历这个过程,进而领悟人生的真谛,也正是余华写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3)

电影《活着》剧照

《活着》的痛苦分为五级。

第一级痛苦是:物质的痛苦。

福贵从地主家少爷一夜之间成为了败光家产的败家子。从此之后,与昔日锦衣玉食,吃喝玩乐的生活彻底决裂,未来迎接他的只能是艰苦度日,吃糠咽菜的日子。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4)

电影《活着》剧照

第二极痛苦是:肉体的痛苦。

福贵被拉壮丁,被迫当兵两年,在战场上经历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考验,九死一生。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5)

电影《活着》剧照

第三级痛苦是:负罪的痛苦。

由于福贵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他父亲和母亲的提前离世,以及女儿凤霞因为医治不及时变成了哑巴。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6)

电影《活着》剧照

第四级痛苦是:精神的痛苦。

如果说前面的痛苦,我们都还能咬牙承受之外,那么接下来的痛苦就真的是太难接受了。

福贵儿子有庆的死,打响了攻破我们心理防线的第一枪,接下来凤霞的死是第二枪,家珍的死是第三枪,二喜的死是第四枪。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7)

电影《活着》剧照

第五级痛苦是:灵魂的痛苦。

连续的四枪打下来,已经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到了彻底崩溃的边缘,之所以还没有彻底崩溃,就是因为还有苦根这股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在支持。

结果余华还是来了第五枪。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8)

电影《活着》剧照

电影《活着》与原著的主要差别

场景不同

在电影《活着》中,福贵因为赌博,被龙二设计,夺了家产,导致全家搬离了镇上的祖宅,住到了另一一处也在镇上的破旧屋子里。

而在原著中,福贵的家一直都在乡下,无论是祖宅还是后来的老屋。

这样生活场景的改变,让电影比原著要热闹,更有人气。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9)

电影《活着》剧照

谋生手段不同

电影《活着》中,福贵是靠表演皮影戏生存的,被拉壮丁也是在走南闯北表演皮影戏的时候。后来又改为往各家各户送水了。

而在原著中,福贵是靠务农为生的,自从他搬到老屋之后,他就开始下田种庄稼,除了被抓去当兵的那两年,他就一刻都没有闲下来过。

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也让电影比原著更有文化氛围,要喜庆许多。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0)

电影《活着》剧照

有庆死的原因不同

电影《活着》中,有庆是因为春生疲劳驾驶,然后撞倒了学校的院墙,那时恰好有庆在墙边睡觉,就这样院墙将有庆压死了。

原著中,有庆是因为给县长春生的老婆输血,结果医生不顾有庆的死活,抽了太多的血,就这样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在电影中,有庆是因为意外而死的;在原著中有庆是人为造成的死亡。

一个意外和人为,虽然结果同样不幸,但是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1)

电影《活着》剧照

最后的结局不同

《活着》电影中,故事就讲到了凤霞因为生馒头大出血而死,然后福贵,家珍和二喜一起抚养馒头长大就结束了。

对了,在电影中,福贵的孙子不叫苦根,而叫馒头。

原著中,福贵给孙子取名为“苦根”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没有了娘,命苦到了根上;

电影中,福贵给孙子取名为“馒头”那是因为可以救凤霞的王大夫因为馒头吃多了,当时噎住了,没能救得了凤霞。

两个名字虽然都是悲剧的表达,但是“馒头”还是比“苦根”要轻松许多。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2)

电影《活着》剧照

张艺谋导演为什么没有拍完所有的痛苦?

如果按照上面的痛苦等级划分,那么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只拍到了三级半痛苦,第四级痛苦打到了第二枪,就没有往下再打了。

那么导演为什么没有继续拍下去呢?

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如果继续拍下去,那么先是巩俐演的家珍因病死去,然后二喜会因工死去,最后馒头也会因为吃馒头过多被噎死。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就不是艺术再创作的电影了,也不符合电影这个大众媒体的定位。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3)

电影《活着》剧照

在我的理解上,电影与书是不同的。

书是面向个人的,你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你可以读与不读,作者也可以写深,写得深不可测都行。

但是电影不能这样,电影是面向大众的,导演首先要考虑到大众的感受,观众进入电影院看电影要不想快乐,要不想感动,要不想刺激。

如果你拍一部跟原著《活着》一模一样的作品,那么带给观众的除了郁闷,悲伤,痛苦,还有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电影毕竟是大众娱乐,最主要的还是应该给人以希望,憧憬,所以我认为《活着》的改编还是很不错的。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4)

电影《活着》剧照

《活着》希望和绝望的区别就源于未来

福贵一直都不曾绝望

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福贵都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活着的,他一直都没有绝望,无论生活过成了什么样子。

他对自己的未来设想很具体,那就是:养小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养大了就变成了牛,牛养大了,幸福日子就来了。

在电影的结尾,小馒头问:牛长大了又变成什么呢?

家珍说: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

小馒头说:我要骑在牛背上。

福贵说:馒头长大了,就不骑在牛背上了,以后就是坐汽车,坐飞机了。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5)

电影《活着》剧照

馒头不是苦根

听到福贵说这句话,我的心就彻底放下来了,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未来。

我知道未来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等着他们呢!

馒头不是苦根,馒头不会死,馒头会过上好日子的。

生活啊,只要有“馒头”,一切都是美好的。

因为“馒头”就带代表了未来和希望。

也正是因为有了未来和希望,电影《活着》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活着电影版和原著有何不同(活着电影与原著对比)(16)

电影《活着》剧照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深入解析《活着》。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感谢你的阅读,还有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