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看自力堂“每天一则睡前寓言故事”,今天的寓言是《以羊易牛》。

有一天,齐宣王正在大殿上坐着,就看到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经过。齐宣王有些好奇,便叫住那人,问他:“这是要把牛牵到哪里去啊?”那人回答说:“刚铸好了一口钟,正要用这牛去祭钟。”

原来啊,当时手工铸造业不发达,金属冶炼后铸造成钟,钟上会有许多细小的缝隙,这样的钟就敲不太响,而涂抹上牲畜的血后,缝隙被堵住了,钟的声音就正常了、洪亮了。当时的人不知道这个原理啊,渐渐地就把这种行为当作了一种礼仪,凡是新铸成的器物,都要用牲畜的血来祭祀一下。

齐宣王解开了心中疑惑,正要让他退下,可忽然看到那头牛,仿佛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吓得浑身哆嗦,眼角流泪,不由动了怜悯之心,叹了口气说:“放了它吧!它又没犯什么过错,就这样被杀掉了,我实在不忍心看它这无辜可怜的样子。”那人有些迟疑,不确定地问:“那祭钟的事儿怎么办呢?是不祭祀了吗?”齐宣王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替代它吧!”

论语精解君子食无求饱(孟子说君子远庖厨)(1)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想要问一句:牛的命是命,羊的命就不是命了吗?用羊替代牛有什么区别吗?这个故事和我们前面讲过的《赵简子放生》有点像,都是讽刺了统治者假仁假义的虚伪面孔。但有点儿不同的是,列子是真讽刺,孟子却认为这种行为无可厚非。怎么回事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孟子游说齐国的时候。齐宣王接见了孟子。这个齐宣王也是大家的老熟人,就是滥竽充数里,听个音乐要用三百人大乐队的那位。齐宣王叫田辟疆,开疆辟土之意。这人也确实野心勃勃,想要继承自己父亲的辉煌事业,称霸天下。

他的父亲是谁呢?说起来大家更熟了。他的父亲就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曾经重用邹忌广开言路、改革朝政,任用田忌、孙膑两次打败当时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父亲如此不可一世,齐宣王也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网罗天下人才,期望能够力压秦楚,称霸天下。

论语精解君子食无求饱(孟子说君子远庖厨)(2)

可怎么才能把日渐强大的秦国和一直很强大的楚国比下去呢?齐宣王很苦恼。好在他的父亲齐威王有远见,在齐国都城临淄的西门,当时叫稷门外,设置了著名的稷下学宫。当时的稷下学宫是天下学术中心,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来这里一展所学,齐国政府管吃管住,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之所在。

并且这稷下学宫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地方,还是齐国政府的智囊团、政治咨询中心。所以无论是想做学问的,还是想做官的,都愿意到这里来试试水。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我就不多说了,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在这待过,比如善用隐语,引出齐威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的淳于髡;比如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比如儒家学说集大成者荀子;再比如被称作亚圣,在儒家学派里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孟子。

齐威王设置的稷下学宫,在齐宣王这得到了发扬光大。当孟子来到齐国,入驻稷下学宫后,齐宣王就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孟子。其实这已经不是孟子第一次来齐国了,在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时期,孟子就来过齐国,但没有受到重用,最后齐威王想用一笔钱打发他,孟子感到很屈辱,就离开齐国去了魏国。

后来齐威王死了,齐宣王即位,孟子这才又回来碰碰运气。齐宣王果然不像他父亲那么老奸巨猾,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了他一个问题:您能给我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儿吗?齐桓公、晋文公什么事儿啊?不就是称霸那点事儿嘛。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心说,果然还是太年轻啊,便装模作样地说:“您知道,我学的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但孔子他老人家的门徒,没有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对这二位我并不是很熟悉。”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孔子死前把孙子托付给了曾子,所以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儒家正统。儒家讲究仁政,不讲称霸之道,所以孟子说自己不清楚齐桓、晋文之事。但话又不能说死了,说死了就没得聊了。此时孟子已经是闯荡江湖多年的老油条了,讲话的技巧早已炉火纯青,所以接着又补了一句:“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对于如何统一天下我倒是有些拙见。”

齐宣王本来听到孟子说不懂称霸的事儿已经失去了兴趣,但听说孟子知道如何一统天下,顿时两眼又亮了起来。就赶紧问:“那怎么才能一统天下呢?”孟子慢条斯理地说:“爱护百姓就能统一天下。”

齐宣王这才发现,孟子说的还是自己老爹在位时就来讲过的那一套,又没了兴致,随口应道:“我可能做不来啊。”孟子笃定地说:“你可以的。”齐宣王好奇啊:“您怎么这么肯定呢?”孟子这才讲了我们开头那个故事。说:“凭的就是您有这么一副仁爱心肠啊!您用羊代替牛祭钟,老百姓都说您小气,可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啊。”

齐宣王赞同地说:“还真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富裕,但我也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啊!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无辜害怕的样子,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说着说着,齐宣王不由激动起来,声调都提高了八度。

孟子忙安抚说:“您也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小气。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您想象,您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倒也是,难怪百姓要说我小气了。可这是一种什么样心理呢?我并不是不舍得才以羊换牛啊。”

孟子说:“您不用介怀,这正是仁德的表现。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乱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孟子认为我们因为眼睛看到而心生怜悯,这就足够了,有怜悯之心总比没有强吧,怎么能说人家不对呢?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君子有怜悯仁爱之心,按这个说法就没法吃肉了,所以要君子远庖厨。离厨房远一点儿,眼不见为净。说到这里,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孟子为了达到目的,在故意迎合齐宣王了。就好比你要推销一样东西给别人,得把那人聊高兴了,聊投机了,他才有可能接受,所以就算他说太阳能从西边出来,你也得说从概率上来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这个故事很长,后面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但这则故事里有很多金句:比如刚才说到的“君子远庖厨”,后面还有“心有戚戚焉”、“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始作俑者”、“缘木求鱼”、“无恒产者无恒心”等等,都非常经典。

可即使这么经典,也没能在同时期的庄子那里换得只言片语,是什么原因呢?以前有学者研究分析,可能是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孟子追求的仁义是庄子所鄙弃的,而庄子追求的逍遥自在也是孟子所鄙弃的。二人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理儿倒是这么个理儿,可还是解释不通为什么两人的书里都没有关于对方的只言片语。如果真是不同意对方的学说,更要在书里加以反驳啦,庄子可是没少在书里黑孔子和惠子。

我觉得原因可能可能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孟子在当时名气比较大,庄子只是小有名气,所以有可能庄子对孟子比较熟悉,而孟子对庄子不怎么熟悉。因为庄子讲的都是道家清净无为那套,和治理国家不沾边儿,所以没有必要拿来讨论。而庄子都是拿孔子说事儿,自然不屑于说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就好比你要说德云社相声不行,你得说郭德纲相声水平不行,你说郭德纲的徒弟的徒弟水平不行,就没有说服力。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记载他们思想的这些书籍,《庄子》也好,《孟子》也好,都是在他们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手里完成的,二人的文章互相间没有见到过也是极有可能的。当时孟子忙着在各个国家、各个国君那里跑业务,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庄子则忙着隐居避世、逍遥于天地之间,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两人缘悭一面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也有可能二人认识,只是没出现在我们掌握的史料里,可能说不定哪天出土一本古书,里面就提到了二人的关系呢。不管怎么说吧,现在看来,两人确实没有什么交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这里是自力堂“每天一则睡前寓言故事”,我们明晚十点见。

【原文】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1.衅钟:杀牲以血涂钟行祭。周朝礼仪,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2.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的样子。

3.易:更换,替代。

【译文】

有一次,齐宣王坐在堂上,看到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

齐宣王见了,问:“这是要把牛牵到哪里去啊?”

那人回答说:“要用它去祭钟。”

齐宣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这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

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

齐宣王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替代它吧!”

【简评】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所谓“仁术”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