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冻后复活的人(全世界数百个冷冻人未来复活后面临伦理问题)(1)

这样的情节似乎只会在科幻小说中出现:当主角身患不治之症时,就可以用“人体冷冻技术”将之冰封,待几十年后科技更加发达时,就可以以更好的技术来治病。

但实际上,全球已经有100多例冷冻人体,静待医疗科技发展到可以将他们复活的那一天。

近期BBC报道了有关冷冻人复活后的伦理担忧。科学家担心有朝一日他们如果复活,比如200年后,这些被复活的群体将成为异类,没有家人朋友,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冷冻人难民”

01

现存的冷冻人家庭困境

中国本土首例冷冻人展文莲的丈夫桂军民在妻子死亡并冷冻4年后,去年12月对媒体提到自己的新恋情,被外界说“渣”。他解释称自己“是个人,有正常的想法和正常的欲望”, 认为得接受妻子短期醒不来的现实,并称“我能不能活30年还不好说。”

这已经露出了冷冻人未来面临的伦理问题的端倪。此前2017年他们一家签署冷冻人计划,正是出于面对生离死别时对家人的执着。然而将49岁因肺癌临床去世的展文莲进行长达55小时的全面降温,保证细胞存活,再放进零下196°C,容积2000升的液氮罐内后,桂军民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被冷冻后复活的人(全世界数百个冷冻人未来复活后面临伦理问题)(2)

冷冻人所处的液氮罐报道截图

一方面,在寻找新恋情时,需要处理他本人对上一段感情的执着;另一方面,是冷冻人被复活后他如何面对妻子、帮助妻子适应生活的问题。

对此他会把每年大事以及他跟家人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希望妻子苏醒的时候能看见,也能弥补三十年的空白。

被冷冻后复活的人(全世界数百个冷冻人未来复活后面临伦理问题)(3)

桂军民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生活近三年。(报道截图)

由于这是此前伦理所没触及的领域,甚至桂军民本人也提到,其实想到妻子复活也“挺可怕的”。

展文莲合约签订的时间为30年,据了解,合约并没有保障展文莲能够苏醒。当时53岁的展文莲丈夫桂军民认为冷冻就还有复活的希望。而且为了能够共同面对复活后的未知世界,桂军民和他们的儿子也签署了冷冻人的协议,这样至少全家可以共同面对世界。

02

“冷冻人”是否只是心理安慰?

冷冻人真的能被复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年限是多久?

2020年12月初,美国媒体爆出了一条新闻:美国的田纳西州,27年前在液氮罐里冷冻的一个胚胎Molly被“唤醒”,并移植到了一位母体的子宫中,成功分娩出了一个健康的女婴。这是有记录以来胚胎在被成功分娩前被冷冻时间最长的一次

这不是孤例,Molly跟早她两年被成功分娩的Emma在生物学上是亲姐妹。这些冷冻“复活”成功的例子给许多冷冻人家庭带去了希望。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除非真的能被复活,否则人体冷冻永远处在初级阶段。冷冻人似乎只是为了给活着的人留下一个心理安慰。据澎湃新闻报道,第一个中国冷冻人、《三体》编审杜虹生前和女儿一直相依为命,在她的内心深处,希望让女儿相信自己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目前来看,上世纪60年代的全世界第一位冷冻人詹姆斯.贝德福(1967年被冷冻)在55年后仍然没有被复活的希望。而且据了解,有科学家发现,詹姆斯.贝德福(James Bedford)的大脑似乎已经死亡,应该很难有真正复活的一天,这一例冷冻实验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不过,此实验仍被视为医学技术的一大进步。

被冷冻后复活的人(全世界数百个冷冻人未来复活后面临伦理问题)(4)

世上首位冷冻人(图源社交媒体)

由于参与者被冷冻时都是临床死亡的状态,解冻后即使没复活,最坏的结果也是火化,因此加入冷冻计划实际上是为延长生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正如桂军民对媒体说的那样,“我不会幻想3、5年就能解决,但未来20、3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我活得足够长,我就一定能看得见,是冷冻让我有了奔头。”

至于冷冻人保存的安全性方面,为了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未知情况,目前对冷冻人的具体处理是人头部朝下、吊装的。因为整个液氮罐里,下部的液氮可以持续保持在零下196摄氏度左右。所以头部倒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头部冷冻争取更久的保存时间

目前中国仍不断有人参与冷冻人计划,单从2017到2020年这段时间,就有10余例新增冷冻人。冰冷的技术背后,承载着的是足以战胜死亡的希望和爱,却也必将难以磨灭地伴随着法律、医学、伦理、宗教等有争议的话题的持续讨论和发酵。

(文 | 本刊记者庄纾)

更多阅读:

聚焦未来世界,行业大佬高交会分享“元宇宙”创想

蔚来“共享电动汽车”进军欧洲四国,只租不卖是冤种还是王者?

推特替代品迎来大批用户,特朗普自创社交平台能否跑赢马斯克?

被冷冻后复活的人(全世界数百个冷冻人未来复活后面临伦理问题)(5)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