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国教是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属于藏传佛教。

明代造像属于汉传造像,早期还有一些汉传造像的影子。永宣宫廷造像艺术是明代造像的一个高峰,整个明清两朝没有超越过。

什么样的造型才是永宣宫廷造像?

造像特征:金水柔润温亮,衣纹线条流畅细腻圆润。发型:佛像螺发,顶有肉髻,上有宝珠。菩萨一般佛冠和发髻并用,发髻高盘于头顶呈柱状,余发自然后垂,发丝清晰可辨,发梢在两耳一道弧形,耳际也后各分出一条发辫垂于肩,佛冠下边系有形翻卷的宝缯,露肤处多涂有冷金。服饰边口一般没有錾刻花纹,有花纹多蜡样前凸出手法,莲台多满饰莲瓣,莲台珠饰多为圆珠。底部封脏多用垛口法,底板錾刻十字金刚杵,涂有朱砂。造像和底板铜质多为黄铜。款识手法多为錾款,多见从左到右读法,造像重量手感适中。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2)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3)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4)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5)

此系列造像,题材类别多样,总体艺术吸收了本时期西藏尼泊尔等造像艺术风格,同时融入了内地的汉传审美。从造像的局部特征看,永宣造像也存在差别,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

永乐前期,是明廷造像的创立时期。造像体态优美,面相妩媚,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其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遗风,最突出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且神韵十足,典型实例如斯皮尔曼旧藏19厘米的旃檀佛像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6)

永乐后期,为明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体态趋于平稳,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莲花瓣,形制比永乐前期明显宽肥饱满,莲瓣头部出现卷草纹,典型实例如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7)

宣德时期,主要为宣德帝在位时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发展时期。承袭永乐后期特点,但躯体更趋威壮;面部更趋汉化和男性化;法相从优美转化庄严。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亦比起永乐时期强烈;体量普遍增大;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与永乐后期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永宣造像中,宣德时期造像比永乐少见,这应是永宣宫廷造像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8)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9)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0)

永宣宫廷铸造出如此神圣的佛像赐与藏族同胞,表达了深切的宗教关怀,表现了政治家的远大抱负和胸襟;同时通过这种赏赐,也丰富了明代宫廷造像和藏传佛教艺术的题材与造型,为当时汉藏佛像艺术交流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色彩。

什么是永宣风格造像也就是明代中期造像(宣德晚期至正德)。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明代正统六年的观音菩萨像,整像明显为永宣宫廷造像风格的延续,其璎珞样式也基本照搬了永宣造像的风格,应该是一尊北京地区铸造的造像作品,体现了永宣造像整体风格在内地的巨大影响力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1)

正统六年故宫藏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骑象普贤菩萨像,就是一尊典型明代中期永宣风格造像作品,整像风格直接秉承了永宣造像的风格传统,但其题材明显为内地汉传佛教供奉使用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2)

这尊药师佛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永宣宫廷风格。明永乐、宣德两朝佛造像艺术宫廷风格的确立,令明代造像艺术的发展的达到鼎盛繁华的顶点。此时期的造像艺术呈现出固定的华美样式,精妙绝伦的风格特征,对之后的官铸造像的风格延续找到了标准的依托。此尊十五世纪释迦摩尼造像即属于永宣风格成熟之后产生的具有永宣样式的标准造像。其造型和工艺水准都延续了永宣风格造像艺术的精髓。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3)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4)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5)

明代晚期造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头佛(嘉靖隆庆万历)

嘉靖时期,嘉靖帝已不能满足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关注生死,这样,在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道教就进入嘉靖皇帝的视线,他曾多次下令销毁宫廷中的藏式金铜佛像,崇道抑佛,藏传佛教的势力逐渐退出中原地区,然而藏传佛教的铸造艺术及风格仍然影响着汉地佛教造像。汉传佛教及其造像艺术却因此而重新崛起。

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热忱奉佛,汉地造像艺术独盛一时,但造像样式几乎统一化:皆为头大身长,体态丰雍,正襟危坐,端正高雅的汉地审美风格。不仅民间如此,宫廷皇室或雄寺大庙也开始大量铸造铜质鎏金大佛来粉饰天平,所造之像虽然风格与民间造像类似,但往往比例规整,体格较大,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6)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7)

这尊铜像为明代制造,通高43.5厘米,身宽14.65厘米,座高7.44厘米。

铜像的背部錾:“万历戊午孟夏佛弟子叶道卿敬造”,即这尊铜像建造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8)

明代晚期万历造像释迦摩尼诞生像。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19)

这一尊观音铜像,高26cm,宽15.5cm,重5斤半,鎏金铸造,造型精美,人物逼真,工艺先进,做工细致,整体美观。明嘉靖年间,朝廷有一位三品张姓官员,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有7个儿子,对他们从小教育严格,祖训要求:张氏子孙不得依靠父辈庇佑,长大后必须离家到各地去发展。便于日后寻祖,七兄弟分支以七个铜菩萨为记,有铜像者便是一脉。

  这尊观音铜像系黄铜铸造,背面刻着“明嘉靖四十二年三月(即公元一五六三年三月)吉日造,信人,阎经同室人刘氏男阎伯义”。此物是我国人口迁徙的见证,也是我国古代工艺水平的象征,对于我们研究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明代工艺技术,特别是当前清清白白的做人,明明白白的做官,老老实实的做事,有其重要的价值。

明代菩萨造像特征 明代早中晚造像总汇(20)

明代嘉靖造像释迦摩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