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chen四声),可以理解为精准的预言到某事的发生,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屡见不鲜,甚至一度发展成为一门技能和行业:谶言家/谶语家。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神棍”。

从史书的记载中来看,确实有众多看起来很扯的谶语最终真的成为了现实,不过它们是“料事如神”还是“事后诸葛亮”,也许只有史书编纂者自己心里清楚。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个有代表性的“谶言”,粗略探讨它们产生的背景及本质。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1)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的“诅咒”?无稽之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秦军北伐匈奴,一举收复河朔之地,并设立郡县、修补长城。

不过,对于嬴政为什么如此大动干戈,各类官史中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声称是由于相信了卢生的谶语:

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按照卢生的预测,秦朝将会被胡人灭亡,所以秦始皇忙不迭的派兵北上;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匈奴人被搞定了,秦朝却被秦二世胡亥玩废,最终还是败于“胡”这个关键字上。

不过笔者看来,以上纯属胡扯。秦始皇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可能因为一句谶言就劳师动众、殚尽民力,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2)

众所周知,自周王朝建立后,周边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西周被犬戎攻破镐京就是鲜活的例子。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个毗邻北境的诸侯国,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充了自身的实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他击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后,修筑长城,设立云中、雁门、代郡,作为对抗北方的基地;

秦国在宣太后当政时期,曾经灭义渠,其后在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抵御胡人侵扰;

燕国在这方面也很生猛。燕将秦开在东胡人那里当人质期间,博取了对方的信任,由此将对方的底细掌握得一清二楚。当他归国后,立即率精兵突袭东胡,将对方杀的丢盔卸甲、逃窜千余里。其后燕国也修建长城,打造了牢固的防御体系。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3)

而在战国末期,趁着中原混战,北方匈奴人崛起,势力一度南侵到原被赵国拿下的阴山、河朔地区,实际上已突破了长城的防御。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心腹大患,派遣蒙恬率军北上,“暴师于外十馀年”。面对虎狼秦军,当时的匈奴人几乎没有抵抗之力,被远远驱赶到塞外:

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

而在秦始皇死后,蒙恬被杀、改由王离统帅北方秦军。其后,秦二世胡亥玩砸了一切,这支保家卫国的秦军不得不回师镇压各路起义军,在内外交困之下,败给了项羽。而失去了压制的匈奴人则再度南下,并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势崛起,成了汉王朝持续百年的头号强敌。

看完全过程,你还相信秦始皇北击匈奴,是出于对谶语的迷信吗?

此外,请注意一个关键人物:上文所说的卢生,就是后来欺骗秦始皇、激起对方愤怒,从而引发“坑儒”事件的江湖术士。

史书毕竟是儒生们编撰的,“亡秦者胡也”的谶言,更像是出于他们将秦始皇描绘成愚昧无知、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暴君”形象的需要。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4)

“刘秀当为天子”——刘秀中兴汉室,是天命所归?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大刀阔斧实践他的“改制”理想。不过他的改革,看似思维超前,实际上是强行将儒家理念中的上古“王制”付诸现实,比如实行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削弱藩王们的爵位名称(甚至降低匈奴、高句丽等藩属国的级别)等等。

这些想法与现实严重脱节,结果可以想象这些:地主阶级强烈反对,迅速不了了之,而寻常老百姓的成了为改革失败买单的群体。苛政、饥饿、战争、自然灾难的袭扰,让大量百姓落草为寇以求活命:

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

经过西汉200年的经营,那时的老百姓对官府还是心存畏惧的,当初他们只是四处掠食,尚且不敢杀害官兵;但王莽粗暴的镇压,成功地将饥民逼迫为暴民。在绿林、赤眉军崛起后,那些刘氏皇室后裔也蠢蠢欲动了。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5)

自当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以来,经过一代代的削弱,那些皇室旁支逐渐沦落为平民,其中就有刘縯、刘秀兄弟。当时他们正在南阳务农,面对宗室江山被颠覆,刘縯时常愤愤不平,心怀恢复汉室之志;而刘秀则“性勤稼穑”,即超爱种地,是一个极具职业精神的农民。

有一天,刘秀跟随姐夫邓晨前去拜访蔡少公。蔡少公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神棍”,史书称其“颇学图谶”。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时政、胡吹海侃时,蔡少公说:“我掐指一算,新朝将亡,刘秀当为天子”。

在当时,“刘秀”这个名字可是“大路货”,当朝的国师也叫“刘秀”。于是,在座的吃瓜群众们首先想到了这位呼风唤雨的权贵,于是纷纷问到:“是国师公刘秀乎?”

蔡少公接下来怎么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场的农民刘秀则开起了玩笑:

秀戏曰:“何用知非仆邪?”

你们怎么知道这个刘秀不是我啊?!

在座的各位哄堂大笑:当时的刘秀是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老实人”,别说其他人,就是他自己,估计也不敢相信自己能当皇帝。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6)

无独有偶,宛城人李守也精通谶术,他对儿子李通说:“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其后,李通、李轶两兄弟在市场上找到了卖粮食的刘秀,双方一拍即合、共定大计。其后,李氏铁了心跟随刘秀兄弟,甚至付出了全家64口被诛杀的代价。

相比较而言,这一谶言并非空穴来风。西汉之所以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的土地兼并、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已经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而王莽依靠自己作秀能力,被朝野视为挽救乱局的唯一希望;但他夺权后,充分暴露出志大才疏空想家的本质,天下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迅速滑向更加难以挽回的深渊。到了这个时候,各阶层又纷纷怀念起汉王朝的好,各路起义军纷纷推选一位刘氏皇室后裔为主,他们团结在匡扶汉室的旗帜下,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王大业中。刘秀兄弟的崛起,也正是得益于这一时代心态的盛行。

因此,那时一些预言家说天下归刘,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具体到刘秀这个名字,那就显得有些猫腻,毕竟相对于性情刚毅、为人大气、善于结交豪杰的哥哥刘縯而言,那时的刘秀并没有什么帝王气质。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7)

最大的可能,是刘秀为了体现自己的天命所归,对那时的一些语言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笔者这么说是基于以下原因:

在古时大部分朝代的大部分时期,那些帝王们普遍对谶言持打压的态度,毕竟这些神神叨叨的话很有煽动安定、蛊惑人心之嫌。但从西汉末年起,这一情况有所不同,以建立新朝的王莽、中兴汉室的刘秀为例,他们不反对谶言,甚至还把它当做巩固自己统治的武器,比如王莽曾成功塑造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谶言。这跟如今西方的一些舆论套路有点相似:既然防不住,就积极参与其中,并掌握话语权。

不过这并不妨碍刘秀作为一位杰出帝王所作出的贡献,他的出现,终结了各股势力各自为政、毫无纲领、互相混战的乱局,中原再度归为一统与安定,汉王朝复活、并维持了近200年的强盛,刘秀不愧为中兴之主。

刘秀  谶语(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8)

在后世,类似的谶言更是层出不穷,比如隋炀帝时预测李氏将夺取天下的流言,唐太宗晚年出现的“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秘记》等等,这些谶言往往与天象相结合,与后来的事件走向完美契合,让初看史书的我们深表惊叹。不过,历史记录也是政治的延伸,个中缘由、真真假假,也许只有当时的史官自己心里有数。

其实这与如今西方某些媒体喉舌的套路有异曲同工之处:真假并不重要,统治者想要传递的、人们心中希望听到的,才值得去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