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

视听风格

现代性极强的视觉呈现

在史蜀君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中,影片背后的社会环境基本上都是设置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当中,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没有一个“穷人”,几乎都是城市中产阶级。这背后的原因也与史蜀君导演的成长环境脱离不开。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

史蜀君导演的家境十分富庶,家中能人辈出,个个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母在西安读过教会学校,生活品味高雅。她的父亲担任过国民党少将,曾在北京大学就读,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对于史蜀君的艺术审美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场景设置皆充满着“小资”的情调。影片展示了五位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活,她们思想深邃、使命光荣,在课余时间,经常讨论诗歌和中国的未来,她们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宽广的人生格局和丰富的精神境界。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表现的是五位女生的大学生活,她们在高等学府中接受教育,她们思想深邃,肩扛伟大的历史使命。

课余时间经常讨论诗歌与中国的未来,她们有独特的世界观、宽广的人生格局,精神境界也十分的富足。

他们最大的兴趣是读书和买书,经常一起组织讨论交流,也会在课余的生活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尽管本部影片着重描写的是家境贫寒的匡亚兰,但是与之同母异父的辛甘的家庭环境得到了详细的描写。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4)

辛甘的首次出场便是和母亲一起去学校报到,她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宽敞的轿车,1983年轿车一般只向政府官员提供,这一设置凸显了辛甘的家境优渥。

在那个物质条件艰苦的时期,辛甘依旧有许多的新鲜玩意,例如会动的电子小狗、吉他等等,毫无贫穷的模样。

电影《失踪的女中学生》中的女主角王佳是一名15岁的初中少女,住在城市里,小区周边有超市,出行乘坐公交车十分便利。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5)

父亲是远洋航轮的大副,家庭条件优异,客厅的场景设置当中可以明显看到电视机、电冰箱和沙发等物件,王佳单独拥有一个录音机,处于青春期成长发育阶段的王佳还会被提醒要吃鱼肝油和维生素等补品,王佳还拥有很多漂亮的裙子。

周边的同学也是如此,她们会一起买杂志,去海边游泳,王佳离家出走到小兰舅舅家也是环境十分富裕的。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十分富足的配置。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6)

电影《夏日的期待》的主角苏伟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大家的喜爱,被保送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建筑学院,其母汪黎是电视台的优秀主持人,长相和气质都十分出众。所居住的环境十分宽敞,有电视机、电冰箱等等物件。

汪黎的男朋友卫教练在体育队任教,他的条件也十分优渥,有电视机、还会用录像带转录汪黎的节目进行收藏。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7)

汪黎与卫教练有同样的生活乐趣,他们会选在咖啡厅、西餐厅等高雅的场所进行约会。电影中汪黎与卫教练第二次会面的地点是在一家高级饭店,汪黎特意请人为卫教练留了点心,这个点心平时都用来招待外宾,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不会在物质亏待自己,十分懂得享受。

电影《庭院深深》与《燃烧的婚纱》就更不用多说了,主要剧情皆是富家子弟之间的爱与恨。柏沛文家中富裕,为所爱建造了含烟山庄,家中电话、电冰箱、佣人等等悉数存在,而章含烟刚开始虽说是家境贫寒,但章含烟有能力,做到了柏沛文的秘书的位置。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8)

即使后来选择远走他乡,回国的身份也是留美的教育硕士。在史蜀君的镜头下,这些人们都是中产阶级,并不为生计发愁。

影片《燃烧的婚纱》也是如此,主人公费南是家境优渥的花花公子,喜欢上苏灿云之后便在高级酒店对其金屋藏娇,家中还选择了门当户对的夏家小姐联姻,身份地位自是十分高,因而场景设置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设置,极具现代化和小资情调。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9)

电影《女大学生之死》当中,虽说梅子一家家境贫寒,但是她也是当时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她的同学们都是非富即贵,家中有在医院工作的叔叔阿姨等等。他们并不会因为毕业的分配问题就放弃寻找梅子死亡的真相。

杨波的男朋友王钧是一名记者,但是他的生活环境当中,俨然是一个单身公寓,还有咖啡机等等现代化的设施,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0)

史蜀君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中,探讨的都是社会深层次以及关于青少年心理等等十分细腻的话题。

中国有句古话说“饱暖思淫欲”。虽说用在这里不是很恰当,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有物质条件的富足,人们才会去关心精神层面的一些问题。

而史蜀君导演也正是因为自己从小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她镜头下意图表述的内容都有别于同时期的女性导演,并自成一派,带给观众审视八十年代的独特视角。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1)

独特的画面组接形式

在史蜀君的电影当中,文人气质很重,导演经常想通过人物的讲述直接传达影片的主题内涵,画面的组接方式上惯常是人物的面部大特写紧接着人物的回忆或是讲述,通过人声转场。

《女大学生宿舍》中对于匡亚兰身世的悲惨性塑造借由夏雨对家庭幸福生活的回忆展开,匡亚兰在同学面前不常提起自己的家人,只有在夏雨回忆幸福生活时,引导着匡亚兰对自己与父亲的快乐经历进行回忆,让观众感受匡亚兰的无奈与倔强。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2)

镜头组接的形式如下:夏雨与匡亚兰边走边交谈——匡亚兰思绪飘远的面部近景——父女俩曾经的快乐场景——匡亚兰回忆过往的面部近景。

在此段的回忆过程当中,配以的是夏雨的语言叙事,而不是匡亚兰父女二人的真实环境音,这样的画面组接方式将匡亚兰身世的凄惨性更为加深。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3)

影片《失踪的女中学生》当中,王佳父亲与青春期爱慕的对象碰面,两人都已各自组建家庭,因为王佳“早恋”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谈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感情萌芽。

王佳父亲感叹自己的感情并没有被粗暴地打压,而是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正视自己的内心变化,由此进入过去的回忆当中。

镜头组接安排如下:王佳的父亲回忆往事的面部中景——少女上楼梯的背影(伴随着老师的画外音,她和声细语地劝慰处于感情懵懂中的青少年们对待感情要理性)。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4)

在电影《女大学生之死》当中也有相同的回忆转场,舍友们在整理着梅子的遗物,杨波看到了演讲比赛后与梅子一起的合照,镜头由杨波的面部特写进行转场,与当时的情景进行组接。

由此可以看到史蜀君导演在一次次的电影创作实践当中,有自己固定的特色在内,从各处细节便可将史蜀君导演的“作者”特质得到应有的呈现。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5)

独特的画面组接,引发哲理性的反思也是史蜀君电影的独特手法,在电影《女大学生之死》当中,有一组平行蒙太奇引发的隐喻象征意味十分浓烈。

梅子的尸体被解剖——梅子母亲在砧板上切菜;梅子母亲出现幻觉,冬瓜出血——梅子的肝脏被切割。两组镜头的交叉剪辑,是以鲜血作为剪辑关联点。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6)

这样的镜头组接方式隐含地表达了梅子和她的家人就像砧板上的肉,可以被人随意宰割,充满着上位者对弱势群体的欺凌形象。

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行业,因着张暖忻以及李陀在理论以及实践创新,第四代的导演们偏爱用纪实化的拍摄手法,弱化剪辑的效用。

在影片《女大学生宿舍》的拍摄当中,史蜀君导演便有意地将景别固定在近景以及中景上,选择对演员进行抢拍和从人群中进行拍摄,弱化摄影机的位置,给演员极大的舒适空间,因为史蜀君导演第一次拍戏选用的演员皆都不是专业演员,为了不打扰演员的表演,因此将摄影机的机位如此安排。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7)

在影片最后一幕当中,也是将摄影机的位置设置在砖块的后面,从砖块的缝隙当中对五个女子和好如初的画面进行铺设,人为设置的狭窄的边框将五个人圈在其中,也意味着五个女生内心之间的情感的更进一步。

导演客串导演在银幕上的出现,就像一个独特的作者签名。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8)

在史蜀君的电影中,总能看到她出演一些小角色。

如影片《燃烧的婚纱》当中为苏灿云检查身体的女大夫,《女大学生之死》当中,参与梅子死因鉴定的专家,但是最为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夏日的期待》中,受苏伟母亲汪黎采访的一位女性作家。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19)

史蜀君客串扮演的这位女作家在影片的采访过程当中,用极其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社会问题的不满:“我每次去开会总有那种莫名其妙的压抑感,那些主席台上几乎是清一色的男人,这难道还不能从反面证明我们女人还处于无权的地位吗?

女人是人,他们应该和男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共进晚餐才行,是男人用自己的文化造就了自己所需要的女性形象。”在短短几分钟的戏剧表演里,史蜀君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女性意识以喊口号的方式宣扬出来。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0)

听觉语言电影

当中声音的来源有三种形式: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它们具有传达信息、刻画人物、推动事件发展以及描绘环境、气氛、时代和地方色彩的功能。

同时声音的出现也使电影语言由纯视觉语言变成另外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电影中声音是不可或缺的。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1)

音乐选曲史蜀君导演的电影中,音乐是其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因为史蜀君导演之前是歌剧导演,所以对于音乐的选择十分偏爱。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都是不看样片配音乐的,但是史蜀君导演在拍摄《女大学生宿舍》时却主动打破了这个规定,让音乐创作完全按照影片的内容进行“定制”,给后期的创作开创了先河。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2)

在影片《女大学生宿舍》当中,整体的音乐选取全部都是积极向上的,也是影片整体基调的奠定。在影片当中,有这样的一场戏。

五个女生去河边野餐,感受大自然的景色时,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各自的职业规划,她们个个都对自己理想中的职业有着满怀期许。她们讲完之后,开始边收拾边唱歌:“今天相聚在一起,明天不久就要分离,当我们大家年老的时候,一定要相约回到这里。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3)

小小的树林青青草地,留下多少美妙的记忆,当我们回想一生的时候,一定将要骄傲无比。为了希望,为了未来,我们永远都探求不已。”

史蜀君亲自填词,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以匡亚兰为代表的新时代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她们感恩如今可以在学校读书的美好时光,也对未来充满着许多美好的想象。影片《失踪的女中学生》中,上一集《秘密》的内容整体背景音乐是“春天来了,来了”。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4)

这首歌的引出场景是王佳参与的课外合唱队,男老师激情澎湃地打着拍子,对面是一群年华正好的少女,声音如黄鹂般清脆地唱出了“春天来了来了,踏着草地来了来了;春天来了来了,披着鲜花来了。”

老师让王佳出来领唱,这首曲子便被重复歌唱。自此,电影中凡是过渡性的镜头中,背景音乐都是“春天来了”,这首歌中的“春天”也象征了王佳内心“春天”的到来,对于爱情的萌动。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5)

第二集《忧虑》当中,王佳的父亲出门寻找离家出走的王佳。在火车上被一首英文歌吸引,原来是一群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们相约出去毕业旅行,他们在火车座位上弹着吉他,青春漫溢在整节车厢当中。

在王佳的父亲问到“你们要上哪儿去?”时,他们谈起了吉他,唱着“你不要问我,到哪儿去,我要走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他们用音乐回答了王佳父亲询问的同时,也表达了当下青少年被父母严格看管下的无奈之情。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6)

另外,影片当中王佳对于兰波的感情向往被物化为美声唱法的男中音。

在王佳喜欢上兰波之后,放学经常跑到音乐学院的外墙下,听着从校内传出来的动听音乐,陷入对于兰波的感情幻想之中,仿佛这样就可以离兰波更近一些。

在一次参观音乐学院的机会中,王佳进到校园内部感受兰波的气息,教学楼前的草坪上,一名女大学生正在拉小提琴,旋律是《梁祝》,歌声表明了王佳的感情,但也隐含了最后的悲伤结局。史蜀君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中,并没有对音乐进行滥用,而是很有克制地将音乐运用到影片叙事的各个环节当中。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7)

用音乐来表明时代特征,感受人物内心情感,或是运用音乐来表现一切唯美梦幻的故事。音乐的使用节点也鲜明地体现出了史蜀君导演的唯美主义倾向。

人声语言的多样化功能

在史蜀君的电影当中,对于人声语言有着多种多样的运用方式,抛开常规意义上的人物对白。人物的内心独白、旁白以及人物画外音的形式运用,丰富了史蜀君电影的表达形式。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8)

显而易见,不同场景、不同语境下电影中“旁白”与“独白”的使用,会让影片产生显著的变化。运用得当的旁白和独白能让观众更好地把握故事脉络,感受影片的内在意蕴。

《小娇妻》是一部极具荒诞性的影片,戏剧段落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为了将碎片化的段落进行有效粘连,让剧情有潜在的脉络,此时对于旁白的使用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29)

《小娇妻》主要描写的是洋洋自力更生的故事,在前期对于洋洋的人物塑造当中,影片开头的旁白就将洋洋的人物定性为“只会享受生活的宝贝儿”,洋洋的丈夫方大中出场时用旁白的方式介绍“他是有名的点子大王”。

在婚礼誓言时的旁白,“宝贝儿与英雄的结合是那样的完美无缺,就连他们的誓言也是那样与众不同。”通过旁白的使用搭配画面的呈现,奠定了整部影片荒诞滑稽的基调。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0)

洋洋从服务员转战盒饭自营时,方大中因为洋洋的恶作剧发生交通事故时,都有旁白的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为剧情的连贯作出贡献。

《失踪的女中学生》中更多使用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影片故事的整体脉络依据的是人物的内心发展,王佳与兰波之间并没有对手戏,王佳对兰波的情感发展大多通过王佳的内心独白来呈现,直白地表达出了王佳因为感情萌动带来的惊慌和挣扎。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1)

初见兰波时“我这是怎么了,心跳得好厉害呀”,参观音乐学院后对兰波的感情更进一步“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的兰波就像一轮太阳,那么光亮,那么耀眼;他的歌声是那么淳朴,那么动人,就像是一股山泉从我身边轻轻流过,我觉得春天来到了我心里”;

之后的王佳总是不由自主地往音乐学院去“一想起他,我就觉得周围的一切变得格外美好”;被老师和同学们批评不参与学校活动时“我努力把兰波从我心里挤出去”;再遇兰波“这一次我总算管住了我自己”;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2)

在路上看到兰波的毕业汇报演出海报,王佳内心的情感又被勾了出来“一毕业他不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吗,我可就再也见不到他了,真可怕”;王佳决心给兰波送信“我的心里只有明天,明天我就会见到兰波,将信亲手交给他”。

在这样的内心独白中,引导观众站在王佳的立场,感受王佳的少女心事,也在王佳的内心剖白中正视青少年的身心变化,为影片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提供作用。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3)

同样的在这部影片当中,还有一段内心独白引发观众的深思,并表达了青少年对于爱情的迷茫,为人物塑造提供帮助。

小兰在沙滩上与朋友玩耍时晕倒,王佳将她背到了医疗室,看着小兰的病情,王佳开始思索生与死的哲理性问题。

王佳的内心独白是:“死是什么?死了还会不会生?人是从哪里来,又会往哪里去?”与之伴随的镜头是踉跄行走的婴孩与互相搀扶前行的老年夫妻,人的一生中的两个极端场景也很好的对应了“生与死”的话题。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4)

王佳继续追问“那爱情又是什么?”镜头转向一对青年的情侣,贴合了王佳当下的心境,展现了青春期少女对于生命、爱情、友情的反思和追问,也引导着观众代入王佳的视角进行哲理性地反思。

在史蜀君的其余影片当中,都有使用画外音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或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导演的教育以及引导意图直白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5)

史蜀君导演总是希望自己的电影作品可以成为一道“光”,一道可以指引人们、点醒人们的亮光,这也与史蜀君导演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脱离不开。

通过对史蜀君电影的叙事特征和视听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她的影片中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史 君合(史蜀君导演镜头下的大学生活)(36)

表层之下的心理叙事、唯美现实并重的审美倾向以及在视听语言上对声音的独创性使用,都体现了史蜀君的“作者”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