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1)


唐代诗人李颀以边塞诗成就最大,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他的代表作《古从军行》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全诗雄壮悲愤、音调铿锵,讽刺蕴藉,高步盛唐。

《古从军行》-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

①古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因为此诗内容是当代之事,为避忌讳,所以在题目前加一“古”字。

②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燃起烽火表示国家边防出现战事。

③刁斗:是古代军队中一种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日里它可供人做饭,夜晚时,用它敲击巡更。

④公主琵琶幽怨多: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她途中烦闷,乐工带上多用乐器供她娱乐,其中就有琵琶。

⑤“闻道”: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君有敢入者辄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战士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⑥“蒲桃”句:出自典故为,汉武帝为求得天马(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乱起战端,当时,和马一起被引进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种子,汉武帝将它们种满了离宫别馆。蒲桃,指现在的葡萄。

该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去极大的痛苦。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2)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该诗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3)


诗文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诗人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诗人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4)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各个痛哭,泪流满面。这里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诗人巧用“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该诗的感情色彩。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5)


前文描绘了边陲环境的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一句“闻道玉门犹被遮”,了断了他们的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

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6)


而最后能见到的是:

“年年战骨埋荒外”

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的,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

“空见蒲桃入汉家”

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的轻视将领的性命,他是怎样的草菅人命啊!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7)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

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诗人名片:李颀(690-751),字、号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李颀少时家富,后倾家破产,隐居颍阳(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读诗书多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

他一生交游广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关系密切。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诗内容涉及较广,他的边塞诗成就最大,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还善长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诗》中存李颀诗三卷。

宋代最有气势的十首诗(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