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之时,国家全盛,溪河之捷,阔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蔡上翔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1)

王安石当朝时期

2021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位王荆公为世人留下近2000首诗词佳作,名篇名句层出不穷,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论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只是变法事件一直是争论最大、最多的点,心中的抱负也终究是没能实现,后回归山野,开启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

1076年,宋神宗封王安石为荆国公,这就是军事与政治所能触到的顶峰了,王安石变法的最初原因就是,基于宋代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性,问题堆压神宗时候,内忧外患的问题开始出现,首先冗官冗兵问题都过于严重,导致国家财政出现问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2)

王荆公

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免役之法,据家秩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3)

理想主义改革家:王安石

官制和军制问题因为涉及宋朝立国之本,谁也没有信心和胆量对这个曾经能结束唐末五代动荡的祖宗之法下刀,在此打的背景之下,变革就不得不展开,变成了势在必得的事情,充盈国库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在不动摇国本的同时,取得同样的成效。

王安石变法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并没有考虑到客观的因素上面来,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优势,对于时代来说就是这种思想就并不可取了。对于自己过于自信而没有考虑到根本,轻视历史上的教训,忽视相同历史土壤这一客观事实,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4)

田园山间王安石

变法的大背景注定了王安石的变法不会成功,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经济稳定,在没有一个主要方向的前提下还是设计到了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所涉猎范围较广,没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变法遭遇了多方阻碍,保守派强烈反对,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也使得宋神宗对于变法这个事情开始产生怀疑。

后来就有了两次被罢免的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也就导致王安石对于世事看得比较透彻,诗词当中也暗含有褒贬之意,与自诩清高的质疑,以及抱负无法实现的悲哀,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分两个阶段来进行的,而相应的情况下,王安石的诗词也是分为两个时间段来看待。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5)

王安石:遨游办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见开

北宋时期到近代这个时间段,近代到后代这个时期,前一个阶段都是以贬义为主,而第二个阶段就是转化为赞美的声音了,第一个阶段的变法就是国家富了,但是人民却活不下去了,写的东西或者做法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人民争夺那一点利益,挨骂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纵观历史上的变革活动,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所以就会导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点,与实际不符,也被当作典型来被后世变法作为参考,相应得前期变法之前大多都是政治诗、咏史诗,揭露社会问题,有鲜明的倾向性,后期作品开始多倾向于田园生活,陶醉于山野之间,在田园中安逸,所以作品大多都是很清新,作品也大都是写景诗辞了,却是能够将人带入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召公谏厉王弭谤重点语句(变法之故引起争论)(6)

唐宋八大家

历史评价随着大人物的口语与社会的需要在时刻的变化着,飘忽不定,在王荆公身上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根据需求与秩序的变化,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展现出不一样的东西,政治家、历史学家、民间都会根据他某一方面的贡献与作为去定义这个文学巨匠。

跳出这个局限,以旁观者的眼睛去看待与思考每一次潮流中,王安石文化对于时代的改变与传承,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上的贡献与自身的文采一定是毋庸置疑的,仿佛能够看到一个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