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了,分房了!”11月6日至12日,彝良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界安置区585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陆续分到新房。26693名贫困群众告别大山,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

彝良易地扶贫安置点(昭通彝良5850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分新房)(1)

分房仪式现场。范厚云 罗正坤 摄

分房通过两次抓阄进行,分房代表第一次抓阄取得分房顺序号并进行登记;第二次按照顺序号依次上台抓阄取得房号牌。所有程序都在彝良县公证处的全程公证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次排队抓阄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分房按2人户户型、3人户户型、4人户户型、5人户户型、6人及以上户型类别分别进行。

记者在分房仪式现场看到,分到新房的群众满意地拿着自家的新居房号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居住的磨刀石组自然条件很差,今天分到新房很高兴,能够搬出来住,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让我们这些贫困群众能够搬到这里,分到这样好的房子,太感谢了!”家住彝良县角奎镇马窑村磨刀石组的苗族老人韩子芬说。

彝良易地扶贫安置点(昭通彝良5850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分新房)(2)

分房仪式现场。范厚云 罗正坤 摄

彝良县海子镇清河村二坪组的李朝华老人拿着自家新房的号牌兴奋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有这么好扶贫政策,让我们贫困户感到太温暖了。修这么漂亮的房子,让我们搬迁来住,还给我们考虑搬迁后就业的问题,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据了解,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发界安置区位于彝良县城南部,距城区7公里,规划用地2460余亩,计划搬迁安置人数5850户266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98户 24626人,同步搬迁452户2067人,总投资33.2亿元。

发界安置区规划建设安置房53栋、安置房6077套,建筑面积604780.03平方米;绿地面积110476.85平方米;广场铺装面积136363.66平方米;机动车停车位3510个。配套建设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幼儿园、1个社区卫生院、4个卫生室、1座污水处理厂、1座自来水厂、垃圾收集点9个、新建扶贫车间3.4万平方米、110千伏变电站1座以及相应道路与桥梁。

为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安置区同步规划扶贫车间、物流城、汽配城、建材城及城市商业商贸等配套项目,为搬迁群众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彝良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融合在一起,按照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入住这一最大民生“短板”,全力推进“启动搬家程序、进入搬迁状态”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为确保发界安置区按时具备搬迁入住条件,彝良县紧盯时间节点,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增加作业面和工人,加强督促指导,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推进施工进度,着力抓好室内装修建材及施工班组储备。同时,加快推进学校、扶贫车间、一水两污、道路、绿化亮化、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

彝良易地扶贫安置点(昭通彝良5850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分新房)(3)

分房仪式现场。范厚云 罗正坤 摄

该县强化产业支撑,以就业增收为主导,加大就业培训和外出务工组织力度,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有两无”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充分保障搬迁户劳动力就业;远期以产业扶持为支撑,为“稳得住”奠定坚实基础,为“能脱贫”提供稳定支撑。盘活“三地”资源,抓实产业扶持。因地制宜,统筹迁出区“三块地”和迁入地资源,发展天麻、花椒、水果等特色产业,已种植竹子6354亩、花椒5963亩、其他林木及菌材林6502.39亩;拟再规划4.4万亩用于发展天麻、花椒、竹笋以及其他经济林木,实现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做细就业转移,提高扶贫实效。发界安置点有易迁劳动力14025人,已转移就业11791人,就业率84.07%。未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有意愿到安置点附近就业的,提供蔬菜大棚、扶贫车间、公益服务等岗位就业。建好扶贫车间,拓宽就业渠道。立足安置区区位优势,按照产业向园区集聚思路,整合省烟草公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社会帮扶资金6296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3.4万平方米,扶贫车间正式投产运营后预计可提供2266个就业岗位。实行“两线合一”,落实兜底保障。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衔接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把“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搬迁户纳入社会兜底保障。

该县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有序搬迁;做好搬迁服务,抓好后续管理。聚力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确保搬迁群众社会保障不断档、不脱节、不漏人,让搬迁户逐步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群众满意度,促使搬迁群众在生活、心理、思想和精神上适应新的环境,成立了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组建了4个服务站(搬迁安置服务站、产业就业服务站、 教育卫生服务站、社会治理服务站)。着力提高易地搬迁组织化程度,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同步建设1个便民服务中心、4个社区、4个居家养老中心、1个卫生院4个卫生室、4个警务室、设置53个楼栋长,为搬迁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每户搬迁户背后有一个坚强的的组织、一名帮扶党员,一名体贴入微的志愿者。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范厚云 龙娇 罗正坤 陶绍烈 赵浚 石啟勇 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