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矛盾”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当数刚学文言文时,语文课本所选的短文中,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的句子,虽然局限于同一时空中的自相矛盾,但有助于理解“矛盾”的含义。紧接着,哲学书用了相当篇幅来讲述“矛盾”,譬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等等,大大扩展了矛盾的内涵与外延,说出了不同时空、不同层面的不同矛盾或相同矛盾。可见,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事实如此,世界充满着矛盾。我们自己,就是在解决矛盾中进步,每解决一个矛盾,就进步一点点;然后新的矛盾又产生,再去解决,再进步一点点。就这样在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中,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大的大进步,小的小进步,大家汇聚起来,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降落世间,就为解决矛盾而来。如果不来解决矛盾,活在世上,便毫无意义。

矛盾解决的程度,会因人的能力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缓和,有化解,有消除,也有隐藏,更有加剧。缓和和化解为常见,消除为高阶,而隐藏断不可取,加剧更使不得。这种能力包括个人学识和认知能力,还有调动资源、借助外力的能力。当然这里的人,不光是个人的人,而且是组织的人、集体的人、团队的人,以己之力,汇聚他方之力,才是更大的能力和水平。

世间的矛盾数量虽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小至内心矛盾、个人矛盾、家庭矛盾、家族矛盾、邻里矛盾等,大至民族矛盾、国家矛盾等等,而解决矛盾的主体或客体,一定是“人”,因为人是产生一切矛盾的根源。而这个人,可以微缩至我们每个具体的人。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人是最基本的细胞组成,而且这个人必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矛盾的始作俑者,又是矛盾的终结者。每个人会因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知、胸怀、格局,乃至人格魅力的不同,致使矛盾的数量和质量形成天壤之别。

追根溯源,世间所有的矛盾,源于人的内心矛盾。所谓内心矛盾,见于我们俗称的“纠结”。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外一个自己,这里非指灵魂。所谓纠结,就是面对选择和抉择,自己与另一个自己意见不统一而已。欲望,通常又是内心矛盾的根源。面对欲望发散和收缩,如果两个自己的意见一致,自然就不会纠结。反之则反。收缩欲望当然是好,但在发散欲望上,尽管两个自己的意见统一,也只是自己内心化解了矛盾,但与自己以外的主体,必然发生冲撞,从而产生矛盾、激化矛盾。欲望是人的本能。所谓本能,就是说其他动物也有。适度的欲望,即换位思考,会保持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对平衡。而过度的欲望诉求,作为个人,或家庭、家族、组织的主事者,必然引领成员的诉求趋于一致,决策的结果,只能破坏现有平衡,从而产生矛盾,若不解决,或进而激化,后果可想而知。

拥有财富,是欲望的具象化,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人人都要面对,且予以高度关注。每个人的认知、修养与格局,在自有文化的主导下,会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三观。故在三观的指引下,面对财富,我们就会产生不同、甚至迥异的获取方式,诸如眼前与长远的选择、得与失的把握等等,获取方式不同,带来的结局必然大相径庭。典型案例,就是非血缘的夫妻关系,一旦男女之间的三观不合,各方利益需求下导致的内心矛盾,形成双方之间人与人的矛盾,且在经常状态下难以抚平,引发家庭战争势在必然。轻则协商解决,各自为安;重则血光乍现,劳燕分飞。家与家、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文化决定了三观,尤其是价值观。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或放任自流,或故意升级,战争在所难免。

无论“矛盾”处于哪种阶段,都绝非小事。所有矛盾的转化,都会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则,如果小矛盾久处不决,亦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亦如“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云云。案例比比皆是,此不赘述。

把矛盾暴露出来(从矛盾种种说开去)(1)

把矛盾暴露出来(从矛盾种种说开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