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恐龙,我们就先想到了冷血凶狠的霸王龙,一天都在吃东西的“吃货”马门溪龙;谈起鸟类,就能想到翱翔在蓝天的各种色彩斑斓羽毛的鸟类。
二者似乎毫不关系,可是谁又能想到1.2亿年前,曾经在中国辽宁西部生活着这样一批带毛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最终飞上蓝天。
这些带毛恐龙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恐龙的印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1.2亿年前的辽宁西部,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霸王龙想象图
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pictures
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700万年到650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鹰
图片来源:pixabay
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等小型动物。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鹰多数在白天活动,即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 ,也能把地面上地猎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
窃蛋龙与人的体型比较
图片来源:Conty - Wikipedia, CC BY-SA 3.0
偷蛋龙属(属名:Oviraptor)又名窃蛋龙,是种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身长1.8到2.5米。化石发现于蒙古国与中国大陆,最初是由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所发现,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叙述。
邹氏尾羽龙的化石复制品
图片来源:Laikayiu - Wikipedia, CC BY-SA 3.0
尾羽龙属(学名:Caudipteryx)又名尾羽鸟,是一属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孔雀大小,生活于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约1亿2460万年前)。它的学名的意思是“尾巴羽毛”。它们的身上覆盖着羽毛,整体外观很像鸟类。
纤细盗龙想象图
图片来源:FunkMonk- Wikipedia, CC BY-SA 3.0
纤细盗龙属(学名:Graciliraptor)是驰龙科小盗龙亚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的中国。纤细盗龙的唯一化石包含:部分上颌骨、接近完整的前后肢、部分脊椎、及一些牙齿。
啄木鸟
图片来源:pixabay
啄木鸟可以在树上凿孔钩虫,它的嘴巴又长又尖又硬,能一直插进坚硬的木质部,舌头又长又细,长了许多倒刺,表面布满一层粘液,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害虫钩出来。主要吃隐藏在树干内部蛀食的天牛、透翅蛾、吉丁虫等害虫。被称为“森林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