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再认识 青冬,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主义再认识
青冬
一 释义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一词,出现于十九世纪上叶的西欧,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即“社会的”、“共同的”,是作为“个人的”、“私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一个词语。社会主义,就是主张社会化,共同拥有。具体一点讲,就是在经济领域主张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共同拥有;在政治领域主张实行民主化,即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领域主张大众化、自由化;在社会领域主张平等化。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而进行的改革及其群众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用于保障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其目标“保驾护航”。
唯物史观认为,以上诸词汇都属于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并非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历史阶段不同,主张人所处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主义理解不同,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南斯拉夫市场社会主义,原苏联东欧所谓的“正统”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南美社会主义,印度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等等。
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社会主义。自称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相继夭折、失败,其实是最不正统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得到广大人民拥戴的,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夭折的是早产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失败的是假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性放大了就是国际主义。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必然带有民族特色,即民族性。社会主义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初级阶段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那么,互相包容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最大敌人是极“左”思潮,唯我独革,互相排斥,反目为仇,势不两立。如果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及形而上学,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在通往社会主义的大路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会避免无谓的争论与争斗,避免无谓的流血和牺牲,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世界就会早日到来。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开启全人类的智慧,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又名共产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主义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由于缺乏物质和思想基础,根本不可能实现,因而被称之为“乌托邦”,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领域(世界观)和经济学领域完成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两大基石。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革命性变革,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两大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一、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也非凭臆想而产生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里慢慢生长起来的,这个土壤就是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创造了前提条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马、恩的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扬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向着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方向运行,以缓和二者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是:由分散的个人资本到合伙企业的联合资本;随着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借贷资本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营的大企业大量涌现,并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的现象;随着上市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虚拟资本的快速增长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为资本的自由转移、资源的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推动了广泛的社会集资、融资,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筹资渠道。随着资本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垄断性的企业实行国有化,于是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这是向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迈出的一步。国家适当干预经济生活是必要的,限制私人垄断,实行高额累进所得税,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因素,也是向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资本国际化,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了一大步。社会主义成分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社会主义因素将首先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涌现,社会主义是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
马、恩的上述分析与预见是无比正确的,已为百年来的世界历史所证明。
马、恩的错误在于:一是低估了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的能量以及自身调剂机制。二是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得过分简单化了,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以一次重大的打击摧垮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切实际!马、恩早期强调暴力革命,这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早期其他著作、演讲、通信中均有体现,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来了。这说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还不够成熟。马、恩晚年认识到上述错误,进行了反省与改正。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如股份制,垄断组织,国有资本,中产阶级的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国家的干预,等等。据此,马克思分析指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可能渡过其原始积累阶段的经济危机,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关系的自发地调整,而非通过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可以进一步容纳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推翻了第一卷的结论,认为不必“炸毁”资本主义的“外壳”了,就是说,不必通过暴力革命,而是通过改良的方式发展生产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必要的条件。
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明确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得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雾,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指暴力革命 ),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5页)“崭新的斗争方式”是指以和平方式进行合法斗争,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制进行议会斗争,并把它视为“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并于1889年成立第二国际。第二国际捍卫了本真马克思主义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恩格斯认为对国际工人运动很有意义:“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3页)
历史见证了马、恩的英明预见。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度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经济危机之后,并非通过社会革命,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进一步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措施包括: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推行国有化;实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要;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中采纳了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开出的三个治世良方,即社会失业保障制、高额累进所得税制和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并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等。由于采取上述调整改革措施,限制和延缓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膨胀发展,缓和了劳资关系,使资本主义逐渐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同时借助高科技,至二十世纪后叶,资本主义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通过竞选相继执政,涌现了以瑞典为典型代表的一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国际数十个成员国均不同程度地迈向社会主义康庄大路,实现了经济腾飞,实现了现代化,大大缩小了贫富差别、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受益者不仅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也从中得到实惠,几乎人人手里拥有股票、债券,拥有红利和财产性收入,西方称之为“人民资本主义”,并涌现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形式可以多样化,完全可以采取和平过渡方式,大可不必使用暴力。
遗憾的是,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形式以及实现社会化的方式上存在严重分歧,所以才发生了严重的对立和斗争,直至水火不容,大动干戈,你死我活。其实,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本社会化形式,生产资料社会化形式,以及实现的方式也应当各不相同。如果彻底弄明白这一点,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会重写,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斗,减少无谓的牺牲。
资本主义的寿命到底有多长?何时社会主义才能全面代替资本主义?直到今天没有人能说清,也不可能做出精确的预计。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资本主义才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仍有生命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但它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至于共产主义,更是遥远的未来。在时间的估计上,宁可长一些,则有利无害。否则,就会犯激进主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给人民带来灾难。要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上来。一旦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完全成熟,只有到那时,社会主义才能全面代替资本主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资本主义采取自我扬弃、自我更新,自我调节方式,谋求自身发展。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这也是历史的结论,为一个半个世纪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所验证。
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基本的价值观,是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将“人权”、“自由”价值观置于科学的物质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伟大贡献。
人权、自由的思想并非马克思、恩格斯的发现与创造,而是在德国及西方古典哲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英国的霍布斯及马克思称之为“自由思想始祖”的洛克,到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关于自由、人权的基本思想,基本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它仅仅是资本及其所有者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与自由。马克思主义指出其局限性,指出“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仅仅是一个阶级的解放,还不是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权才能得到全面尊重和保障。从而将“人权”、“自由”价值观置于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之上,使之具有了科学性。今日所谓自由、民主,是相对而言,而不能把它绝对化。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马克思分析说:“它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社会主义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曰初级阶段,是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历史过渡阶段,因而兼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双重性质和特征。在此指出,旧社会痕迹,不限于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包括政治和社会方面,其中包括国家形式,均属于资产阶级法权范畴。
四、马克思晚年具有明显的自由经济思想的倾向,他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家的过分干预是非常有害的。可惜,马克思关于自由经济的思想及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前苏联斯大林所封杀,长期被历史所封存。而第二国际绝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民主社会党执政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了马克思这一光辉思想,从而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五、恩格斯晚年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还发展了马克思提出的“通过经济的道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阐述了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请注意,马、恩讲的是引导而非强迫,是通过经济道路而非采用行政力量。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实,社会化大生产,应当包括农业在内。没有农业的社会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再认识(要点)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过程,是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历史过程,是生产资料逐渐社会化、资本逐渐社会化过程,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过程,是逐步缩小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过程。一句话,是人类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思想解放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观点是,社会主义不可能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脱胎出来。社会主义是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因素将首先在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涌现。
三、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基本社会形态,只是作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或曰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既然是一种过渡,它必然兼有二者之特征,既有共产主义成分,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保存资产阶级法权残余。
四、以民为本,为全民提供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为全民提供公共服务,逐步缩小贫富差别,走共同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根基。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运行仍表现为资本的运动。社会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的社会属性。作为商品,仍然包含着劳动的二重性,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剩余价值。价值规律仍然起主导作用。
七、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多元化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国营、集体、私营经济并存,允许各种形式的股份制。
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在自愿基础上逐步实现联合,而国家的干预是非常有害的。强迫命令更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
八、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控的工具与手段,二者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为主导,计划调控为辅,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在市场调控无能为力的领域和方面,要发挥计划调控作用,发挥政府职能。
这里所说的计划,是指在民主科学决策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并运用经济杠杆去引导,使之健康、协调、稳定地发展,而绝非长官意志的产物及行政命令。
九、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存在的政治基础。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不仅参与经济活动,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而且参政议政。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绝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更加民主化。
社会主义的政体,应当实行民主与法治,实行宪政,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普遍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敌人是唯我独革,教条主义,宗派主义、门户之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可以说危害最大带来灾难后果的是“左倾”机会主义,是共产风。
十一、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社会主义成分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
社会主义因素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换言之,从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应具备哪些条件呢?概括地说,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完全成熟。具体地说,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条件:
1.坚实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高度发展,不仅工业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业也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
2.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3.完备的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4.健全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
5.广大人民具有自觉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
6.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十二、由于世界各国国情不同,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尽相同。只要沿着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方向迈进,只要有利于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改革,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当予以肯定和支持。
十三、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归根结底,一是提高人民的认识和觉悟,使之熟悉和掌握唯物史观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事业。要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人,即造就具有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代新人。二是认清社会主义的性质、目的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必要的前提条件,引导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并将理论具体化,制定指导实践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在采取任何重大的社会主义步骤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行动所必要的具体条件,运用科学发展观加以论证,一切经过试验,待确实证明行之有效后方可逐步推广普及,切忌盲目蛮干,防止和避免反复及夭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