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瞎蒙子分享的第5本书

《无缘社会》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1)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文纪实

前段时间,公众号和朋友圈频频被“一辈子没结婚,7个单身女人买房同居10年”的新闻霸占。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2)

日本NHK电视台近期播出特别节目《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记录了7位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奶奶的日常生活,她们由于各种原因处在单身状态,10年前,7人各自买下同一栋公寓的不同单间,开始老年版《老友记》式的同居养老生活。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3)

不结婚,等你老了怎么办?

无儿无女就注定孤独终老?

7位老奶奶开始了一场“老年同居”的美好生活,向人们展示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状态。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4)

想到之前看过的那本书——《无缘社会》,根据日本NHK电视台2010年拍摄的同名纪录片编写。

2010年,日本东京足立区发现一具111岁的男性干尸,引发全国震惊。据统计,一年间,这类身份不明的自杀者竟然高达32000例,他们被统称为“无缘死”。

日本NHK电视台走访了全国,推出纪录片《无缘社会》。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5)

“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 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政府公告上,每天都在更新大量的“无缘死者”,关于他们的叙述也只有性别、服装、随身物品这些表征。

无愿死者们根本无从认起,更可怖的是,或许根本无人辨认他们。但这些无人知晓的死者,生前和我们一样,都是勤勤恳恳活着的众生一员。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6)

模糊记得书中一位记者在追溯一名男性“无缘死者”的生平后感慨道:当他出生时,一定也是被一家人热情地欢迎来到这世上,可是死亡时......

记得自己当时在自习室看到这段文字时,感觉莫名发冷......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走向的最终归宿,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避讳这个话题。

很奇怪,家长、长辈、亲戚甚至社会传统认知,告诉你十几岁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二十几岁毕业后,你要找到一份高薪又稳定的工作、要谈恋爱要结婚;你要在三十岁之前有房有车有家庭有孩子;四十岁你要努力奋斗,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你要挣钱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你要挣钱让父母安享晚年;直到六十岁,你可以领着养老金退休......

似乎还有一条“金科玉律”——“不好好学习,就不会考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不会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会找到好对象;找不到好对象就不会建立好的家庭;没有好家庭,一生就不会过上好日子......”

但是没有人告诉过你六十岁以后要怎么做,也没有人给你描绘人老了以后要怎么过?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7)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随着人均寿命平均值逐年被刷新,我们还不能预知未来人的平均寿命会多少岁。

即使你按照世俗、按照父母意愿“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可是他们还是只指导到你六十岁,接下来的人生呢?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8)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无缘社会》中那些“无缘死者”,虽然有终生未婚孤身一人的,有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但里面更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有的曾经在银行工作,42年兢兢业业跑业务,收纳了满满几大盒名片;有的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的结婚又离婚;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和孤独一样,死亡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命题。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9)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上学期的课堂上,哲学院老教授提到“中国文化自古是一种‘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由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指出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尽管深知人死神灭,犹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中国人却仍然不畏空无而艰难生活。”

当时自己第一反应是:不对!中国文化不是自古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精卫填海到壮士断腕......这么悲悲戚戚、勤劳奋斗,怎么会是“乐感文化”?

现在一想,这个说法的确也有道理。

就拿“死亡”来讲,无论在课堂还是家庭,我们似乎从没接受过“死亡教育”。就连孔老夫子也是主张“未知生焉知死”。谈“死”自古被认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所以才有白岩松说的,“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10)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自己第一次接触“死亡”这件事,是十岁多,太奶奶葬礼。

小时候自己家里是“四世同堂”,九十三岁的太奶奶一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只是老人家从来不和家人一起吃饭,坚持自己做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时候自己经常都是和爸爸妈妈吃完饭后,又被太奶奶叫到她屋子里再吃一顿,晚辈们给她的好吃的老人家也都塞给自己。所以,童年时自己在同龄小孩中一直是最胖的那个。

太奶奶离开时候很平静,甚至前一天下午还清醒着和自己拉手说话。

自己算是全程参加了死亡仪式,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似懂非懂地明白了什么是“死亡”。

甚是费解,小时候老爸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灌输生活道理,就连看见自己若无其事地从乞丐旁边走过,老爸也会教育一番。可是对于太奶奶的离开,他从来没问过自己的感受,也从来没提过当天的事情......

当一个人绝望觉得无路可走(如果生命终将终止)(11)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这些年,日本被贴上“人口老龄化”“低欲望社会”“不婚社会”等标签,生育、死亡危机的背后,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落。“无缘社会”成为日本社会问题的同时,对我国也有不容忽视的警示作用。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为1523万人。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加,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到2018年底达到11.9%,比上一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十几岁时我们不理解死亡,因为年纪太小;二三十岁时,我们不会想到死亡,因为生命尚长。所以我们的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都只是仅仅延伸到五六十岁。古稀之后的岁月,在当下,从来不急着思考。

但是,在血缘、地缘、社缘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分崩与质疑的时代,无缘社会,终会到来......

最后,引用一句:“如果生命终将远走,我希望的是,它的脚步尽可能安详,尊严,甚至喜悦,留下的,比带走的多。

如果生命终将终止,那么希望它被有尊严地对待。

更多读书笔记,欢迎关注公众号:瞎蒙子不吃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