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一条女大学生的聊天记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生跟父母在吵架你该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学生跟父母在吵架你该怎么办(为了150块和母亲吵架)

学生跟父母在吵架你该怎么办

最近,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一条女大学生的聊天记录。

内容是开学以后,女儿让母亲帮她网购一下洗衣液和挂钩,感觉不是什么大钱,想来也是小事。

结果没想到,聊天记录中的母亲直截了当地回复说“没钱了”,把女儿气到不行,甚至因此质问母亲:

“你觉得150块够一个大学生开学值班所有东西吗?”

“我是买生活用品,又不是去唱歌喝酒潇洒了!”

“不买了开学我带瓶酱,买三斤馒头就行了。”

不难看出,这个女生表面上妥协了母亲对其省吃俭用的建议,实际上心里可是老大的不服。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月生活费到底应该给多少,才比较合适呢?

首先,月生活费在一千块以下,肯定是很拮据的。

现在的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肯定比二三十年前不只提高了一两个层次。

再说孩子们在家里吃香的喝好的,那么到了大学里,势必还会延续和以前在家里差不多层次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档次。

那么有些父母,当孩子在高考前拼命苦读的时候,整天给孩子买零食水果营养品,还给孩子许下了很多根本无法实现的承诺,可是当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正需要大量花费的阶段,家里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拿不出也不愿给孩子更多的生活费和零花钱。

以至于极个别大学生连买生活必需品的几百块钱,都需要在父母面前死乞白赖地“摇尾乞怜”。

实在是,让人有些无语凝噎。

其次,月生活费一千至两千,是理性选择。

因为大学一般属于半封闭管理,校内生活消费和餐饮开支都不会太高。大部分学生的一日三餐,50元左右就够了,再加上偶尔购买生活用品和外出就餐,每月2000元,确实是相对理性的消费层次。

当然,这是中西部城市的消费建议。

如果是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城市的大学生,其餐饮价格和消费水平会相应提高,父母给孩子的生活费,理所当然也应该更进一筹。

否则,大学生正是提升自我的阶段,如果吃不好喝不好也玩不好,又哪有心思扑到学业上,尽最大努力去深造和考证呢?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消费主义和攀比心态比比皆是,当其他人穿着名牌衣装,用着高价手机,吃着西餐啃着牛排的时候,自己只能一天三顿往食堂跑,指望着食堂大妈这一顿不手抖,多给你盛几块肉渣渣。

在这样看似节俭,实则自卑的生活状态下,00后想要学有所成,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肯定没法比。

说实话,让现在的年轻人每天花一百块钱来吃喝消费,并不算太奢侈。毕竟就生活费来说,动辄五六千、一两万的比比皆是,但你肯定比不过。

但是许多毕业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档次,还真就是大学阶段养成的。

尤其是一些在中小学阶段缺乏“财富教育”,对于勤俭节约和理性消费还没有概念的大学生,父母就算是千叮咛万嘱咐,该花的不该花的,年轻人肯定会给你花得一干二净。

所以说,像文章一开头,那一份“女大学生嫌生活费太低,母亲又责怪女儿胡乱花钱”的聊天记录,其实就非常切实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大学生想要更多的钱,父母不愿意给更多的钱,这个经济矛盾,应该怎样调和?

诚然,父母把孩子含辛茹苦地培养到大学,孩子当然应该感恩,然后继续压抑和忍耐着,按照父母的设想和意愿,先读完大学,再去竞争激烈的社会职场,去磨砺和寻找自己的事业。

但是在大学四年里,当00后年轻人已经成年,拥有了可以工作赚钱的能力,却迫于学业和校规的约束,只能老实巴交地待在校园里,觍着脸问父母要钱的时候。

作为拥有创收能力和经济大权的父母,是否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

在当前网络时代和网购时代下,年轻人的真实消费意愿呢?

总之,现在“大学生月生活费”的大致水平,应该是在1500-2500元之间,太低了孩子受委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太高了容易滋生奢侈浪费,不利于大学生理财和消费观念的培养。

不管怎么说,父母赏给年轻人的生活费,不应该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还应该顾及和理解年轻人“休闲娱乐”的切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