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课上我讲了汉字“形入心通”的特点,这是和拼音文字的“声入心通”相比较而言。同时,我也说,英文有的时候也能“形入心通”,显示拼音文字在记音原则下偶尔出现的文字主体意识。

中文系16级小王同学来信:

上节课老师说英语也可以形入心通,这让我想到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公益广告,里面就将family这个英文单词形象化了。清晰易懂地为我们阐释了家人这个单词的含义。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1)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2)

F代表爸爸,M代表妈妈,I就代表“我”,从形象上来看也很像。小的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温柔的妈妈相夫教子,为家人遮风挡雨,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3)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4)

在我长大之后渐渐变得不听话,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不愿服从爸爸妈妈的管教,爸爸妈妈因此很伤心。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5)

渐渐地,爸爸的腰弯了,妈妈的身材也变得臃肿不堪,而长大的我也渐渐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凄风冷雨,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渐渐地,轮到我撑起这个家,轮到我去为爸爸妈妈遮风挡雨。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6)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7)

做父亲贴身的拐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给妈妈撑起一把伞,为她遮挡烈日的光芒。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这就是家人的真正含义。

小王同学展示的family字母形式的自主表意,生动感人。虽然这可能是具有汉字思维的中国人的作品,但也说明,只要是文字,不管它和口语词音的关系是松(如汉字)是紧,文字本身都有自外于语音的主体性。

不过,和汉字相比,拼音文字的“形入心通”是非常表面的。

小王同学说的情况,相当于我们在课上说的汉字思维中的“字形变异寓意”,而这只是我们归纳的汉字字形思维众多类型,例如“字形认知”“字形语境化”“字形歧解”“字形的重新分析”“字形加减寓意”“字形排列寓意”“字形灵活组合”等等,其中的一种。“字形变异寓意”是汉字表意的一个重要维度。此时汉字的表意突破、超越了字形固有的组织,通过字形的非常规变异,形成和原有常规形式的有意味的对比,由此在新的变化了的字形上叠加新的字义理据。这样一来,汉字的字形就开始了新的自主的叙事。

例如把“”字的三点水写得特别大,把“酉”字写得特别小,表示酒中掺了水。这就很像family中的字母形式变异。

然而汉字的变异方式比拼音文字更有字形想象力,例如字中套字

在一个较大的“”字的部件“口”中放进另一个小小的“口”,表示奉子成婚。

字中套字,拼音文字很难,因为字母串很长,而单个字母又没有意义。而汉字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显然因为字本身就是一个意象。

又如繁简辨义

作家王鼎钧曾这样说: 

“描写大的乌龟,我赞成写‘龜’;描写小小的金钱龟,我赞成写‘龟’。

“大户人家灯火辉煌 ,我赞成写‘燈’;若是‘人儿伴着孤灯’,我赞成写‘灯’。

“‘淚珠兒點點滴滴濕透了羅衫’,这句话看似平常却予人印象甚深,你看句子里有多少三点水和四点水!那都是黛玉的眼泪!”

简体字写“泪珠儿点点滴滴湿透了罗衫”其实也有很多的三点水和四点水,但作家为什么还是感到繁体字水多?显然因为繁体字更具象,看上去是泪流满面,而简体字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滴滴泪水。而“泪流满面”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个繁体字的确比简体字“湿”的水多。

能够这样用字体在繁简上的形式变化来辨析不同的意义,这是汉字独善之长。

在汉字书写的“神志诗”中,字形的变异表意的手段是拼音文字难以想象的。例如:

龙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汉字的变形寓意是如何开了挂的)(8)

这据传是古代一位思念丈夫的妻子写的信。第一句“夜”字拉长代表“长夜”,“枕”字转向90°代表“横枕”,“意”字的部首“心”转向45°代表“心歪”,整句是“长夜横枕意心歪”。

第二句“月”字转向45°代表“斜月”,“更”字字形三叠代表“三更”,“开”字的部首“门”只写一半,代表“门半开”,整句是“斜月三更门半开”。

第三句“命”字字形缩短代表“短命”,是妻子对丈夫的嗔称,“今”字转向180°代表“倒(到)今”,“信”字不写“口”代表“无口信”,整句是“短命到今无口信”。

第四句“肝”字拉长代表“肝长(肠)”,“望”字中间隔开代表“望断”,“来”字不写最后两笔代表“无人来”,整句是“肝肠望断无人来”。仅仅就这样一首诗,汉字利用字形变异寓意的形式就够拼音文字“喝一壶”的了:字形拉长有“长”意,字形缩短有“短”意,字形转向45°有“斜”意,字形转向90°有“横”意,字形转向180°有“倒”意,字形部件隔开有“断”意,字形缺失部件有“无”意,字形笔画重组有“人”意……所有这些变形之意都直接形之于字。

更妙的是,这些字形变异所寓之意还可以谐声:“长”谐“肠”,“倒”谐“到”。谐声为字形变异的寓意能力加了“外挂”,武力值瞬间爆表,这已经远远超出拼音文字字形变异的想象力了。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汉字的起源“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具有多么神奇的符号象征能力和文化解读功能。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表意为基本特征的文字。虽说一般的文字系统包括拼音文字的起源大都经过象形的阶段,但象形文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只有在汉字中基本保留了下来,从而为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依据。

中国古代的小学(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以汉字的形式意义分析为中心,对经典进行文化阐释。而小学的汉字系统,就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世界。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出现于东汉时代。这部集大成的字典正是西汉文化复兴的产物。当时字学的兴盛说明语文教育的普及,经学的兴盛说明继承和发展原始儒学传统的重要。以字说经,以经解字,把小学作为通经的津梁,正是《说文解字》背负的文化使命。金克木先生曾指出,《说文解字》“不仅是一个文字代码本,而且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的代码本,是一个汉代符号世界图谱。…它使我们得知当时系统化的文化思想”。金克木说:

“《说文解字》的符号世界是汉朝人在公元前后一段时期的宇宙观(世界秩序),这是一个封闭系统。始‘一’终‘亥’,是‘立一为端。…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个分部排列次序传达了汉朝人认识世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完整的宇宙观体系,将整个宇宙排列成一个封闭的有秩序的自我循环的结构。

“这个符号系统是一个符号世界,反映一个现实世界,更是表现出一个‘文化’世界,…古时人总是认为文字符号全体即代表宇宙事物全体(以语言文字表现对宇宙的认识),符号秩序和宇宙秩序有密切关系(符号是万物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文字的“形入心通”和“声入心通”,不是简单的文字自主性(自主表意)的程度不同,而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类型。 从根本上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本源。声音符号和视觉符号因其各自不同的功能而共同承担人类交际、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用。文字因其图像性而具备的突破时空局限的能力,是口语无法替代的。

语音中心主义者,总是强调许多民族是没有文字而有口语的。其实,即使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也必定有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我们的老校长陈望道说过:

“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与语言相并,别出一源,决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底记号。人们知道用声音表达思想,也就知道用形象来表达思想。知道从口嘴到耳朵的传达法,一面就又知道从手指到眼睛的传达法。”事实上,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类最初的视觉符号比听觉符号更接近所要表达的东西。而使一个文明共同体内部成员达到历史和现实认同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文字。也正因为如此,文字才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杠杆。而“形入心通”正是这一杠杆的力量之源。

形入心通能在广阔的人际和代际形成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凝聚力,由心的理解(“心通”)到心的联通(“心通”)。而拼音文字意在异文化之间的沟通便利,由言语异声而文字异形,自觉舍弃了字形的母文化模仿,如柏杨所说:

自从纪元前腓尼基人发明拼音字母,欧洲就注定了不能统一。”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宋春丽扮演的“奶奶”问“玥玥”:你知道人类四大文明是哪四个吗?玥玥没有说出来。答案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奶奶”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其它三个文明都要加一个‘古’字?”

同学们都知道这三个原生文明已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遗迹,所以要加“古”字。

那为什么中国文明始终没有中断,且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汉字给了我们一个终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