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功夫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身高仅有163,爱抽大烟,整天混迹于花街柳巷收受妓女税,这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单拎出来也绝不会有人将他与“一代宗师”联系在一起。
叶问
然而,如果他的名字叫叶问,谁又会质疑他的宗师身份呢?
蛇鹤咏春提起佛山,许多人会联想到“佛山无影脚”,但却少有人记得,“咏春”才是佛山发扬的最为光大的中国功夫。
在中国功夫历史上,我们所熟知的门户以少林、武当、峨眉等派系为首,其中各派系又有自家独门武艺教授,而咏春正是起源于南少林。
在有关于咏春起源的各种说法中,最被人广为认可的一个说法便是:咏春的创立人乃是五梅师太,而咏春这个名字的来源便是以她门下徒弟的名字命名。
五枚师太
据说,五梅师太在山脚下看到一名受欺辱的女子,便将其救下收入门中教授武艺。偶然的一日,五梅师太在教授过程中,见到一条蛇与一只鹤争斗了起来,五梅师太便带领着徒儿细细观看。只见那蛇如人手一般灵动,快速地闪避着鹤的攻击;而鹤又如人的肘一般,频频变幻身形,一攻一挡,双方争斗无休无止逐渐呈焦灼之势。
就在这个时候,五梅师太的脑海中灵光一现,若是将蛇鹤的“招式”应用于武术之中,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剧烈碰撞?
就这样,蛇鹤相争的画面在五梅师太的融合中,逐渐成为了一套系统拳法,而她之后又将这套拳法教给了自己的徒弟严咏春,自此,这套拳法便成为了后来闻名中外的“咏春拳”。
咏春拳起源于女子,所以十分灵巧机变,但谁也没想到最后将咏春拳传承到世界各地的人是那个身高仅有165厘米的男孩。
咏春拳顺着时代传承人的流动,几乎“定居”在了佛山,1900年的时候,咏春拳已经传到了陈华顺的手里。他的外号叫“找钱华”,而他个人也真在这一年遇到了大财主。
这一年陈华顺已经52岁,找了半辈子的“钱”,没想到最终还是因为咏春才“找到了钱”。
1900年,佛山禅城培德里有一位大户人家突然出手阔绰地将培德里最大的祠堂给了陈华顺,唯一的要求便是要其教授自己的小儿子咏春拳。
正所谓“穷学文、富学武”,这户人家也是如此。但他们让稚子学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其争夺功名,而仅仅只是为了“续命”,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个小儿子天生体质弱,稍有不慎便会咳嗽发烧,引发大病缠身,七岁的年纪也还如五岁的孩童一般高,让他的父母操碎了心。
为此,培德里的这个大户人家不惜一切将他送去了武馆,只为让他强身健体,茁壮成长。当然,陈华顺初次见到这个稚童时也没抱任何希望,但就连陈华顺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似乎不被上天眷顾的孩子,后来硬是依靠自己传承了咏春的衣钵。
逆天改命,走入咏春7岁稚童第一次走进武术的世界,眼前见到的是一排排冷漠的木桩,不断用手、肘与其搏击的师兄,还有那老气横秋的师傅。
“你过来。”陈华顺眉头紧皱地将男孩喊到了跟前,“以后你就跟着这位师兄练习,不可懈怠。”这是师傅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男孩也只将其默默记在了心里。
师兄领着男孩穿过一排排比他还高的木桩,走到了石墩子旁边,告诉男孩:“今日,先练习扎马步。”
之后的每一天,师兄都是如此安排。一遍遍“练习扎马步”的话语重复在男孩的耳朵里,本以为男孩会因此觉得枯燥无味而放弃,没想到男孩却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事实上,这样的安排本是陈华顺的主意。在他的心里,虽然自己“找钱花”,但他却不愿教授不爱武术的孩子,只是他也没想到男孩硬是咬着牙通过了他的“考验”。
自此之后,陈华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底里却关心起了这个小弟子。在陈华顺最后的人生里,这个7岁的男孩成了他的封门弟子,他将咏春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他,但只可惜还未等到他“功成身退”,他就因病离世了。
之后的日子,男孩也一直谨记着师傅的教诲,没有一日敢对武艺有所懈怠。八年后,男孩的功夫里已经逐渐有了一些师傅的影子,可此时他却被父亲接回了学校学文。
1908年,男孩来到了香港求学。在这里他孤身一人十分煎熬,加上他个子矮小,学校里的贵族子弟们也总想着欺负他,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男孩身体里蕴藏了巨大的能量。
一日,学校里的“霸王”找起了男孩的麻烦,一个劲地推搡着男孩。眼看男孩就要被“校园霸凌”的时候,男孩将一只只伸向他的手臂,采用忽远忽近的推拉方式,一下子将他们全部放倒在地。
就在所有人看呆的时候,他只留下一句话便扬长而去:“我,叫叶继问,咏春的传人。”
叶继问其实就是我国一代宗师叶问,而那时才16岁的他,其实咏春拳技还未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刻。
自学校一事过后,叶问对武术的热爱近乎痴迷,一遇到功夫了得的华人便要与其比试,但他却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一次,叶问走进了一家店铺,发现老板的步伐和举手投足之间均透露着一股武术行家的气息,机灵的他当即猜想对方或许是个隐于市井的武学大家。
于是,趁老板入内室之时,叶问忙追入试探,却不想他的每一招都能被对方轻松制服,不禁让叶问好奇起来,这个人是谁?
他叫梁壁,与陈华顺同出一门,而他们的师傅梁赞正是梁壁的父亲。得知对方是师伯,叶问高兴地一扫失败的阴霾,对着师伯连连称赞,还不忘手奉热茶。
自来到香港,叶问便无法再学习咏春,而这次遇到梁壁,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叶问这样想着,当即再拜梁壁为师,正式学起了咏春的精髓。
三年后,从梁壁的手下学成后,叶问俨然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真正的咏春传承人。之后他应父母的要求回到了佛山,却没想到父母为他安排的工作并不是他心中所设想的“开武馆”,而是去青楼妓院收税。
那时向妓女收税有个文雅的名称叫“花捐局”,而叶问的主要任务便是向她们收税,而这些妓女缴税后便可公开活动。叶问的父母为了让叶问成家立业,给他找了这样一份公职傍身,顺便娶了一个女人,张永成。
张永成为他开枝散叶,前前后后生下七个子女,尽管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子一女,但也可谓是为了叶家费尽心力。
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始终不敌他乡遇新知。
以己之力,撼动全球1938年,佛山沦为了日寇的辖区,富庶的叶家也被日寇疯狂蚕食,家族百年基业瞬间土崩瓦解,叶问的后半生也因此走上了风雨漂泊的道路。
起初,没了家族庇护的叶问本打算依靠自己的功夫开设武馆为生,但日本人对于中国功夫的垂涎由来已久,当他们得知佛山有一位武术大家的时候,立刻带兵将他们的小院团团围住。
“叶师傅,听闻您在中国功夫上颇有造诣,在下想请您给我们的士兵教授一番。”一名日本军官操着一口蹩脚的中文“请求”着叶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日本人哪里是请?这分明是逼迫。
在许多影视剧中,类似“霍元甲、成真”等功夫巨星都是以武术镇压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剧中更有许多与日本士兵打擂的情节,可叶问却对此一概不接。
在他的心里,中国功夫属于中国,决不能教授日本人。至于擂台比武,叶问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论比试输赢,日本人永远也不可能放过自己,唯一的办法便是离开他们的视线。
1949年,在叶问好友的帮助下,与妻儿分别后叶问离开佛山来到了香港,但他的妻子张永成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生。
叶问夫妇剧照
香港由来是尚武之地,叶问抵港后,通过好友的推荐认识了香港饭店公会的理事长梁相,而梁相不但手握资金人脉,更是一个武术爱好者。
梁相很快拜了叶问为师,而叶问也通过他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不断在香港的九龙利达街、李郑屋邨等地流转,开设了数间武馆,昼夜不分地将咏春传递到了香港的每个角落。
在这期间,他一直与家人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同时他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个上海女人。这个女人的出身不明,但却时常伴于叶问身侧,叶问后来更是因她染上了大烟。
尽管身边的人百般劝阻,但大烟哪里是说戒就戒得掉的呢?好在叶问虽身被“困于”大烟,心却以武术明志。
在香港的日子里,叶问从不间断教授弟子武艺,对于一些携艺而来的弟子,叶问也毫不介怀,著名的功夫巨星李小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小龙在拜师叶问之前,他就学习了太极拳,但一个偶然的契机下,李小龙遇到了一名叶问的弟子。对方使出的咏春拳法令李小龙啧啧称奇,于是第二日李小龙便来到了叶问的府上拜师。
叶问得知他学过太极拳,他也并不排斥,相反还鼓励他继续学习。但在初次教授中,李小龙却误解了叶问的意思,认为叶问教导他的无非就是一些“基本功”,于是没学两天,李小龙便扬长而去。
直到离去的李小龙再次用上师傅所传授的“基本功”时,他才惊觉:咏春拳竟如此博大精深!
于是,离去的李小龙又悻悻而归,正式拜到了叶问门下。此后的时间,李小龙从不缺课,尽管他后来因电影事业远赴美国后,未能完成学业,但他那段时间所学的咏春拳技也被其融入自创拳法之中。
等到李小龙将“功夫”两字写进美国字典时,叶问仍在香港兢兢业业传授武艺。这时,李小龙竟去而复返,希望叶问将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倾囊相授。
只不过,李小龙此次的目的是拍摄影片后带回美国,并非留下。
中国功夫属于中国,这在叶问的心里拥有非凡的重量,所以即使李小龙以“一栋楼宇”为代价,叶问也没有丝毫动摇。
1960年,佛山传来了张永成病逝的噩耗,叶问的心思也回归到了家庭。这时的上海女子已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而他却仍未能完全戒掉鸦片。为此,张永成所生的两个儿子亲赴香港,终于在时隔13年后见到了父亲。
父子相见,泪流满面,愧对于张新成和孩子的叶问,也在两个儿子的劝导下,彻底戒掉了鸦片。
叶问一家剧照
此后,叶问的人生里几乎只剩下传道授业,而他最得意的弟子便是梁挺。除了李小龙以外,梁挺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好例子,咏春在他的手上日益生辉,业内更是有一句话如此称赞梁挺:咏春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盛于梁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叶问当年严词拒绝了李小龙录制影片的请求,但他却在即将离世之际,应梁挺的请求,亲身录制了木人桩法示范的影片。
此后,梁挺作为叶问最得意的封门弟子,他将影片作为咏春课程搬上了世界的舞台,让咏春得以遍布全球,蜚声国际。咏春在他的传播下,子弟门人达到了两百万人的盛况。
梁挺
但提起咏春,所有人联想到的还是那个从九龙大街走出来的谦谦君子,那个无论何时都谦和内敛的一代宗师——叶问。
结语或许,英雄的代名词总是完美;或许,真实的叶问与理想中的叶问有所出入;或许,他也只是个平凡的爱国之人。
不论他是否如影视剧中一般“以一敌十”,也不论他的生活经历曾有多少“污点”,他对中国功夫以及中国的世界地位所作出的贡献都无可比拟。
当我试着设想那个国人被喊“东亚病夫”的场景,叶问这样一个普通人,仍旧以自己的方式在特殊的时代里带领国人挣扎向前,这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尊称他为一代宗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