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即春节来临前的那个年末之月,民间称为“腊月”。“腊”,最初的意思是打猎获取兽物以祭先祖,后来延伸为表示时间的“腊日”、“腊月”,但仍与祭祀有关。现今的“腊月”其实仍然保留着传统祭祀的信息,但民间百姓已把它当作仅仅表示时间的词,把它看做是隆重的春节来临之前那个最繁忙的月份。

山西多地流传着一些关于腊月的风俗歌谣,这些形式相似而内容略异的《腊月忙》民谣,生动地表现出民间百姓为了“年节”而忙碌的情景。

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1)

流行在晋中祁县的一首《腊月忙》民谣,用当地方言来诵读,其柔似流水的儿化音顿时把人们带入一种祥和愉悦的境界: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

二十四,割下对于写上字;

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

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二十八,家家户户胡拾掇;

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

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筐箩。

从这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腊月忙》民谣中,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首先,歌谣的内容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晋中一带民间百姓在腊月里的生活习俗,着重体现了一个“忙”字。腊月二十三是民间普遍重视的“祭灶节”,灶王爷回天上以后,家里少了一位“监督者”,各种禁忌暂时可以置之不理,百姓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于是产生了“忙乱年”的风俗,家家户户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拾掇”。山西许多地方都流行在腊月二十三后嫁女娶媳,这段时间内可以不必严格讲究礼仪,称之为“赶乱婚”。其次,歌谣表现了民间在年节将近时的期盼与祝福心理,各家尽其所有,各人尽其所能,目的只有一个:过个平安吉祥之年。山西人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仿佛是为“过大年”而进行的操练和彩排。

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2)

晋东南流传的《腊月忙》民谣唱道:

二十三,打发老爷(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内;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同前一首民谣相比,其内容有了细微的差别,表现了山西各地风俗的差异。“蒸团子”是晋东南(漳河、沁河流域)比较普遍的节日食俗,虽然“团子”这种食品名称遍及中华,但晋东南的“团子”却材制独特、别有风味。用玉米面配黍子面(软黄米)发酵,包裹枣豆之类的馅,蒸熟即成,当地百姓因其色而呼为“黄蒸”。“擦锡器”主要是指过去民间用于祭祀的器物,多以锡制,平时闲置保存,年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故需事先取出擦净摆放到一定位置。“沤邋遢”,在当地方言中表示两种意思,一是打扫洗抹尘土脏物;二是把可以沤制农家肥的人畜粪便、灶灰炕土、果皮菜叶等物堆置在门外进行沤肥。这段歌谣的内容顺序颇有讲究,合理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民间的生活风俗。

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3)

晋东南潞城流传着一段《过了腊八就是年》的忙腊月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君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日贴挂门神爷。

这首民谣把山西民间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开头,除了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之外,每天都有解馋的食物,巧妙而逼真地应对了“小孩小孩你别馋”首句。在山西民间,“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最深入人心,在贫瘠土地上整年辛苦劳作,当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必定会对年节享用的食物给予最大的关注。

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4)

许多成年人总是怀念幼时过年的感受,在物质条件不太充裕的岁月中,几粒糖果、几声鞭炮便能让人陶醉其中,几乎每个成人都会有儿时过年的温馨记忆。晋东南流传一首与腊月有关的童谣唱诵道: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5)

还有民间的腊月顺口溜里讲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如今,这些习俗有的还在延续,有的成为记忆,但都抹不去人们辞旧迎新,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越来越近了,朋友们,准备好过年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