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 :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二)
三、工对及其它
从上两节我们已经了解到对仗的特征和词性要求。通常对仗又细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假借对、错位对、扇对、句中对等。下面我们分别予以介绍。
1、工对
工对除具有对仗的两个基本特征外,还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对应词语必须是同类或近类词,词义可相类、相反、相称。
所谓词义相类,即对应词语若非名词,应取上一节所述十大类中的同一类词语对应,个别允许的近类词可以对应;若为名词,应取上一节中所述名词16小类中的同类或近类词语相对应。例如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①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③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④
先看名词:①(杜甫《曲江对酒》其二)“花”对“水”,名词小类近类相对;“蛱蝶”对“蜻蜓”,名词小类同类相对。②(杜甫《曲江对酒》其一)“江”对“苑”,名词小类近类相对;“堂”对“冢”,名词小类同类相对;“翡翠”对“麒麟”,名词小类同类相对。③(晏殊《寓意》)“梨花”对“柳絮”,名词小类同类相对;“院落”“池塘”,名词小类近类相对;“月”对“风”,名词小类同类相对。④(叶采《暮春即事》诗句)“瓦雀”对“杨花”,名词小类近类相对;“书案”对“砚池”,名词小类同类相对。 再看其它词类:①“穿”对“点”,“见”对“飞”,均动词相对。“深深”对“款款”,均形容词相对。②“上”对“边”,同为方位词。“小”对“高”,同为形状形容词。“巢”对“卧”,亦是动词化了的名词与动词相对应(见上一节“8、动词”)。③“溶溶”对“淡淡”,都是形容词。④“双双”对“点点”,量词重叠相对。“行”对“入”,均为动词。
所谓词义相反,即词语表达的意思相反,而词类则要求相同或相近。例如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①
去年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②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③
其中,①(徐涂《旅怀》)“绝”对“生”,动词相对,词义相反。②(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长大”对“凋零”,都是正补亲合结构,“长”与“凋”动词相对,“大”与“零”形容词相对。③“新暖”对“旧寒”,都是词义相反,形容词相对。
所谓词义相称,就是对应词语词类同近而词义近异。例如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①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②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③
其中,①“蛱蝶”对“蜻蜓”,②“扬”对“送”,“地”对“天”,③“云横”对“雪拥”,都是词义相称。
(2)对应词语亲和结构要相同
工对对应词语其词素亲合结构必须相同(参看第二章第二节)。
例如上述杜甫《秋兴》(其一)诗句中,“江间”对“塞上”,为方位亲合结构。其中,“江”“塞”为正,名词;“间”“上”为方位词。而“波浪”对“风云”,其词素结构为“近义亲合”,“波”“浪”义同,“风”“云”义近。“兼天”与“接地”均为动宾亲合结构,在句子中作形式状语,“涌”和“阴”为谓语动词,“阴”在此处不是形容词。
再如上述叶采《暮春即事》诗句中,“双双”对“点点”,为“重叠亲合”,即叠字。“瓦雀”对“杨花”,为“偏正亲合”,“雀”“花”为正,名词;“瓦”“杨”为偏,亦是名词,起修饰限定作用。“书案”对“砚池”,亦为“偏正亲合”,“案”“池”为正,名词;“书”“砚”为偏,亦是名词,起修饰限定作用。“行”与“入”为谓语动词。
有些对仗乍看似工对,实则不是。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句: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该联对仗中,“外”对“洲”,词性不合;“青山外”对“白鹭洲”,其亲合关系之结构亦不同,“青山外”为方位亲和结构;“白鹭洲”为偏正亲和结构。这种结构对仗有“差半个字”之说。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云:“尹文端公(继善)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其实,“欲雨”乃动状亲合结构;“新秋”乃偏正亲合结构;二者结构不同矣。这种对子看似工对,实则非工,或谓半工对。
以下对联均属工对,摘录如此,读者可按上述条件自行分析: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李峤《长宁公主东庄侍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杜甫《登兖州城楼》)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沉佺期《侍宴》)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程颢《郊行即事》)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僧 惠洪《秋千》)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其二)》)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旅怀》)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杜甫《九日》)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等等。此处不再一一枚举。
(2)宽对
宽对乃相对与工对而言,符合对仗基本特征但至少不符合上述工对条件之一者,我们称之为“宽对”,即“宽松之对”也。如
①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②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
③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
其中,①“难自”“独成”,词性不对,结构不对,且“自”与“独”错位对应。只能算作宽对。②“静观”乃动状亲合结构,“佳兴”乃偏正亲合结构的名词,故为宽对。③“半开”与“落尽”为错对,尽,有“全”之意,作为概数词,可与“半”对应,故不是工对,自然是宽对。实际上是错位对。
宽对尤以词性不合为最多(方括号内容所示)。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倂]两峰[寒]。(杜甫《九日蓝田会饮》)
第一对中,“皆”对“问”,副词对动词;“分散”对“死生”,动词对名词;词性不对。第二对中,“客心”对“遗响”,前者偏正结构,后者动宾结构,结构不对。第三对中,“天下”对“老臣”,前者方位结构,后者偏正结构;“天”对“老”,名词对形容词;“下”对“臣”,方位词对名词;词性不对,结构不对。第四对中,“从”对“倂”,介词对形容词(状态);“落”对“寒”,动词对形容词;词性不对,结构不对。
(3)流水对
流水对实质乃一个完整的复合句。对中的两个句子或具有主、谓成分的关系、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某种逻辑关系,故流水对中的两个句子不能兑换位置,否则,难圆句意。通常流水对多用于五言诗中,而且很少是工对。例如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杜审言《咏终南山》)
以上两对仅具有微弱的因果关系。再如
那堪玄宾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咏蝉》)
以上例对便是主、谓关系,“来对白头吟”一句乃“玄宾影”的谓语成分。再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该对中,前一句为后一句的条件从句。又如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张谓《同王征君洞庭有怀》)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张说《幽州夜饮》)
以上三例,两句亦是具有某种微弱的逻辑关系,或为因果、或为引申、或谓联想。
(4)假借对
假借对有三种情况:①字义转借;②字面假借;③谐音假借。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①字义转借
所谓字义转借,乃指借用字的转义,而非字面本义,即。例如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杜甫《玉台观》)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杜甫《观李固言司马题山水图》)
以上两例中的“群”字,都是字义假借。上一对中的“群”字,引义为“多”,多少乃概数词,因此可以与数词“十”对应。下一对中的“群”字引义为“众”,而“小”又有“少”的引义,故而“群”与“小”可对。其实后一个对是很勉强的。
再如崔涂《旅怀》诗对: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其中,“经年”义为一年,故“经年”与“两鬓”可对。“经”也就被假借为数词了。
又如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诗对: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其中,“皆”申义为“全”,与“半”均为概数词。故“皆”与“半”可对应。
②字面假借
所谓字面假借,指直接借用字面义,即字面本义。例如温庭筠《苏武庙》诗对: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此乃字面假借对。“甲帐”之“甲”用天干本义,甲帐指汉武帝所造帐帷,以甲乙丙等天干排序。“丁年”之“丁”本义乃指成年男子,壮丁之谓。此处却借用了“丁”字的字面义(天干义),故可与“甲”字对应。
又如杜甫《九日五首(其一)》诗对: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亦是一个字面假借对。其中“竹叶”实乃酒名,借字面义为“竹之叶子”,故可与“菊花”对应。
又如崔涂《旅怀》诗对: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其中,“杜鹃”实乃花名,借用字面本意与“蝴蝶”相对应。
再如杜甫《曲江对酒(其二)》诗中的一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是一个字义假借对。其中,“寻常”则假借其古义(本义):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其中都含有数字成分,故“寻常”可与数词“七十”对应。
③谐音假借
所谓谐音假借,乃指借用某字的谐音字之字义。例如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对: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这是一个谐音假借对。其中的“仙”谐音“先”;而“晓”义为“早上”,借义为“早”;“先后”对“早晚”,故“晓”可与“仙”对应。
再如林逋《梅花》诗对: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亦是一个谐音假借对。其中“清”谐音“青”,可与“黄”字对应。故有“清浅”对“黄昏”。
(5)错位对
所谓错位对,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应成分的位置不对应,或曰对应成分的位置相错。例如杜甫《和贾舍人早朝》诗对: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其中,动词“携”对“挥”,与状态前置词“满”对“在”互换位置,而成错位对。又《观李固言司马题山水图》诗对: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其中,动词“见”对“恨”,与形容词词“长”对“空”互换位置,成错位对。
再如崔颢《黄鹤楼》诗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其中,名词“川”对“洲”,与“树”对“草”,大换位,成错位对。
又如陈子昂《春夜送友人》诗对: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其中,“明月”对“晓天”,“高树”对“长河”,亦是大换位。
(6)扇对
所谓扇对,乃两联诗句隔句相对,即出句与出句相对,对句与对句相对。换句话说,乃相邻两联之间对应。古人这么叫,我们亦随称之。这种对仗较为少见。例如韦庄《杂感》诗对:
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
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
其中,“莫悲”对“莫爱”,“建业”对“广陵”,“荆榛”对“台榭”,“满”对“好”,“昔日”对“也曾”,“繁华”对“芜没”,“是”对“作”,“帝京”对“荒城”。
再如(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对:
文书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也是扇对。
(7)句中对
所谓句中对,是指单句中的某些成分前后呼应。这种呼应关系,实际不属对仗范畴,只是一种一般修辞方法。前人亦称之为对仗,则我们也就按对仗来作介绍。这种对应关系,往往用在诗联对仗的出句和对句中。最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寄韦韬光禅师》诗对: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其中,每联的出句与对句为对仗。而各句中又有相应成分前后呼应。第一句:“东涧水”对“西涧水”。第二句:“南山云”对“北山云”。第三句:“前台”对“后台”。第四句:“上界”对“下界”。
这种对应成分的前后呼应,一般句子中亦有。例如
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金炉香尽漏声残。(王安石《春夜》)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调词》)
十扣柴扉九不开。(叶少翁《游小园不值》)
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四顾山光接水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绿遍山原白满川。(范成大《村居即事》)
一枕新凉一扇风。(刘翰《立秋》)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有感》)
山外青山楼外楼。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直中书省》)
其中,苏诗句:“花有清香”与“月有阴”呼应。王安石句:“金炉香尽”与“漏声残”呼应。李白句:“云想衣裳”与“花想容”呼应。叶少翁句:“十扣”与“九不开”呼应。刘禹锡句:“桃花”与“菜花”呼应。黄庭坚句:“山光”与“水光”呼应。范成大句:“绿遍山原”与“白满川”呼应。刘翰句:“一枕新凉”与“一扇风”呼应。赵嘏句:“月光如水”与“水如天”呼应。林升上一句:“山外青山”与“楼外楼”呼应。林升上一句:“杭州”与“汴州”呼应。白居易句:“紫薇花”与“紫薇郎”呼应。
除了上述同类结构或同类成分前后呼应的外。还有几种同类成分比邻对应。例如(方括号内为对应成分)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清风][明月]无人管。(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南去][北来]休便休。(程颢《题淮南寺》)
[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银烛][秋光]冷画屏。(杜牧《七夕》)
[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艨艟][巨舰]一毛轻。(朱熹《泛舟》)
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冬景》)
这类比邻对应在诗联对仗中也有运用。例如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
注意,工对与宽对乃非此即彼。而后面的四种(句中对不计),或属于工对,或属于宽对,需要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前两种与后四种乃交叉概念,不可混淆。
此外,对仗中对应词语,应当避免使用同义词。例如“河”对“川”,“红”对“赤”,“兵”对“卒”等,否则,便是病对。如韦庄《思归》诗句:“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其中,“外地”与“异乡”是同义词,“寂寞”与“凄凉”乃非常近义词。此对不谓不工,实乃句义重复,此为对仗的一大忌讳。古人谓之“合掌”。
——作者:夜话西窗
(全文完)
有用记得转发分享,喜欢请加关注,每天有好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