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孟君


易经“大过”卦(如图)。

易经里最经典的两句话(说说易经独立于世)(1)

“大过”卦


其卦辞说:“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其含义是:

大过卦。栋梁弯曲,适宜有所前往,亨通。

《彖传》说:“大过”,宏大者过越常理。“栋桡”(栋梁弯曲),是“本”“末”柔弱。刚阳过越而守中,巽顺和悦而前行,“利有攸往”(适宜有所前往),亨通。“大过”之时宏大啊!

《象传》说:“泽”灭没“木”,“大过”之象。君子因而独立于世、无所畏惧,避世遁居、无所忧闷。

其中,“大过”,意思是宏大者能够过越常理。“栋”,栋梁。“桡”(ráo),曲木,木头弯曲。“攸”,所。“亨”,亨通。

“本末”,本与末,指初爻和上爻。“刚”,刚阳。“巽”,巽顺,顺从。“说”,同“悦”,和悦。

“泽”,水泽,指上卦“兑”。“灭”,灭没。“木”,木头,指下卦“巽”。“遁世”,避世隐居。“闷”,忧闷。

唐代大儒孔颖达,解读此卦道:“‘过’谓过越之‘过’,非经过之‘过’。此衰难之世,唯阳爻乃大能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故云‘大过’。以人事言之,犹若圣人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栋桡’者,谓屋栋也。本之与末俱桡弱,以言衰乱之世,始终皆弱也。‘利有攸往亨’者,既遭衰难,圣人‘利有攸往’,以拯患难,乃得亨通,故云‘利有攸往亨’也。”(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孔颖达认为,“大过”卦之“过”,是“过越”之“过”,不是“经过”之“过”。在此衰微、危难之世,唯有阳爻的“宏大”,能够超越常理以拯救忧患时难,所以说“大过”。就人事而言,犹若圣人超越常理以拯救忧患时难。“栋桡”者,意思指房屋栋梁。其本末两端都弯曲柔弱,以此来说明衰乱之世,始终都是衰弱。“利有攸往,亨”句,既然遭遇衰微危难,圣人“利有攸往”(适宜有所前往),以拯救忧患时难,就能得以亨通,因此说“利有攸往,亨”(适宜有所前往,亨通)。

关于“彖辞”中的“大过之时大矣哉”句,孔颖达解释道:“此广说大过之美。言当此大过之时,唯君子有为拯难,其功甚大,故曰‘大矣哉’也。” (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这句是泛说“大过”之美。当此“大过”之时,唯君子能有所作为,拯济时难,其功业甚大,因而说“大矣哉”(宏大)。

关于象辞,孔颖达分析说:“‘泽灭木’者,泽体处下,木体处上,泽无灭木之理。今云‘泽灭木’者,乃是泽之甚极而至灭木,是极大过越之义。其大过之卦有二义也:一者物之自然大相过越常分,即此‘泽灭木’是也。二者大人大过越常分以拯患难。‘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者,明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隐遁于世而无忧闷,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遇此则不能,然唯君子独能如此,是其过越之义。”(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泽灭木”句,“水泽”处下,“树木”处上,“水泽”没有灭没“树木”的道理。现在说“泽灭木”,是“水泽”甚大以致灭没“树木”,是极大超常之义。“大过”之卦有二义:一者,自然之物相较大大超越一般常度,即此“泽灭木”(“水泽”灭没“树木”)。二者,“大人”大大超常拯救忧患时难。“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句,说明君子于衰微危难之时,卓尔独立,没有畏惧,隐居遁世,没有忧闷,思有避世之心,其操行不改。凡人若遇此情境就不能这样,唯有君子能够独独如此,这就是“过越”的内涵。

元儒李简(李蒙斋),也说:“君子当此之时,或进则大有为,反本末之衰,‘独立不惧’可也。或退而穷处,则坚贞不移,著书立言,垂法将来,‘遁世无闷’可也……皆大过之事。”(元李简《学易记》)

在李简看来,君子当此之时,或者仕进大有作为,拨反本末衰微之势,“独立不惧”较为适可。或者退隐穷处,坚贞不移,著书立说,垂示法则以待将来,“遁世无闷”较为适可,都是“大过”之事。

可见,“大过”之时,是衰微危难之时,同时,也是强大者力挽狂澜、拯济时难之时,更是建立宏大伟业之时。如此“大过”情境,需要超常魄力、能力和智力,才能“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才能成就“大过”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