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远在山西太行山中的一个无名小镇上,有一个名叫吴子祥的穷秀才,他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同是读书人的父亲将他含辛茹苦地养大成人,还教他读书习文和做人处世,盼望他日后能有所出息,自己也好向祖宗有所交待。
然而不幸的是,吴子祥十六岁这年的春天,父亲却因染上重疾不治而亡故了。此后的日子,吴子祥就靠着祖上留下的一点微薄家产孤独生活。不过,从小爱读书的吴子祥却一直没有放松读书学习,并且准备在来年去国都考试,以求谋个好差事。
这一天,吴子祥读书累了,就到山脚下的林子闲逛了一回。回来的路上,吴子祥在路边看见一条遍体是伤,半死不活的小蛇。见小蛇很是可怜,吴子祥就有些怜惜它。于是,他就脱下外衣,把小蛇包进衣服里,带回了家中。此后一段日子,吴子祥边读书边侍弄小蛇,帮小蛇养伤。
不久之后,小蛇的伤养好了,吴子祥就把小蛇带到自家后园外的树林,想放小蛇归林。可是小蛇似乎通了人性,盘在地上,眼泪汪汪地看着吴子祥,就是不肯离去。吴子祥见状,想到自己从小没有了母亲,父亲如今也已离他而去,觉得与小蛇同病相怜的他,就又把小蛇带回家中,放在一只柜子里喂养起来,还给它起名叫青衣。
春去暑往,秋去冬来,到了来年春天时,已经和吴子祥有了相依为命感情的小蛇青衣,竟然长大成了一条大蟒蛇。
初夏时节,吴子祥收拾行装,要去国都参加考试了。临走时他放心不下相依为伴的青衣,就对它说:“青衣啊青衣,我要去国都参加大考了,你在家里好好照看自己和家,有心的话就为我祈福。”青衣听懂了,还认真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吴子祥来到了国都,正想找个客栈先安顿下来时,在街头看到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国君的宝贝女儿公主的眼睛疼得厉害,快要疼瞎了,需要龙眼治病。如果有人能献上龙眼,治好了公主的眼睛,国君就招他为驸马。
吴子祥看了告示,待在原地琢磨了一番,心里就高兴起来了。当下,吴子祥也不住客栈,考试也不参加了,就立即转身回了老家。
吴子祥到家后,就和看家的青衣商量说:“青衣啊青衣,国君的女儿要用龙眼治病,我想求你把你的眼珠借一颗去,你愿意帮忙吗?”
蟒蛇青衣听了,没有丝毫犹豫,就点了点头,随即昂着头,让吴子祥取走了一颗眼珠。于是,吴子祥连夜就往国都赶。到了国都后,吴子祥上前揭了告示,就跟着侍卫去见国君,随即献上了青衣的眼珠。
公主在郎中的服侍下,点了龙眼水,服下了龙眼汤,吃了清炖的一颗龙眼,她的眼病一下子就好了。国君兑现了他的承诺,就将吴子祥招为了驸马,让公主和他成了亲。吴子祥从此过上了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好生活。
可是,令吴子祥没有想到的是,冬天的时候,公主的母亲,国君的妻子得了和公主一样的病,四处求医也未见好,而且眼睛疼得厉害,到了快要疼瞎的地步了。
国君就把驸马吴子祥叫来,说:“驸马呀,这回你还得再去弄颗龙眼来,把你岳母的病给治好了,寡人就封你为治国宰相。否则,就取了你的性命。”
吴子祥想当宰相,可他也心疼自己一手养大的小蛇青衣,就有些不大情愿。可是一想到国君妻子的病治不好,国君就拿他试问,无奈之下,就又回到老家,和青衣商量,要再取它的另一只眼睛。
青衣自小被吴子祥救助,而且还是他将它养大的,就有心报答吴子祥,于是它点头同意,让吴子祥又取走了自己的另一颗眼珠。有了这只龙眼,公主母亲的眼病就治好了。而国君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封吴子祥当上了宰相。
这下子,吴子祥终于发达了,实现了父亲想让他光宗耀祖的愿望,过上了锦衣玉食的腾达生活。可是,令吴子祥没有想到的是,当宰相还不足半年,他的小命竟然就没了。
这一年的秋天,国君外出巡游时,不幸染上了肺病,由于国君体弱,肺病很快扩散,还影响到了心脏,这两种重病在身,国君被吓得要死。
久治不愈之时,国君想到了宰相吴子祥,就对他说:“宰相呀,以前你两次献龙眼有功,寡人招你当了驸马,又封你为宰相。如今寡人病重,还得求你再去弄点龙心龙肝回来治病。这回如果治好了寡人的病,寡人就封你为王,大好江山与你平半分。”
又要再次伤害青衣,曾经和小蛇青衣相依为命的吴子祥于心不忍,可他一想到如果治好了国君的病,就可以做王,还可以与国君平分天下;否则,国君就会拿他治罪。无奈之下,有了几分贪心的吴子祥就又回到老家,和青衣商量。
听到宰相吴子祥为了国君要取自己的心和肝,大蟒蛇青衣把嘴巴鼓起来,它向吴子祥示意,意思是叫吴子祥自己钻进它的肚里去取。
于是,吴子祥向青衣磕了几个头,就钻进了青衣的肚子里,开始割青衣的心和肝。也许是蟒蛇青衣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吴子祥割了几下时,青衣支撑不住了,“吧嗒”一下就把嘴巴闭上了,疼得昏死过去了,而宰相吴子祥就被关大了青衣的肚子,没过多会儿,就捂死在了蟒蛇青衣的肚子里了。
读而有悟:这也许就是 “人心不足蛇吞相”俗语的由来吧!吴子祥本是个穷书生,原本也是爱心和同情心人的,可是随着环境和身份地位的变化,他的同情心变成了贪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害自己曾经同情并救助的小蛇青衣,最终命丧蛇腹,留下了“人主不足蛇吞相”的教训。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尔文夜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