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语 寝不言

食不安卧不寝:食不语寝不言(1)

“食不语,寝不言” 是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说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当然,孔老夫子说的一定有他的道理,食不语从健康的角度、养生的思路去理解,可能是对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你想,当年的生产力低下,食物肯定不是那么充足,也许一顿饭都是可丁可卯的做的,你在吃饭的时候“嘚不嘚嘚不嘚”的直个说,势必影响吃饭的速度,结果,就可能一声不吭闷头猛吃的人吃得多了去了,说话的人光顾着说了,饭就没有吃多少,也许这都是孔老夫子有饿肚子的惨痛教训的。

现在谁再说食不语就大错特错了,为何?现代社会,社交的一个重要场合就是饭局,有求于别人的,得在饭桌上把所求之事说出,被请托者喝得晕晕乎乎的时候,啥事都好说了。做买卖,得在推杯换盏之中谈生意,特别的情况下,人喝高了的时候,都特别的讲义气,豪爽的劲头一上来,胸脯子一拍: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这些,离了说话能成么?所以说,就得说,而且得大说特说,巧舌如簧的说,口吐莲花的说,别管他什么“食不语”不“食不语”的。

其实想想,一家人围坐桌前,个个的闷头吃饭,就听得筷子碰碗边儿的声音,是不是有点儿压抑?甚或有教养的人家连筷子碰碗边儿的声音都没有,没意思。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就说过这个话题,柏杨先生在他的文章“代沟与祸福沟”里说:……定要跟孩子们聚在一起,共进晚饭,一家人团团而坐,一面吃、一面东西南北的瞎聊,(孔丘先生“食不语,寝不言”那一套传统文化,千万别搬出来。否则饭桌就成了殡仪馆,全砸。)柏杨老先生的意思是不赞同孔老夫子的“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言 好理解,寝,就是睡觉,要睡觉了就不能说话了,现在的说法是,睡觉前说话多了,神经兴奋,怕是容易失眠。古代不见得是这个意思,古代食物不足,早睡多睡,也是解决肚子饿的好办法,不是有的回忆录说:饿肚子的时候,大人就哄小孩子:快睡吧,睡着了就不饿了。在“低指标瓜菜代”的时候,老早的上炕睡觉还真是解决肚子饿的好方法,不过古代人他不那么说,而是把寝不言声称修养的表现。

寝不言,这一条儿,小孩子做不到,尤其是有好几个小孩子的时候,更做不到,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的闹得厉害,想不让他们说话,有点儿费劲。还有一种人,想不让他们在睡前说话太难,就是新婚夫妇。我在煤矿的时候,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老工人,儿子新婚,晚上小两口嘚嘞嘚嘞的直个说,这老工人看着儿子媳妇那屋的灯总亮着,窃窃私语叽叽咕咕的声音传到他耳朵里,就气鼓肚子,说:有什么好说的?也不知道都说些啥,天天的夜里“哭嚓”“哭嚓”说起来没完。别的工人就起哄:“你想知道他们说啥,你到窗户根儿听去啊”,弄得这老工人挺不好意思的。

评曰:在现代,食不语 寝不言是不可能的。这人都没有修养了么?

进餐奏乐

看书看电视剧,一些古代的帝王或是诸侯吃饭的时候有乐工奏乐,有些墓葬出土的编钟做工精美规模宏大,想一下就可知,当时的场景得有多麽热闹,一个人带着或是媳妇或是小媳妇坐在那吃饭,一大帮人在旁边吹打弹拉,一帮人在编钟架子前“咣、咣”的敲,而且敲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的,这享受,一般的普通人见都见不到,更遑论享受得到的。

发展到了后来,民间吃饭时也有奏乐的,不过人家那叫进餐,西餐店里,客人在那吃饭,有人在一边弹钢琴,这个和举行派对的宴会无关,不是一个事儿。自从发明了录音机,吃饭的时候奏乐这事儿民间也可以办到了,一边吃饭,一边放着录音机,音乐轻柔的划过空间进入餐厅,传入人的耳朵,也算是一种享受。

眼下的电脑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什么歌曲音乐想听啥有啥,更方便了。

现在,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享受古代帝王诸侯的待遇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