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语,寝不言出自《论语·乡党》,原文如下: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食不言寝不语原因,食不言寝不语(1)

译文:

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席子摆放不端正,不要坐。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孔子认为吃饭时和睡觉前说话都是不礼貌的。孔子对人的举止言谈定了很多规矩或者习惯,并时刻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以身作则的。除了礼节之外,更多是出于对人身体健康的考虑。

一 、吃饭说话会影响消化.因为进食后,身体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的不同部位,以便使肠道获得更多的能量去分解、消化、吸收食物.吃饭时谈话,会使本该流向胃的血液流向了大脑,就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此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还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影响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烂,又不能拌入足够的消化液,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而且说话延长了吃饭时间,饭菜凉了对胃也是不良刺激.

二, 吃饭时说话,还可能会引起呛噎.因为咽喉部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道,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后可通食道,向前则可通气管.吞咽食物时,为了保证食物通路的顺畅,吞咽反射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动作.一是小舌头上抬,正好盖住鼻腔后部,防止食物进入鼻腔;二是咽部一些小肌肉收缩,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误入“耳咽管”.三是喉头上提,使会厌软骨盖住气管.这样,四通八达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证了食物能乖乖沿食管进入胃.而如果吃饭时说话、大声吵嚷或大笑,都可能干扰到这一过程,容易把实物呛入气管或者让骨头之类的卡住,引起安全问题;另外在集体场合大声交谈会影响别人,也是不礼貌的做法。

食不言寝不语原因,食不言寝不语(2)

三,“寝不语”。睡眠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个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眠质量的好坏关乎人的身体健康。在白天,人的中枢神经一直处在活动或者活跃的状态,睡眠需要把大脑从兴奋转到抑制状态,让大脑细胞和各器官组织得到充分休息,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疲劳。那么,如果睡觉前高谈阔论或者思考问题,就会让人精神过度兴奋,不能很快的使情绪平缓下来,容易导致失眠、降低睡眠质量,影响身心健康。

“食不言,寝不语”,在今天看来有些迂腐和不合时宜,但是,古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有其科学和合理的地方的,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食不言寝不语原因,食不言寝不语(3)

食不言寝不语原因,食不言寝不语(4)

食不言寝不语原因,食不言寝不语(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