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引滦入津工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解决天津市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一综合性的大型输水工程,是从河北省的潘家口水库引水,穿燕山余脉,使滦河水西流,经黎河、州河,越过潮白新河、永定新河,进入新开河,最后流入天津市,全长共234公里,计有穿山隧洞、明挖埋管、河道整治、泵站桥闸、蓄水净水及水厂配套等113项单项工程;其中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是在景忠山开凿一条9.69公里长的输水隧洞。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

1982年4月1日,引水隧洞正洞正式开工。图为天津市引滦入津开工典礼大会会场。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2)

全长9690米的穿山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中最艰险地段。铁道兵第8师、11师52团,担负开凿7210米的引水隧洞和1565米的明挖埋管任务。图为部队寒夜破冰施工。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3)

开凿隧洞任务艰巨,工期一再提前,施工部队先后打斜井11座,采取“长隧短打,多口并进”的施工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图为正在开挖中的第5号斜井。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4)

输水隧洞宽5.7米、高6.25米,任务艰巨,施工连队展开夺旗擂台赛。第8师40团7连创造月掘进130米成洞100米的纪录,被铁道兵指挥部授予“引滦入津猛虎连”称号。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5)

输水隧洞岩石破碎,断层较多。铁道兵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一次又一次大塌方。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6)

指战员奋斗在“地下长廊”。施工进度不断加快,大批石碴源源外运。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7)

引水明挖埋管工程全面展开。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8)

绑扎管体钢筋。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9)

1982年5月,水利部长钱正英(前排中)到引滦工地考察指导,高度赞扬铁道兵部队的顽强拼搏精神。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0)

1983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一,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背手者)到引滦工地看望铁道兵指战员。他赞扬说:“我去东北林区最艰苦的地方遇上铁道兵,到青海高原格尔木又遇见铁道兵,成昆铁路最艰苦工程也是铁道兵修建的,这次又参加引滦工程施工。铁道兵都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我们国家建设立了大功。”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1)

铁道兵担负的明挖埋管工程胜利完成。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2)

引水隧洞打通了,战友会师,欢呼胜利。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3)

1983年4月28日,铁道兵部队举行引滦入津隧洞贯通祝捷大会。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4)

铁道兵第8师40团在引滦隧洞施工中,敢打硬拼,荣立集体二等功。1983年1月15日,铁道兵在河北迁西县,为40团举行表彰大会。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5)

1983年7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视察引滦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6)

1983年8月28日,铁道兵指挥部召开参加引滦入津工程施工部队庆功大会,77个单位、2460名个人立功,16个单位和个人获荣誉称号。副总参谋长何正文(右2)、总政治部副主任黄玉昆(右3)、总后勤部副部长李元(右1)到会,代表军委、三总部向引滦入津功臣祝贺。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7)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高度赞扬引滦入津工程施工部队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又省,为全国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榜样。图为中国最长的穿山引水隧洞——地下万米“水晶宫”。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8)

1983年8月,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两年全部完成。滦水南流入津门,甘甜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战士们欢庆胜利通水。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19)

饮水不忘引滦人。9月11日这天,天津人民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隆重举行通水典礼。天津人民铭记子弟兵创建的丰功伟绩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景忠山下树起纪念碑,在海河与新开河交汇处建起感恩塔。

引滦入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铁道兵历史画卷)(20)

来源:晓安美篇

编发:铁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