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

“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这需要考生对周围生活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反应力,对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文题、话题有深刻的理解力,对所确立的中心有生动的表达力。

“深刻”,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深刻”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就是要求文章:一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能进行深入地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三能做到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给人启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在具体写作时,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一、要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立意要高远

一篇好的记叙文章,其主题必须有启发作用,必须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和眼光。

1.寻根究底,探究人情物理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哲理,只是缺少探究哲理的思维。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也许就能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既深刻又富有新意。当代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钟爱,是因为她的文字冷静、雅致而又充满哲理。而这些哲理,正是人们常见而少思、常在口头而少入笔底的“人情物理”。她曾说,有人给她做过一个统计,在她的小说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温暖”。这就是她观察的慧心,她独特的视角。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巧妙克隆,翻新文化经典

文化经典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中学语文更是如此,且经典之精华又多现于教材及读本,因此部分考生善于就地取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构思,巧妙“克隆”出考场佳作。当然,这样写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古”“今”联系,并让“古”为“今”服务,不能空谈,要有实际内容,要揭示生活的内涵情理。

3.揭示根源,点击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既吸引人也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尤其如此。写热点的第一大优势是材料新,第二大优势是有较大的利于考生发挥的空间,第三大优势是容易凸显考生的思维能力。

(二)主题要新颖

思想内容深刻的文章,必须突出主题的新颖性。新颖开掘需靠好风借力。考场作文是急就章,考生往往因匆忙下笔,思考欠缺,就题论题,最终落入旧套。若能根据话题或立意,借助于一种“载体”来阐述,即搭建一个让主旨升腾、飞跃的平台,提供一个形象可感的依托,便能促使作文脱颖而出。

1.学会在一般的文章中作富有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写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用寓言体,在一般的文章中作包含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同样可以使文章有意蕴,使文意有寄托性。

2.学会运用引申、发挥、影射、暗示等手法。在记叙中运用引申、发挥、影射、暗示等手法,可增加新颖的意蕴。

(三)细节描写要生动、细致

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必须学会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要想细节描写生动,就要学会寓情于事,寓情于物,用细节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传达人物的真情。

(四)抒情、议论要渗透哲理

记叙文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展开,适时地进行抒情、议论,不动声色地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深情、感悟渗透融会在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思考。这样,既突出了文题,强化了主旨,更升华了文章主题。

二、议论文深刻“

 角度”

(一)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1.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立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

3.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

(二)议事说理,洞烛幽微

1.学会在立意时运用唯物辩证法。

2.学会在行文中运用因果论证法。

要使文章“议事说理,洞烛幽微”,方法很多,但因果联想、因果分析和因果论证(议论文)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中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是:

(1)善于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使论证过程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练。

(2)善于分析事物(现象)产生的多层原因,并揭示出最终极的原因。越是揭示出深层次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也就越有说服力。

(3)善于进行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的分析。前二者分别指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后者则是说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普遍的现象,三者都是辩证逻辑的要求。

(三)见几知势,预示前瞻

这里的“几”,是指事情的征兆,“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的苗头、动向。这个意思现在也叫“前瞻”,是指展望、预测的意思。具体来说,文章“预示前瞻”的特点指思想前卫,有远见卓识,能给人以开阔视野、知所趋避的教益。这是一条非常高的标准。前瞻性主要体现在立意上。要求能够及时洞察事物的现时矛盾并预见将会出现的矛盾,及早探寻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前瞻性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敏锐性、预见性和洞察力。敏锐性是对事件(物)敏感和辩证意识的集中体现;预见性是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未来结局通过分析论证进而作出的有一定价值的论断;洞察力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未来,透过表象看根源的能力。

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旧事物的弊端,发现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感受时代的气息,感知时代的脉搏,思于心胸,形诸文字。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近两年全国高考各地卷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施展这方面才华的天地,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审题训练确有必要。高中生要逐步学会在文章中表达超乎一般见解的、带有远见性和前瞻性的看法。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大一上(写作满分讲义2)(1)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者南怀瑾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大一上(写作满分讲义2)(2)

这则材料谈的是“敬畏”,敬畏的对象是什么?从材料中“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句可以推断,敬畏的对象,应该是道德,是规律,是法律,是底线,是信仰,是不能违背的东西。

敬畏的话题,古来有之。《论语》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康德也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些中外名言,一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材料,二则引用到文章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润饰作用。

理解材料之后,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立意:从正面,可以写“常怀敬畏之心”“守住底线”等;从反面,可以从当今许多人不心存敬畏的现象入手,剖析深层的心理原因,并指出这样做的弊端。

这道作文题审题难度较小,但行文难度较大,若写议论文,没有透彻深入的思考,文章很容易成为泛泛之作;若写记叙文,要寓情于事,把体验和感悟融化在事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