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1)

张曼玉花样年华,陆小曼才子佳人,张爱玲纠葛的男女世界,还有周璇、阮玲玉、秦怡这些初代偶像的明星魅力……想到这些人物,你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会不会总有一件风情万种的旗袍?

旗袍,在今天的网络语言环境中,可以被直接翻译成英语“Chinese dress”。这种起源于旗人服装的女装样式,由于时代的机缘,带着光环登上国际舞台,仿佛是灰姑娘遇见的仙女棒,把中国女性从一种保守、灰暗、模糊的角色中“解救”出来,第一次展现出独特鲜明的美好。

“上海滩最后的旗袍大师”褚宏生曾表达自己的愿景:希望某天,旗袍能回归中国女性的日常装。无论喜不喜欢这样的期待,不可否认,中国女性对于旗袍是别有一份感情和执着的。

“从领点开始,经锁骨斜摆腋下,顺滑到腰,开叉于腿——就是这条侧曲线,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和旗袍独特的美丽。”一丝不苟挽起的黑发,优雅合身的中式斜襟儿立领罩衫,手指灵活地按压和抚摸着面料,把各式各色针线运用得流畅如诗……张丽娟,就这样站在裁剪台前,一边忙活着手下的裁剪活儿,一边与记者讲起自己和旗袍的故事。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2)

▲张丽娟在精心缝制。

敢动刀剪的丫头

朋友们管张丽娟叫娟子。1981年,娟子出生在河北承德。她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喜欢做衣服、做旗袍的巧手。

“承德的满族人多一些,我又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总看到她啊,不停地做衣服。那些旗袍上的款式、盘扣、包边,我从小就熟悉。还有她们剩下的布料布头,我胆子大,就敢拿来自己学着样儿剪裁……”

张丽娟回忆小时候的顽皮,笑得特别开心。她说自己和旗袍的缘分,大概就起于“不怕剪子敢动手”那么一点点与别家孩子的不同。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3)

▲制作旗袍,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2001年,娟子是河北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就读的一名学生。暑假回家,她看待姥姥的手艺已经有了一种“专业的眼光”,看得技痒,她决心做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

那件淡黄色、桑蚕丝面料的旗袍,是张丽娟的第一件“作品”。“说是我要做旗袍,其实是姥姥给我量的身,姥姥指导我打的版。她的要求特别严格,任何一个步骤想偷工减料都不行,旗袍做成了,连烫的步骤不对都不行。”那件旗袍的幼稚和简单,现在回想起来,娟子了然于心;但对于家族“手艺基因”的信念,她也很有自信,说那件旗袍做好后,自己非常喜欢,那种独特的美丽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毕业后,娟子留在了省会石家庄,在这个纺织工业曾极为发达的城市,从事服装出口方面的工作。“按照外国客户的订单要求,到国内生产厂去加工,有时候想跟客户建议更有‘中国味儿’的款式和设计,人家不一定接受,慢慢就有了自己做设计、做旗袍的冲动。”

娟子说,设计一件旗袍,亲自选料亲自裁剪,再眼看它穿在别人身上特别好看,自己会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把她留在这个小众而辛劳的行业,一干就是十多年。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4)

旗袍“变”与“守”

旗袍原来是满洲女人的传统服装。长袍大袖,直线式,胸、肩、腰、臀藏在袍内,绝不表现身材和女性曲线。

让娟子从大学就念念不忘的“旗袍”,实际上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荣的时期,街头共存着缤纷多样的时装,海派旗袍尤为流行,取代了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时尚。

“海派旗袍受西方影响,追求线条美、曲线美。”娟子说,“旗袍的样式是一点点演变过来的,我姥姥那时候做的旗袍,还大致属于清末民初时长袍马褂类,肥肥大大的,方便人们干活。后来改良旗袍受海派旗袍影响比较深,比较显身材。”

传统旗袍是全开襟的,依靠盘扣的系紧或开解,实现穿脱。“做得好的旗袍,穿着者不会担心走光,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了旗袍与身体的贴合性”。制衣大师褚宏生说,旗袍是手工编织的另一层皮肤,它与我们熟悉的现代常服有一些区别。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5)

▲各色丝线。

“它的袖子与身片是连在一起的,门襟边儿则需要手工‘扦’上去。”娟子说,“传统旗袍没有胸省腰省,但有一套完整的‘归、拔、整、烫’工艺,而且极为严格。比如一个烫熨的功夫,能把腰部看起来多余的空间归进去,胸围拔出来。面料是一片布,而人体是圆的,通过手工才可以缝制出那种圆润而完美贴合的感觉。”

娟子姥姥的时代,做旗袍用的最多的面料是桑蚕丝。桑蚕丝柔软,缺乏硬挺感,所以过去做旗袍需要刮浆。这个“浆”,也是旗袍师傅自己做的。做好“浆”之后,把整个幅宽的面料放在桌子上,一点点刮匀,这样的面料才能用来做旗袍。“刮浆特别考验技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薄厚不均匀,做出来不好看。”

到了娟子生活的时代,旗袍已经摆脱了“刮浆”这样的工序,以各种考究的内衬作为替代了。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6)

▲针线翻飞中透着专注。受访者供图

尽管如此,娟子认为,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手工制作赋予旗袍的独特美感。她在解释自己为何在今天还要坚持一针一线手工缝制时说,千百年来,中国母亲的指尖缝缀着一家人的温存体面,旗袍等传统服饰上承载的感情,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不仅如此,旗袍上面的一个花边、一片刺绣,当它用心而为、以手完成时,其精美程度往往是许多现代流水线工艺都难以达到的。

为了追求这种境界,“旗袍迷”娟子,决定走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手艺之路——她要让旗袍传统美真正融入今天的时尚。

娟子的客户都知道,她制作的旗袍在领子部分有一个小特点:旗袍立领的项后合拢处,不是平直收口而是半圆收口。穿旗袍的女人,以前最讨厌在这个地方被立领的扣子钩到头发;把立领由直改圆,不仅省掉扣子,不会钩头发,而且领后线条更贴伏颈项,充分展现女性的优雅柔美。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7)

谁为坚持“定价”

现在,旗袍也已经开始工厂化批量生产了。坚持手工制作的意义何在?

娟子用一组对比回答这个问题:流水线上下来的成衣,大多可以分成160、165、170这样的尺码;而一件定制旗袍,要依着人体特点,至少量取身体三十多个部位的数字,设计裁剪而成。

两种方法完成的作品,对身体的贴合与表达,效果自然也完全不同。“量体裁衣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设计师思考客人的体型特点,为她设计怎样的曲线,以及这件衣服能够配合什么样的场合穿着,等等。”

娟子反对那种认为只有“完美身材”才有资格穿旗袍的观点,“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件心爱的旗袍。不论高矮胖瘦,我认为都可以穿着合适的旗袍,走上任何舞台。”

相对于旗袍的“完美”,她更看中这种风格女装对女性身材“不那么完美之处”的弥补和改变。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8)

▲旗袍走秀。受访者供图

去年娟子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时装品牌发布会,在那次作品大秀上,她做了近百套旗袍,邀请许多“素人模特”来做展示。尤其有一位怀着三个月身孕的“准二孩妈妈”,她是牵着大宝、怀着二宝,骄傲地走上T台的。

“其实那会儿这位宝妈已经挺胖了,但因为我们是量体裁衣,给她设计的旗袍非常合身。走上舞台的她,一点都不尴尬,只有满满的幸福与骄傲。好旗袍带给人的改变,就是如此明显。”

旗袍不仅改变着穿旗袍的人,也改变着做旗袍的人。

从兴趣到事业,痴迷旗袍制作近20年的娟子说,人们往往以为,有20年绣工的师傅、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级定制……这些耀眼的名号,会让她们的作品与“售价不菲”画上等号。但是,聚光灯外,更多的老师傅辛勤缝缀的付出,正在一点点被机器的轰鸣所淹没。

“流水线生产,分别打几个号码的版就可以批量生产了。但手工定制是针对一个人,单人单版单款,成本肯定高。而且定制是一个师傅从头做到尾,耗费工时长,也影响造价。”娟子说,自己做过最贵的一件旗袍,价值20万元人民币,“面料使用了整幅的缂丝,而且是我们河北的非遗传承人王鹏巍老师的缂丝作品,这种传统手艺制作的面料本身就极其珍贵,加之使用了传统刺绣和手工盘扣,全手工缝制,自然价值不菲。”

成名之后,有人想跟娟子合作,请她代卖批量生产的品牌旗袍,被她委婉地拒绝了:“还是想做独一无二的旗袍。一个作品接着一个作品地做,这与工业化生产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还是觉得坚持传统更适合我。”

小细节成就“大裁缝”

这几年,娟子的坚持得到回报。不仅她的传统服饰原创品牌受到关注,2018年她本人也入列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姥姥和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兴趣和手艺,为她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记忆里,姥姥教她的许多东西,是一生受用的宝藏。比如“钉扣”。“姥姥钉扣是50钉9,针法每边各12针。她说12针代表着12个月,两边合在一起,一共24针,又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你看,这就是咱们中国人在所有艺术和技术里都想体现的传统文化。这12针看起来简单,其实手工完成并不容易——想缝得均匀,需要练好久。没有训练有素的专注力,一不小心就会多缝或少缝一针……”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9)

▲精美的盘扣和配饰。

娟子做旗袍,多用手工盘扣,“盘线贴旗装,扣锁千千结”,小巧的盘扣,可以说是旗袍中极精妙的地方。

“盘扣不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更是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在制作旗袍时,娟子要考虑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花纹样式,有些还要自行设计。姥姥的时代,金属扣还不流行,也没有专门加工盘扣的地方,裁衣的人都会根据需要自己做盘扣。小小盘扣工艺其实非常繁复,一枚手工盘扣要经过开料、刮浆、风干、拔浆、开条、烫条、盘扎、塞芯、封烫、修复、装裱等二十多道工序——旗袍上一颗精美的盘扣,甚至要花费一个熟练裁缝多半天时间才可以缝制完美。

现代盘扣可以使用机器加工或半加工了,样式也更加丰富,但是娟子说,使用机器的人,也应该有好手艺,能够亲手制作盘扣的旗袍师,选择、设计的时候,思路更开阔,眼光更独到。她常常在魔幻丛林般的面料库里,为旗袍挑出最般配的盘扣料子,让那些传统款的旗袍,也因为简洁大方的“一字扣”而增色生辉。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10)

▲小小盘扣费功夫。

今天,娟子把旗袍上的盘扣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她制作的各式盘扣——仿自然花木的树枝扣、菊花扣、兰花扣,造型灵动活泼的燕子扣、蝴蝶扣、琵琶扣,寓意吉祥的吉字扣、福字扣——已不仅仅应用于旗袍和服装上,而成为一种表达文化的符号,更广泛地使用在鞋面、手袋、包装甚至珠宝配饰等方面。

“很像一种文创产品了,创意越来越丰富,用盘扣做成胸针、耳环、车挂,或者用在包包和鞋面上装饰,都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娟子说,能够用小小盘扣吸引年轻一代对旗袍文化的关注,她意外又惊喜。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11)

▲融入毗卢寺云纹的手提包。

把冷门手艺焐热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娟子看待旗袍、看待传统服饰,有了另一重眼光,她说,“非遗”之所以为“非遗”恰是因为它与当代人的距离变得疏远。不让旗袍制作这样的“非遗”成为“遗憾”,她有责任把自己冷门的手艺焐热,让它融入生活。

除了做旗袍,娟子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交给了教育。现在她定期开设传统服饰文化引导班,教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做手工、学裁衣。她们中,有妈妈、有姥姥、有奶奶,她们把自己用时间和心血做成的衣服叫作“温暖牌”的。

“这些手艺,是她们的成就,也是她们的孩子的期待。”娟子说,自己是行动比语言更利索的人,发现旗袍下脚料太多了,试着给朋友和客户做手提包,结果做成了“招牌单品”;教手工课教出感觉来,她甚至开始设想为疫情期间不便出门的“徒弟们”上线视频课程……

对专注百年旗袍的娟子而言,很多事都像这般有无心插柳的味道:做旗袍,发现与旗袍相配的手工包缺少开发;做手工包,又发现石家庄市毗卢寺壁画云纹进入自己的设计特别有韵味;设计获了奖,又想用优美的缂丝技艺表现这充满地域独特性的纹样……

艺多压身事多压心(守艺以衣传心)(12)

▲张丽娟母女。受访者供图

“我一直在这里生活,我一直喜欢这门手艺。我想让自己喜欢的东西,长长久久这么美好下去”,从出生就穿姥姥和妈妈做的对襟儿小袄、偏襟儿小褂长大的娟子,如今已跨越传统观念里的“裁缝”,成为一名传统服饰高级定制设计师,更让她惊喜的是,10岁的女儿也在耳濡目染间,和她一样早早表现出对生活之美、传统之美的敏锐与向往。

“暑假里,我们家姑娘都能自己做裙子、做衬衫了。她给娃娃做的衣服可多了,以前手缝,现在连缝纫机都会用。她像我小时候一样,特别敢下手,家里的布料不管多大,她都敢剪——那不就像我小时候总想动姥姥的布料一样嘛!”提起女儿,娟子的眼里满是宠溺和自豪,她不在乎女儿未来是否也从事自己这一行,但“只要她喜欢,我就会把我的技艺全部教给她”。

对于娟子来说,关于旗袍的技艺,还有太多需要钻研、探索的领域,那是自己一辈子都放不下的追逐。而未来的宝贵,并不仅仅在于未知与新奇,还有她在自己、在女儿身上发现的,那简单针线翻飞之中,就能渗入生活传承情义的真正的美好。

(燕都融媒体记者 张思思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