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号称“天下泉城”,这“天下泉城”有一大特色,她的名泉以井相称的,既是名泉、又是名井,其数量之多,景物之美、水利之富,大概也是一项天下之最吧。老济南的井和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义词。事实上,老济南被人描写成“家家泉水”的那些好地方,指的就是家家井水。

济南名泉简介和特征(天下名井出济南)(1)

舜井 摄影:王琴

在老济南的名泉之中,以井相称的泉水,至今依然喷涌的,最著名的当数舜泉,俗称舜井,这个名井因地处交通要冲,为人们所熟知。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中,除了列为第二十八泉的舜井外,还有第十二泉满井,第二十六泉浅井,第三十七泉玉环井,第三十八泉罗姑井等。诸多名井,如果按照有关的井史背景故事分类,不妨分为文、武两类,那罗姑井便算是属于真枪真刀的武类的了。

罗姑泉,位于旧城县东巷中段路东,因泉呈井形,俗称罗姑井。罗姑之名,一说指唐初名将罗士信的姑母,一说指罗士信的胞姐。据元代于钦《齐乘》记载,这地方原称塌行街,罗姑泉在“塌行街东”,“相传士信故宅”。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称:“罗士信,历城南山中牧牛儿,骁勇绝伦,秦叔宝引举。县治东偏有罗姑井,相传乃其旧居之地”。相传,隋朝末年,罗士信的父母双双参加义军,让罗姑在家抚养年幼的罗士信。罗姑每天在泉畔教罗士信学习武艺,传授了那套威震天下的“罗家枪”。

5000年前的古井

老济南井史最久的大概要数史前的一处古井遗址。原先,学者们认为,最早的井为先秦(公元221年前)古籍《世本》所载:“伯益作井”;其井距今约4000年。1990年,考古学家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几口古井遗迹,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古井呈矩形,圆角,长1.5米,宽1.1米。井口距水面,浅者5米,深者7米,井壁掘制规整;井内遗留有打水的陶罐等物。

济南名泉简介和特征(天下名井出济南)(2)

城子崖遗址 摄影:钟福生

济南名泉简介和特征(天下名井出济南)(3)

城子崖遗址 摄影:钟福生

老济南的这几口古井意义重大,据秦若轼先生《济南水利漫话》评介:“城子崖城内普遍用井,这也说明了城子崖已是一座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早期城市。”这些可喜的名井信息,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悠久城史及泉城美名,平添了一笔异彩。

井址位于今趵突泉公园的满井和浅井,井畔柳影婆娑,笼罩着楼台殿阁,环境幽美。满井在泺源堂后大殿西北,井壁上刻有“满井”二字,井水潜流向北注入护城河。明代的时候,水势较旺盛,“水高三尺小池平,川流不息并源盈”。明、清两代来游此泉的人很多。明代晏璧作诗:“齐城浅井不盈尺,一掬能令尘虑消。日暮儿童瓶汲处,芭蕉叶上雨潇潇”。

济南名泉简介和特征(天下名井出济南)(4)

马跑泉 摄影:邵凯

至于浅井的确切位置,清代乾隆《历城县志》称:“今考,在马跑泉东”。如今,浅井和马跑泉合并成一个泉池。泉池呈长方形,自然石结构,长12米,宽5米,深2米多。

济南名泉简介和特征(天下名井出济南)(5)

摄影:王琴

玉环泉,俗称玉环井,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井口圆形,直径1.3米。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玉环,故名。清代钟廷瑛《咏玉环井诗》:“井冽泉寒玉环新,一环分润半城人。清泠讵识清华派,枉被痴人说太真。”

以井相称的名泉

济南市区的名井,还有大明湖北极阁东侧的感应井。据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城北面滨湖,水味多咸,此井独甘。”传说,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修建北极阁时,工匠须到远处挑水使用。监工者梦见神仙指点水源,次日果然在近处凿得一孔清泉,故而取名为感应井。旧城启明街路北的华家井,至今也保护完好,经常有人来此打水洗涤衣物。

济南郊区和市辖县也有多处名井。明代嘉靖《山东通志》载有:“朗公井,在府城东南三十里龙洞山,上有朗公寺。”历城区柳埠镇四门塔附近,有一处神异井。相传,这地方曾经有一座神通寺。当时,此井在“神通寺东廊下”。据说,这里寺、泉的由来也和前秦僧人朗公有关,“寺旧无水,朗公入定闻地有水声,命弟子掘之,果得甘泉”。九顶塔东南山腰有一处金鸡井,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只金鸡常来啄饮井水。

在章丘南十公里,有一处圣井,传为“危山之巅,穿石而成”。这处名井是章丘八景之一,称为“危山圣井”。章丘的名井,还有县东十公里的上方井和下方井,井水“冬夏不竭”。平阴县城东南十公里天井村的天井,“热如趵突,飞流界道”。清代嘉庆《平阴县志》称:这“天井飞泉”为平阴八景之一。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拔井泉,“出九峪山崖,经石峡入大清河”。平阴最负盛名的古井是阿井,阿井在古阿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则根据当地的特产阿胶,称它为阿胶井,“大井在东阿,深七八丈,每岁取水煮。”

此外,济南的名井还有市区东南龙洞的老君井;章丘官庄乡朱家峪村的坛井;长清崮山镇炒米店的佛公井等。

作者:张世镕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