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人生必看的电影(22看电影学历史勇敢的心)(1)

今天推荐的是部老片,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就是这部《勇敢的心》。

该片拍摄于1995年,由美国明星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豆瓣评分8.9分。

此片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赢得五项奥斯卡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化妆,作为第二部导演作品,让吉布森一举登上人生新巅峰。

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断斗争并最终就义的故事。

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好莱坞英雄片巅峰之作,几乎囊括了此类影片的所有元素。

宏大的战争场面、豪迈悲情的英雄、情意绵绵的爱情,冷血无情的背叛…难得的是,影片从始至终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张弛有度,配以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悠扬的苏格兰风笛,让人禁不住泪流。

我至今还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片中战争场面时的震撼:整个脑袋蒙蒙的,不断的在心中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不!这是电影,不可能是真的!但影片画面那种真实感让你分明感觉这场血腥的厮杀就发生在眼前,毫无破绽。

这部影片从史实角度看完全不及格,但从史诗角度看绝对堪称经典,也重新确立了史诗片的新标杆。

好吧,关于影片就说这么多,毕竟太经典了,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过。下面咱们就来回顾下片中涉及到的真实历史,看看影片的史实刻画有多不及格的。

今天的苏格兰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王国,当年和英格兰曾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好邻居,和当时欧洲大多数王室一样,两家王室之间也有联姻。

1286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坠崖身亡,留下的唯一继承人小公主玛格丽特不久也挂了,至此苏格兰王室算是后继无人了。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各大领主、贵族们纷纷趁机开始自告奋勇“为国分忧”。

苏格兰的大主教一看情况不好,想起隔壁的英格兰也算亲戚,就向爱德华一世请求代为裁定新的王位继承人。

这大主教心是好心,却犯了政治幼稚病,让狼给断羊的家务事还有好?!

于是没安好心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故意将王位指定给了苏格兰贵族中比较弱的约翰.巴里奥尔,觉着这样比较好操纵。

可现实马上啪啪打脸,在随后的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中,爱德华一世向他刚扶上马的苏格兰国王请求派兵增援,结果约翰.巴里奥尔不仅不派一兵一卒,还扭头与法国签订了停战条约。

这给爱德华一世气的,没想到自己亲手培养个白眼狼。得,法国不打了,直接回头削苏格兰来了。

约翰.巴里奥尔直接不是狼爸对手,四万大军灰飞烟灭,他本人以及两千多名苏格兰贵族被囚,自此苏格兰成了英格兰控制的附属国。

这时,威廉·华莱士登场了。他的出身应该很普通,大概率不是名门或者贵族之后,否则的话,人们在对他的身份进行考察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传说中威廉.华莱士身高2米,体重近300磅,这一定是有水分的,但华莱士身高体态异于常人却是肯定的,这点从他身后唯一的遗物--现在还供奉在史特灵纪念馆内供人瞻仰的威廉的剑上可以看出来。

此剑超过1.5米长,重近40斤,非一般人所能使得,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传说还是有那么点根据的。

威廉·华莱士最早的比较显眼的反抗行为是在1296年杀死了英格兰派驻在当地的首领。

后世的故事中,这个倒霉的首领杀害了华莱士的妻子,造成了华莱士冲冠一怒为红颜,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其实是华莱士反抗在先,老婆被害在后也是为了给老婆报仇,华莱士率部与老婆娘家人联手夜袭拉那克,斩杀英军200多人,华莱士更亲取英军首领首级以祭老婆在天之灵。

拉那克之战令华莱士声名大振,起义队伍迅猛扩张至3千余人。之前对起义军瞧不上眼的苏格兰贵族们也开始与华莱士合作,共同对抗英军。

接下来就到了影片中浓墨重彩的大捷--史特灵战役。英军以1千重骑、近两万重步兵为主力、1千轻装步骑及几百个长弓手对阵华莱士率领的1万多步兵、少量轻骑兵和赶来助战的苏格兰贵族蒙尼率领的6千步兵、200重装骑兵。

就兵力对比可以说半斤八两,但就素质和装备来讲,英军身经百战的职业正规军。

苏军除了蒙尼带来的有点正规军的样子外,义军可以说是“乌合之众”。要盔甲没盔甲,要武器没武器。很多人抄着锄头、木棍就上了。

和影片中的平原战不同,史特灵战役赢在对地形的把握和对战役节奏的有效控制上。

两军在斯特灵城旁的福斯河两岸隔水对峙,没把苏军放在眼里的英军决定先发制人,进攻地点选择在河上唯一的小桥,人多桥小,身披重甲的骑兵好不容易冲过桥来又迎头撞进了苏军布置的长矛阵,因而阵形大乱。

可苏军并没有急于进攻,一直等到中午11点,华莱士才命令传令兵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苏格兰战士们立刻象脱缰野马冲下去。

过河的英军人少,被苏军围起来一阵群殴,幸存英军骑兵试图撤回对岸,此时对岸的英军则企图冲过河帮忙,结果自相践踏,英军顿时大乱,场面完全失控了。

英军总指挥沃勒内更绝,直接下令摧毁桥梁,谁也别过来了…然后率先跑路了,一口气跑到英格兰才停下。

此战英军损失7000 ,苏军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此战将华莱士的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若过早对渡过河的英军发起攻击,敌人过河部队不多,会立刻缩回对岸,然后发挥长弓手的优势,远程攻击苏军。

若进攻过晚,过河后的英军将凭丰富的作战经验列好战阵,苏军以木棍对铠甲,还是凶多吉少,可以说这是一场掐着秒表计时的恰到好处的歼灭战。

史特灵战役后华莱士被册封为“骑士,苏格兰的护国公和军队总指挥”。华莱士乘胜对苏格兰境内的英军据点逐个拔钉,并开始攻入英格兰境内,打算救回苏格兰国王。

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坐不住了,纠集了全国军力御驾亲征,找华莱士死磕。

于是,片中第二次战役--福尔柯克战役开始了。

这次是英军2千骑兵、1万步兵、数百长弓手对阵苏军步兵1万、骑兵1千,依然旗鼓相当。

华莱士依然在阵前布置了陷阱和长矛阵专等英军骑兵冲锋,可惜的是这次英军的主帅是久经战阵的英王爱德华一世。

吸取了史特灵战役中冒进失败的教训,爱德华一世亲自带领英军行至离苏军约200米便停下脚步,看着华莱士摆下的阵形,已然心中有数。

老练的爱德华没有马上冲锋,而是命长弓手上前,以箭雨远距离攻击苏军。

在那个年代,英国长弓手就如核武器一般的存在。弓长近2米,使用的箭近一米长,杀伤力极其惊人,连重装骑士的盔甲都能穿透,更别提苏军的破木板盾牌了。

在长弓兵的核打击下,苏军死伤惨重,华莱士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下达了冲锋令。

结果精心准备的陷阱成了给自己准备的枷锁,等无数苏格兰士兵冒着箭雨终于冲过来后,英王已指挥英军的长弓手退到了后排,迎接苏军的是大批长枪兵的密集枪阵。

苏格兰贵族看形势不妙,带骑兵先遁了。这下英军骑兵直接飞马包抄…这场战斗的结局是9000名苏格兰士兵战死沙场,威廉.华莱士孤身突围。

福尔柯克战役后华莱士失去了贵族的支持,只得重新过回丛林游击的生涯,直到他牺牲,再也没能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了。

爱德华一世没有给苏格兰喘息的机会,接连五次征伐,终于把苏格兰敢反抗的都打老实了,也为自己赢得了“苏格兰之锤”的名号。

1305年8月,威廉.华莱士终于被一个亲英的苏格兰贵族约翰.门提斯抓到,把他献给爱德华一世换取了顿巴登郡长的官职。

8月23日,华莱士在伦敦城外的打铁场被残酷处决,头被挂在伦敦桥上,四肢分别送到纽卡斯尔、贝里克、阿伯丁和珀斯,挂在城楼上示众“震慑刁民”。

至此,35岁的威廉.华莱士走完了从个人反抗到民族英雄的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下面咱们顺带还原下片中几个配角被魔改的人生:

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华莱士死后,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片中跑路那个)竖起反抗大旗,在1314年班诺克本战役中以血还血,歼灭英军近万人,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罗伯特.布鲁斯史称罗伯特一世,是苏格兰历史中最重要的国王之一。他在位期间,政体开明,司法公正,个人享有极高的威望。

1329年,罗伯特病逝,他被苏格兰人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另外片名“勇敢的心”的典故其实就是来源于罗伯特的心,这个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在这就不多写了。

另一个被魔改的面目全非的是大美女苏菲玛索扮演的爱德华二世的王后—法国公主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在历史上有个很响亮的名号--“法国狼女”,是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之女。

爱德华一世为自己的儿子搞了个政治联姻,以求向苏格兰用兵时可以不用担心法国背后捅刀子。

史称伊莎贝拉容貌俊美,才华与心气儿都老高。可爱德华二世却是个同性恋,放着身边大美女不爱,专和男人厮混,这情况放哪个女人身上都得气冒烟。

爱德华一世死后,公主寻机逃回娘家,隔年领了一支法国军队一路杀回伦敦,竟无人能挡,结果,狼女成了法国的武则天。

这还没完,因多年积下的深怨,公主下令用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菊花,据说惨叫声半个伦敦都能听到,一代昏君就这样归西了。

看到这,大家会不会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以后再看好莱坞电影时可得留个心眼,魔改的艺术,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了。

-----------------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