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1)

从乐山到峨眉山只有半小时的路,比我预计的近许多。

一路上只有零星的几辆车,可以从容地欣赏路边风景。路边的山体不高,有的青翠,有的青葱,有的疏淡,有的茂密,远近错落,点缀其间的竹林流水时隐时现,显出许多变化。远山朦胧缥缈,雾气昭昭中,连绵不绝,与灰蒙蒙的天色融合于幽藐难知的天际。

从高速下来,又走了十几分钟,便进入峨眉山市。按照路牌指示左转,驶入名山路、报国寺方向,在一处交叉路口的右手就看到了名山路的大牌楼。

牌楼是新修的,看上去很健壮,与古代的牌楼相比,完全没有内涵,显得粗蠢,高度夸张,感觉像牛二家的牌楼,实在有煞风景。

古代的牌楼都有一定的规制,融入了崇敬之心,处处透出敬慎,梁柱、斗拱、彩绘、题字处处用心,再加上时光的打磨,才有一种穿越时代的庄严气韵。而现代人造的牌楼就是两个字——张扬,由于根本没有内心的崇敬,应有的内涵也就一无所有了。

名山路很窄,也很拥挤,车水马龙,摩肩接踵,高大的桐树形成天然的穹拱,遮蔽了路面,路边的店铺眩人耳目,完全是景区的热闹场面。

按照计划,到达峨眉之后会休息一晚,明天早晨才上山,所以,我从容地找到隐身在路边小巷内的酒店,放下行囊之后,徒步到不远处的报国寺去参拜。

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2)

渐入西南风景异

从酒店到报国寺步行只有十几分钟,很远就看到山脚下一堆水泥塑造的假山,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峨眉山”三个草书字被描金放大,成为最显眼的招牌。假山上还有人工的流水飞瀑,果然吸引了多数游客在此拍照留影。堂堂一座名山,为什么要在入口堆积如此粗制滥造的人工景观呢?实在是大煞风景。

沿着山间公路上行,两旁林木茂密,山沟里流水潺潺,响声清越,空气湿润清新,丰富的氧离子让人精神振奋。往上走出不远,山势渐隆,沟底的巉岩险峻,许多蜿蜒曲回的地方,溪水形成激流飞湍,响声如雷如鼓,仿佛密林深处有千军万马正在疾行,此时才感觉到“渐入西南风景异”,名不虚传。

这里好像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路有些湿滑,空气清新湿润,每一次呼吸能感觉到对心肺的洗润,对于长期遭受雾霾摧残的北方人来说,呼吸到如此润泽的空气就已经不虚此行了,那种神清气爽气爽的感觉,那种沁人心脾的欢喜,完全难以言表,只感觉脚步轻快,身体中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新鲜的氧气,整个生命的活力都焕发出来,健步如飞地跨上缓坡,很快就来到报国寺山门。

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3)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凤凰坪下,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曾经是峨眉山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初名会宗堂,清初才迁建到现在的位置。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儒臣王藩书写,成为报国寺最独特的Logo。

山门两边门柱上悬挂一副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凤凰坪,所以称凤凰展翅。金阙应当是指峨眉山的金顶。峨眉山为大光明山,白天山上有神奇的佛光,夜间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山都被光明普照。

还有一幅门联:独思喻道,敷坐说经。这是讲道场功德,既可以独自思维悟道,也可以弘法阐教,讲经说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证入无上大道。

报国寺也是四川佛教协会所在,门票不贵。由于曾经受到康熙皇帝的加持,里面的殿宇十分恢宏,颇俱佛门富贵的气象。

第一重殿为弥勒殿,供奉弥勒菩萨。上午参礼过乐山弥勒大佛,此时又到弥勒接引,心生自然无限欢喜。

来到峨眉山,目标是登光明顶,而要登上光明顶,先从山麓报国寺拜弥勒菩萨开始,欢欢喜喜,一路上去,保持这颗心,才是真正的佛光普照。弥勒佛两侧悬挂的一幅对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他皤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

愿你清心涤虑 ,好去睹金顶祥光。

你看弥勒佛坦胸露腹、开怀大笑的样子,那是菩萨的化相,是在向我们演说佛法,不要执着于外表的色相皮囊,清心涤虑,去除贪嗔痴慢,才能看到金顶的祥光。如果一肚子都是贡高我慢,名闻利养,满心都是贪鄙邪恶,在哪里都看不到祥光普照。

另外一幅对联是根据经典名联改写的: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 ,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 ,于人无所不容。

原来那一幅曾经在北京戒台寺看过: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虽然与原作少有差异,但也是一番心悟,诲人不倦,也耐人回味。

弥勒后殿供的是韦驮菩萨,背朝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菩萨是护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刚降魔杵,修眉凤目,双唇紧闭,威武刚劲,正气凛然。

传说,韦陀菩萨原本在山门外护法,因为看到破戒的僧人不尊戒律,心中恼怒,便将他们全都打死。佛祖知道后,就把韦陀菩萨叫到山门内,教导他不要杀生,以后再遇到犯戒的出家人,只需教训一下就可以,千万不能伤害性命。韦陀菩萨受到佛祖的教戒,从此便转戾为慈,遇到犯戒的修行人只给予惩戒,不再伤他们的性命,这叫不看僧面看佛面

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4)

大雄宝殿

拜过韦陀菩萨,拾级而上,来到大雄宝殿。

报国寺的殿宇因山势而建,一重比一重高,大雄殿的地面,几乎与前面弥勒殿的殿顶齐平,一层层拜上去,仿佛从初地超十地,妙不可言。

大雄宝殿供佛祖奉释迦牟尼金身,庄严慈悲,无比吉祥。

佛祖左侧是彩绘金身文殊菩萨,有一副对联赞美文殊菩萨的功德:智镜高悬施法雨,慧灯遍照应群机

这是一幅藏头联,“智慧”二字嵌入上下联首字,意思是文殊菩萨用智慧启蒙众生,应机说法,恩泽如雨,普润世间。

说起这次峨眉山之行,与文殊菩萨有大因缘。此前一年夏天,曾经到山西五台山,朝参文殊菩萨功德殊胜,当时就在文殊菩萨前发愿,遍参四大菩萨道场。此后一年间,先后完成了九华和普陀之行,此次峨眉是满愿之旅,深得文殊菩萨加持、护佑。

释迦牟尼佛右面是地藏菩萨金身坐像。地藏菩萨愿力最大,从无量劫以来广发大愿,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留住世间,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殿中的对联就是对他的赞颂和感恩:

圣愿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

迷途觉悟,难教沉溺负慈恩。

地藏菩萨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最后依归,就算是十恶不赦,下了十八层地狱,只要一念回心转意,地藏菩萨也会千方百计救度,这种慈悲宏愿无量无边,所以,时时念诵地藏菩萨,就能给自己保留一点能够脱离地狱的功德。

这样讲并非迷信,如果一个人心中保留一点善良的念头,就不会犯下十恶不赦的重罪,那就是脱离地狱。平常大家都讲爱心,那一点爱心就是功德,就是慈悲,就是让我们脱离罪苦,获得喜乐的种子。世间法与佛法,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根本宗旨都是教人向善,给人希望,而不是执着于词句的表面。

大殿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十分生动,各以身形、容色接引众生。

七佛宝殿

出大雄宝殿,再向上便是七佛宝殿,供奉七尊佛像。此前曾在北京戒台寺拜过五方佛殿,而七佛殿还是第一次礼拜,十分殊胜。

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毗舍佛、尸弃佛、毗婆尸佛。佛祖结说法印,古佛结禅思印,安闲慈悲,精妙传神。

觉树开昙花,三世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

峨眉长灵芽,七尊如来,哀怜摄受亿万众生共证菩提。

释迦佛祖是现在佛,其他六尊古佛都是无量劫以前的往圣,皈依任何一尊佛,都能离苦得乐,礼拜七佛的功德无量无边。

大殿左壁上有一幅《七佛偈》,是北宋著名诗人、大书家黄庭坚所书,文辞流畅优美,也是一件珍贵的书法文物。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见身无身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来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法本法无法无法

法亦法今付无法

法时法法何曾法

黄庭坚不仅文学、书法千古垂名,佛法造诣也十分深厚,他与东坡公都与禅宗大德佛印有情谊,还承受禅门衣钵,为临济宗黄龙寺祖心禅师的法嗣之一,因此,他这首《七佛偈》深得佛法要义,流传很广,在北京的北海、江西庐山都有刻碑留存。

七佛殿左边有座“吟翠楼”,收藏有蒋介石登峨眉时所题“精忠报国”横匾。右边的客房,名为“待月山房”,一带而过。

七佛殿后,是观音菩萨塑像。菩萨右手举杨枝,左手倾净瓶,玉立龙头,左右金童玉女。更奇的是,金童旁边是戒装的赵子龙将军,与东、南天王同为护法。玉女旁是美髯飘拂的关公,与西、北天王同护法。把关公和赵子龙作为护法神,塑在观音两侧,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大概是由于蜀汉在此建国的缘故吧。

此外,还有罗汉伏虎、蒲公采药、唐僧师徒取经像等一座群雕,有佛教本生,有民间故事,还有历史典故,四川人将十方三世的神仙菩萨、英雄豪杰汇聚一堂,仿佛正在搬演一台热闹的大川剧,精彩纷呈。

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药师佛又称大医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成佛前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疾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药师琉璃光古来本愿功德经》也是我常常念诵、礼拜的经典,与药师佛有前缘,在宁波阿育王寺曾经向药师佛供养一挂蓝色水晶念珠,希望得到药师佛的加持。

七佛殿下矗立一座十四层高的紫铜华严塔,为明朝万历年间铸造,据说,塔身铸有4700尊佛像和《华严经》全文,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铜塔。

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信佛,一生布施建造寺庙、佛像颇多,可惜,万历皇帝及其子孙都不谙佛法真谛,造像虽多,难抵恶政之报,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在万历年间开始的。

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5)

普贤殿

最后一进为普贤殿,供普贤菩萨,这是报国寺与其他道场不同之处,因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据《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为善财菩萨及十方众生说“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按照这十大行愿修持,必定能蒙佛接引,早证无生。

普贤菩萨所倡导的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让自己的生活切实安置在积善积德的戒定慧之内,没有切实的修行,任何理想都是水中花,不能落实,因此,无论在家、出家,都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日积月累,就是走普贤菩萨路线,终有一天功德圆满。

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

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普济有情,愿王垂慈,宛向峨眉寻妙谛;

贤德无量,众生瞻仰,灵冥空寂悟禅心。

看到普贤殿这两幅对联,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宛向峨眉寻妙谛”,也正是我此行的目标,也是当初在五台山发愿的初心。

拜罢普贤菩萨,沿右侧石阶而下,重重殿宇包裹在古木丛中,烟云雨雾掩映,更显出佛门气象万千。

如此殊胜的道场,若不是前生有缘,今生如何得见?若不是普贤菩萨加持,也不会如此法喜充满。

禅偈

沿着石阶回到弥勒殿前,在院中信步流连,来到左前一座亭子前,上面写有几位古大德的禅偈,手抄数首契缘的:

楚云南禅师

荷衣松石住深云

盖是当年错认人

埋没一生心即佛

万年千载不生尘

黄龙慧雨禅师

卢陵米价逐年新

道听虚传未必真

大意不虚歧路问

高低定见本来人

佛印元禅师

磨砖作镜不为难

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禅求佛者

至今牛上更著鞭

志芒禅师

千峰顶上一层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

夜晚云随风雨去

到头不似老僧闲

白云端禅师

岭上白云舒复卷

无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

不觉呵呵笑几声

看到此处,自己也呵呵笑几声,身心清爽,拜别报国寺。

尘世间的麻辣鲜香

天色已晚,山间暮色幽沉,雾气愈来愈大,皮肤表面有湿漉漉的感觉。或许正是这种潮湿的暮色,更显出山下麻辣鲜香的味道咄咄逼人。

就在名山路中段,有一条美食街,灯火初上,煎炒烹炸无不透出诱人的味道。找了一家看上去很干净的酒家,点了两个素菜,一碗担担面。

因为明天要上山拜普贤菩萨,今天果断吃素,虽然周围各种诱惑,仍然心地坚固,不为所惑。

虽然晚餐都是素菜素面,但也是地道的四川滋味,这样的滋味,这样的滋润,谁能不呵呵笑几声呢!

峨眉报国寺几a景区(峨眉山麓报国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