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之“更夫”

如果你经常追古装剧,那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名场面:夜黑风高,一个男人提着灯笼,沿街巡逻并一边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随后屋檐顶上很快出现一个黑衣人,开始他们的行刺计划......如果更夫不小心和他们照了个面,很可能要面临杀身之祸。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1)

更夫也是一介平民,他们手无寸铁,也是被委派巡逻的,遭遇这种不速之客时,他们往往凶多吉少。

所以古代从事更夫的人,通常都是拿着命在巡逻,特别是在动荡的战火年代,他们就更危险了。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2)

但到了现代,我们很少能看到更夫的身影了,他们为何消失了?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去了哪里?为什么古代要设置更夫这个岗位?

带着诸多疑惑,今天就来聊聊“更夫”这个职业,看完肯定能有所收获。

打更人(更夫)职业介绍

打更人也被叫做“更夫”,也叫做“鸡人”,因为他们起得比鸡早,通宵达旦的工作,所以得此称号。

更夫,是近代消失的10大职业之一,它最早出现在汉朝,在元朝、明朝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关于打更人巡逻的描述。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3)

最初人们找人打更是为了驱散对夜幕和未知事物的恐惧,更多的是把他们当做“驱魔人”来看待,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午夜报时、巡逻提醒的一个职业。

为什么古代需要人来打更?打更人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打更的作用之一是报时。古时候没有闹钟,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旦天黑就不知道时辰,如果睡过头了容易误事,特别是要忙于生计、起早贪黑的人,必须有人来时刻提醒。

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需要打更人。例如像马夫这样的群体,就需要半夜起来喂牲畜,马无夜草不肥,牲口晚上吃东西才长得快,需要天黑喂一次,半夜起床再喂一次,所以半夜听到打更人报时就知道该起来喂牲口了。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4)

还有一些“引车卖浆”的职业,需要半夜起来筹备工作。因为古代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井,所以这些卖水的人就在听到报时后,起来提前准备出摊。

不像现在有闹钟、手机,古代一旦天黑了就不大清楚外面的时辰了,平民老百姓没办法像达官贵人一样招个仆人,所以有个更夫逢整点提醒,对于很多职业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打更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巡逻和治安维护,给到老百姓安全感。

我们看电视都知道,古代是有宵禁的,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和稳定治安,到了晚上就不给人随便出来了。如果到了晚上还平白无故游走在大街上的人,那么可能非奸即盗。

而打更人的存在,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比如如果有人想实施盗窃,可能会被打更人发现,只要更夫一吆喝,窃贼就会被吓跑了,这样保护了老百姓的安全;巡街官兵就收到风声,也能第一时间出现把窃贼带回去。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5)

夜晚听到打更人吆喝,老百姓们心里仿佛听到了“夜有我给你守着,你们大可安心睡去!”,对一些独居的老幼、妇女来说,晚上睡得更踏实了。

那更夫是怎么打更的?怎么知道是几点呢?

更夫有时是单人“值班”的,但更多是两人结伴而行:一人负责拿着古代的计时器看时间,提着灯笼在前边照明,另一人在拿着铜锣准点敲打报时。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6)

古时候七点左右天就黑了,这时家家户户燃起了灯,更夫就在铜锣敲二下,一次急促一次缓慢,连敲三次,吆喝着提醒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你注意用火,别粗心大意引起火灾,危及人身安全。

晚上9-11点左右就是二更天时,更夫会用木棒子连打两下,吆喝的内容也变成“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提醒你睡觉了也要注意安全。

到了夜班三更,更夫敲打的节奏变成了一慢两快,吆喝声变成“夜半三更,平安无事”。给大家传递:我在巡街大家别担心,一切没有问题,你们踏实睡就行了,要是发现什么火情或土匪袭击,我会肯定第一时间报警的。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7)

四更天时,打更的声音就变成了一慢三快,喊话内容也变为“天寒地冻,注意盖被”。因为后半夜是一整晚最凉的时刻,哪怕是夏天气温都会比较低,家里边如有小孩的,听到这个声音就及时给小孩儿盖被子,防止被冷到生病。

五更天时,天马上就要亮了,这时已经到了起床时刻,这时的更夫的梆子声就成了一慢四快,更夫的吆喝声变成:“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等到天彻底亮了,人们也起床忙碌了,更夫的任务完成了,他们也就回去休息或忙活别的事情去了。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8)

有人不禁会问:每天晚上这么敲打,它不耽误老百姓睡觉吗?其实还真不耽误。因为更夫的锣不像是别的击打乐器,声音不是很刺耳,听起来也很悠长婉转,一点也不聒噪。

古代老百姓的睡眠质量很好,更夫也是沿街巡逻,不会太靠近住宅区,所以这点吆喝声不会打搅到正在睡觉的人。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9)

就算是被吵醒了反而还睡得更踏实,因为有人在外面守夜,这在伸手不五指的黑夜是能给到十足的安全感的。

在秦汉时期,打更人就被称为鸡人,他们一般是社会基层管理者;到了明代,打更人一般就有普通民众来担任了,多为乞讨者过一些老弱的穷人,实施轮岗制度;到了清代,打更人一般都是官差来担任;民国时期就逐渐没有打更人这一职业了。

04:为什么如今打更人消失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民国之后,钟表电报开始普及了,人们可以通过看表知道时辰,已经不需要设立专人来给他们报时。

到了现代,手机、闹钟、电视等,都能满足老百姓的报时需求,你想半夜几点起来都可以设置,所以没有必要设置更夫职位去给大家报时。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10)

其次,现代人的房屋安全性比古代大大提高了,钢筋水泥的铜墙铁壁,结实的防盗门窗,监控探头和报警器等天罗地网,可以很好起到防盗作用。

再加上现在治安越来越好,也有民警保障着千家万户的安全,因而对更夫的依赖就减少了。可能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类似的岗位,但他们也不叫做更夫,而是叫做守夜值班人。

因而,一个职业当不再被强烈需要,就会逐渐退出舞台了,更夫自然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消失的10大行业。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11)

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森林

但于现在而言,更夫“消失”了也好。因为这是个辛苦且高危的职业,任职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一方面需要两班倒,通宵达旦地满大街巡逻,对于体能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古代深夜在街头不回家的人,多是不速之客,手无寸铁的更夫碰到,只能是凶多吉少。

可能我们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更夫报时的年代,这恰好也说明了兵荒马乱的时期逐渐远去。但每当看到影视剧里的更夫,都会万般感慨。

从事更夫的人很伟大,他们虽是普通人,但却敢于在那个照明尚未普及的年代,为你在漆黑的夜晚燃起一盏明灯;为你守夜准点报时,不辞劳苦、承担各种风险去守护万家灯火,让老百姓睡觉更有安全感。

古代天干物燥(古代吆喝天干物燥)(12)

虽然“夜半三更,小心火烛”的更夫一去不复返了,但希望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仍有人会记得他们,记得曾有人在夜半为“你”点烛火,记得他们曾为“夜不闭户”的愿景付出过巨大努力。

对此,你怎么看?你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遇到过更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