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溪,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茶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而近年来,安溪另一传统产业强势崛起,产品远销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及南美洲、澳洲、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国客商青睐——它就是藤铁工艺产业。2002年,安溪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是全国工艺品重点出口生产基地。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安溪县“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安溪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1)

历史溯源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是古代安溪人主要的谋生手段之一,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县志》中,有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写下的《五代初建安溪县记》,在叙述当时民俗民生时有“荷畚执筐”的记载。说明距今1000多年前,安溪就有了“畚”“筐”等竹制生活器具。

《泉州府志》有五代越王钱弘幕僚黄夷简,于北宋统一中国时,退隐安溪的记述,其山居诗有“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虽描写的是安溪茶事,然而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等,千百年来都是竹藤编制的。

唐末安溪竹藤编织相当盛行,宋元时期,安溪的竹藤编承袭了唐的编织法,竹藤编开始普及,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

明清时期,安溪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

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多散见于内安溪农村的家庭副业,或以篾货上圩市交易,或请师傅上门编织。

上世纪70年代,安溪尚卿公社先后创办竹编车间、竹编工艺厂,1983年尚卿竹编工艺厂生产的竹藤工艺品,达到6大种类、40多个花色品种。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2)

传统竹藤编农具

编织手艺

安溪竹藤编主要原料有毛竹、部分木料(如编织各色瓶的模具)和海南藤、龙须藤、猫儿藤、本地山藤,以及各色染色料、醇酸清油等。编织是竹藤编工艺品成型的主要工艺流程,其是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完成的,纵向的线条称之为“经”,横向的线条称之为“纬”,由此延伸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来。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3)

编织在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平面编织两大类,在方法上有密编疏编两种,不同的编织方法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编织花样:主要有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纹丝编这6类普通编织法和穿篾编、穿丝编、弹花、插筋、硬板花、花箍、结、画面编这8类特殊编织法,以及收束和夹口技法,能够呈现菱花、菊花、龟背、花眼、六角眼、硬板花、花箍、蝴蝶结、知了结、各色弹花、案花、各种动植物纹理,产品造型丰富,色彩明快、淡雅清新、精巧实用。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4)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5)

安溪县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所编织的各种竹藤器,从破篾破藤到编织的每个竹藤器,不论是瓶、盘、篮、盒、罐、盆套等做得十分精美鲜活,就连小小的藤碟、花篮工艺上都讲究精细、美观、结实、耐用,深受群众喜爱。

创新腾飞

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的发展历程,顺应时代潮流跨越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70年代竹藤编织——90年代藤铁工艺——新时期家居工艺文化产业。

目前,安溪全县有家居工艺企业22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数超12万人2017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30亿元。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6)

如果说创新求变让安溪的藤编产品发展成今天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紧跟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则是助推安溪藤铁产业做大做强,向千亿产业迈进的最强推手。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7)

藤 编 灯 具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8)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9)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10)

藤 编 家 居

“触网”给安溪藤铁业尤其是藤铁发源地尚卿乡带来了惊人变化。仅灶美一个村,300多户人家有八成以上开网店,年交易额以亿计算 ,是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利器。2017年,安溪藤铁工艺在电商平台上交易额超35亿元,以同比77.3%的速度稳步增长。尚卿乡、城厢镇、凤城镇三个乡镇入选“中国淘宝镇”,“淘宝村”增至17个。

非遗藤编工艺方案(安溪竹藤编技艺也是很牛的.....)(11)

全国劳动模范、安溪竹藤编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清河

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安溪手工艺人在不断探索与巧手打磨之中,这些不起眼的东西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件件富有艺术创意的工艺品。他们用一根根平凡的竹藤,编织着不平凡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