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讨伐大宛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求天马(汗血宝马),有人说是为了国家尊严,因为大宛国截杀了汉朝的使者。还有人说是汉武帝好大喜功。
其实这几种说法都过于简单了,鉴于当时汉朝与西域、匈奴的形势,征伐大宛国实属必然。
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联合西域对匈奴进行夹击,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断匈奴右臂”。
汉匈战争及张骞出使西域
但是联合西域的过程是漫长的,汉武帝也没把希望全寄托在西域上,这期间汉武帝派大军对匈奴展开了数次军事行动,重创了匈奴。也打通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
鉴于西域各国的实力比较弱,联合西域夹击的战略目的,也就变成了联合西域牵制匈奴,也就是不要求西域能出多大力,只要求西域别和匈奴眉来眼去就行。
汉匈战争
因为正值汉朝与匈奴战事激烈,所以汉武帝只能忍,没有精力对楼兰等国兴师问罪,而这些西域各国也越加放肆。
西域对匈奴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西域各国对匈奴的使者那是招待有加。而对汉使则较为冷淡。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西域各国见识过匈奴的厉害,当年匈奴军队攻破过月氏国,震动整个西域。
而对汉朝这边,西域各国这几年见到的只是汉朝使者,还是拿着大量财物的使者,从来没有见过大汉的军队,虽然听说汉朝多次重创匈奴,但都没亲眼看到。
而且最主要的,西域的国王们认为西域与汉朝相距甚远,汉朝根本不可能派兵过来。
楼兰古国遗迹
所以西域对汉使的态度可想而知,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但这还不是汉武帝出兵西域的最终原因,因为汉武帝的主要精力在匈奴这。
在经过对匈奴的数次军事打击后,匈奴放弃了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与阴山,转而西迁,靠近西域,通过对西域的搜刮,来补充自身的实力,力图再战。
此时西汉控制河西走廊并不稳固,匈奴联合河西走廊南部的羌人多次对河西进行袭扰。
汉武帝也终于认识到了,不彻底控制西域,就不会彻底消灭匈奴,再加上之前楼兰等国对汉朝的侮辱,新账旧账也该到了一起算的时候了。
大宛国位置
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汉对楼兰、姑师用兵,俘获楼兰王和姑师王,西域诸国第一次见识到了汉军的厉害,纷纷保证与匈奴绝交,乌孙国更是以一千匹马作为聘礼,向汉朝求婚。
可是偏偏有倔强的国家,大宛就是其中一个,仗着自己在西域算是个大国(其实也不大),偏偏不理你汉朝(又一个夜郎自大)。
元封六年(前105年),也就是楼兰王刚刚被俘的第四个年头,大宛国杀了汉武帝派去求天马的使者,汉武帝大怒。
这次大宛国太过分,汉武帝并不是白白的求天马的,汉使除了带大量财物外,还带了一个价值连城的金马,这简直是高价购买。结果大宛国王截杀了汉使,没收了财物,这分明是赤裸裸的挑衅。
按照汉武帝的理解,那就是打的不够狠。
汉朝军队
次年就派李广利率军攻击大宛。第一次讨伐,李广利因后勤问题大败而归,也与西域各国对汉朝军队不友好,不提供后勤保证有关系。
这场失利在西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西域各国又兴起了“远汉,汉兵难致”的论调。
很多西域国家又开始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了。
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脸面的问题了,如果不攻取大宛国,那这几十年对西域的外加努力、金钱攻势、还有前不久的军事威慑,都将化为乌有。西域将会彻底变成匈奴人的后勤基地。
汉武帝又毫不犹豫的调集大军,再次功伐大宛。公元前101年,大宛国终于在汉朝的打击下投降,李广利斩杀了大宛国王,带着三千多匹良马回了长安。
西汉疆域
西汉征服大宛在西域诸国引起了空前震动,汉朝也获得了巨大政治利益。李广利在回师的时候,西域诸国纷纷派子弟随军入朝。
而匈奴本来计划在李广利兵败撤军的时候半路截击汉军,结果听说汉军攻破大宛、斩杀国王,鉴于汉军兵威正盛,愣是没敢出兵。
这一战之后,西域各国彻底臣服汉朝。汉朝军队屯兵大宛,为日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所以汉朝对大宛用兵,很大原因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西域,如果不展示强硬的军事力量,就西域各国投鼠两端的秉性,早晚会投靠匈奴,赶走汉朝的势力。
虽说功伐大宛,汉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但从长远角度看,是值得的。
汗血宝马
至于天马,大宛的良马到长安后,汉武帝下令让汗血宝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山丹军马。从此,中原的马种得到改良,汉代的生产力和军队的装备也因此大幅增强。这才是汉武帝购买天马的真正用意。
,